夏心怡
摘要:我國正在穩步推進經濟恢復與增長,而就業形勢的穩定成為社會和諧發展重要因素,高職院校人才就業能力培養有著更加現實的意義。本文章結合新經濟形勢背景下,討論企業需求方與學校供給方在耦合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才就業能力培養的問題,給出解決方法的建議。
關鍵詞:供需耦合 高職院校 就業能力培養
一、新經濟形勢高職畢業生就業情況
復雜的國家關系和國際格局催生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與此同時,國內經濟也因過熱發展出現增長疲軟,許多產業和行業出現同質化,發展后續動力不足,缺乏創新性技術,依靠低價競爭搶占市場。經國家統計局統計,現就業人口在不斷向第三產業流動。大量的勞動力轉移創造出更多的新型產業,但第一、二產業勞動力流失使第三產業缺少前期生產性的支撐,勞動力沒有相關的技能和水平,使得第三產業的整體水平下降,導致總體就業數量下降。在國家新經濟形勢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難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一方面更多的企業為降低成本選擇裁員或者要求勞動者有更高的職業能力可以一兼多職;另一方面共享經濟、互聯網等新型產業的崛起,招聘門檻不斷的提高,對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職院校人才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的主要陣地,其學生的就業能力也成為了評判學校能力的指標之一。在新經濟形勢下高職人才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種:
(一)高職院校體制問題
高職院校自身定位不清晰,盲目完成招生計劃,招生量不斷擴大,甚至動員全校工作人員進校進戶的招生宣傳,生源質量下降、新生報到率低、招生標準低,盲目的擴招給高職學校的教育與管理工作帶來更大的挑戰。學校花費更多的時間與成本在學生管理方面,導致就業工作長時間被忽視,有些院校直到畢業前夕才開始注重就業能力的培養,這時畢業生容易受個人能力、社會大環境或者父母、同學的影響,就業能力短時間得不到提升。
(二)高職學院教學問題
一般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體制落后,為吸引更多學生就讀,沒有經過市場調研而大量開辟專業,某些新開的專業異常火爆但就業困難;對于學生的課程安排沒有合理規劃,專任教師比例不足,缺乏完善的教學資源就開課,導致學生花費了時間和金錢卻沒有學到任何知識;教材的選用與社會實際發展脫節;實訓設備陳舊,實訓課程走馬觀花,學生在學術方面的創新缺乏激勵機制,缺乏職業追求的后續動力,缺失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三)社會觀念問題
傳統的本專科觀念根深蒂固。雖然職業教育在不斷的發展但社會認同度不高。大部分企業在招聘人才的過程中也注重第一學歷的選擇,往往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進去企業后從事的是流水線的操作工或者基層人員,基本工資低,加班時間長,職業競升空間小,而在校企合作中企業也意圖解決廉價勞動力短缺問題,并沒有將學生的技能培養放在首位。
三、供需耦合視域下就業能力培養的建議
雖然不同的年代對于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要求不盡相同,但學校和企業這兩大供需主體是確定的,針對文章之前高職院校出現的問題,在企業需求方與學校供給方的耦合視域下,給出一些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建議:
(一)完善高職院校管理體制
學生和父母選擇高職院校的目的性較強,期待著畢業即可以就業。高職院校應清醒認識到招生、教學、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嚴格招生制度,嚴審招生材料,提高生源質量;主動調研市場,建立特色專業,開發辦學特色;根據社會實際需求培養人才,建立“大一引導、大二確定、大三個性化發展”的就業能力培養體系,增強市場適應性,避免畢業生出現“同質化”現象。以教學促就業,以就業促招生,形成“嚴進嚴出”的良性制度循環。
(二)創新教育教學觀念
職業院校辦學理念較為傳統,一些基礎薄弱的職業教育學校只有依靠企業加入才能運轉,而企業管理的行政化程度深,不懂教育教學管理。對于學校,要及時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加大教育教學投入,完善教學硬件和軟件設施,提供完備的教育教學環境;對于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給予更多的創造空間,從而推動學校教育發展和教學質量;對于學生,鼓勵學生動手創新與社會實踐,提升主動實踐與創新意識,讓學生不再閉門造車。
(三)及時轉變傳統思想
企業往往將學歷與能力掛鉤,導致有能力的高職院校學生止步于企業面試。學院選擇合作對象時注重以“校”為主,以“教”為重,關注畢業生就業安置和教育資源問題,在雙方建立良好的合作秩序基礎上滿足企業需求。合作企業也用轉變“學歷至上”的思想,對高職院校畢業生招聘分部分考核,對學歷、技能進行綜合考評,為學生提供良性的職業競升發展道路。
四、總結
把握新經濟發展機遇,在良性制度下,建立就業能力培養體系和創新教育教學觀念,將供需耦合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就業能力培養,發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新方向,滿足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轉變傳統思想,真正地落實供需耦合視域下就業能力培養的建議措施。
1基金資助: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供需側耦合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結構模型及實證研究”(SK2020A0955),
2安徽省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項目“合肥共達職業技術學院科大智能電氣技術有限公司實踐教育基地”(2020sjjd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