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蘭英
摘要: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日益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生活情趣的培養,同時也對各個學科知識應用渠道的構建與豐富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小學數學是一門比較講求實踐性和綜合性的課程,對小學生邏輯思維和抽象推導能力的形成有著奠基性的影響,歷來是各項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陣地之一。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將圍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相關問題撰寫此文并提出一些見解,以期能對各位同仁的教學優化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初階階段,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搜集和處理仍主要依靠感性渠道來完成,對于抽象性的知識內容很難形成真正的理解,反而更適合也更傾向于借助為自己所熟悉的具體事物進行課程學習。小學數學以簡單的數學概念和基本的運算法則為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性和普遍適用的實踐價值,非常適合從生活化的角度入手開展課堂教學。結合上述兩點不難認識到,要想真正實現小學生數學綜合學習素養的穩步提升,小學數學教師就必須要在教學中樹立鮮明的生活意識,并采取對應手段使之得到精準體現并發揮出預期效果。
1. 引入生活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認識數學元素的普遍存在性
據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小學生之所以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主要是因為覺得數學知識和自己的現實生活“沒什么關系”,無法真切認識到數學元素的普遍存在性,因而大多以一種“應付考試”的心態去對待數學學習。為有效扭轉這一錯誤認識,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多樣的生活教學資源,結合學生們普遍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認知能力以及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將為學生們所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元素帶入到課堂中來,引導學生真切了解到數學知識的無處不在與數學技能的廣泛用途,進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態度,為之后進一步的教學工作開展奠定堅實的客體情緒基礎。為了保證這一工作的效果,小學數學教師應首先對學生的生活環境做一番深入的調查,以確保所利用的生活教學資源確實能對學生產生足夠的吸引力,以期從更大程度上調動其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例如對于《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知識內容的講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視頻片段供學生觀看,如:在關于本地新建廣場建成典禮的新聞報道中,播音員對廣場的占地面積做了詳細播報;業主來到物業公司,根據住房的面積計算并繳納物業管理費;小區打算給甬路鋪上地磚,測量員根據甬路面積和每塊地磚的大小計算所需購買的地磚數量……這些內容都與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都反映出了對本單元知識內容的實踐應用,學生們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多邊形面積計算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廣闊的用武之地。
2. 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數學元素的現實應用價值
盡管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考慮到了知識與現實生活場景的有機融合,但囿于篇幅的限制和地區多樣性的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對各項知識技能的生活化應用體現仍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小學生判斷一門課程重要與否的標準非常簡單:越是能在生活中被經常用到的知識就越重要,也就越值得自己去學。小學數學教師要真正認識到這兩點,在做好對課內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同時,也要借助通過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為學生們提供豐富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應用場景和契機,使學生能夠憑借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內容來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通過這一模式,小學生首先能夠在實踐當中完成對學習成果的深度記憶和二次理解,其次能通過對問題的順利解決而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同時還可以以此來形成良好的數學應用思維,這些對于優化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均大有裨益。
比如對于《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教學,教師可以在完成對知識內容的基本串講后,利用多媒體設備或卡板向學生展示市區博物館、本地商貿大廈等一些本地標志性建筑以及學校的校車、小區常見的門崗亭等為學生們所熟悉的物品,而后將學生們劃分成若干個四人小組,組織每組分別為這些建筑或物品畫出一組“三視圖”,看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學生們在繪制過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行為快感,同時還能在互相討論當中增進彼此的默契,實現對本單元知識內容的深度吸收。
3.布置活動作業,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元素的實踐趣味性
和傳統的紙面作業相比,活動性質的作業對小學生的吸引力往往更大,也更容易讓小學生接觸到多樣的生活元素。小學數學教師應在保留必要的紙面作業的基礎上,結合本階段教學內容和重點知識以及學生的行為能力布置一定的活動作業,鼓勵小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技能去探究、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或現象,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成果的生活化運用體現出更強的主動性和價值型,并為學生提供更多表現自己、提升自己的平臺與機會。
例如在講解完《統計》這一單元的課程后,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如下任務:利用周末走訪小區或學校附近的幾家大型超市,調查每家超市大米、蘋果、牙膏、衛生紙及可樂等幾種常見商品的平均價格,并根據數據繪制一張反映本地物價大致水平的統計圖表;如果學生的能力允許,教師還可將此作為一項周期性作業,讓學生統計一個星期之內的對應數據,并制作成一張簡單的物價折線圖,以此來試著判斷一下本地物價的未來走向。
結束語:
任何一門課程的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這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理應認識并堅持的教學原則。小學數學教師要秉持依靠生活、立足生活、回歸生活的課堂教學理念,借助豐富的生活資源和有趣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必要性和趣味性,同時結合生活化的作業布置進一步強化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學習成果的意識和能力,以此來培養小學生“學以致用”和“從生活中獲取、驗證知識”的正確態度,從而為他們日后更高階段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郭笑杰,劉一江.生本教學視域下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應用意識[J].中國中小學教育,2019(03)
[2] 郭浩然,鄭秋白.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生活應用意識的科學培養路徑管見[J].湖南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