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芳
摘要:拓展教學是語文教學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不能僅僅局限在語文教材中,還應當涉及到相應的課外閱讀知識,因此,在語文教學方面,應當從語文閱讀拓展的角度進行授課,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如何時代發展的需要,不僅可以讓語文課程開展的更加豐富多元化,還會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得到拓展,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研究
引言
語文是一項綜合性比較高的學科,語文知識的教育與學習,應當以教材為基礎,向外不斷的拓展與延伸,尤其在閱讀方面,如果過分地局限學生的學習思維與學習認知,則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受到滯礙,有損學生的發展。所以,在語文教學環節,應當以閱讀教學為內核,進行閱讀教學擴展研究,讓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更輕松、智慧多樣化,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拓展的必要性
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是學習中比較突出的一部分。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信息量比較全面,包含了字、詞語、成語、諺語、古詩詞、現代詩歌、國外詩歌等,其中的閱讀信息量非常豐富,需要教師對其加以重視帶領學生深度學習。如果教師在教學環節不對其進行拓展,那么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就會得不到激發,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較差,整體的水平也是比較低的。所以,應當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以語文教學為載體,開設有效的語文拓展與延伸教學。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去探究學習與閱讀,可以更高效地理解和記憶教材上的內容與知識點,促進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升。
二、語文拓展閱讀概述
小學文閱讀拓展,是指對語文教材信息,在解讀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的需要,就教材中某一方面的知識與內容進行延展,引導學生進行相課外作品品讀,從而獲得更容易的理解教材內容,同時又能夠獲取新的閱讀知識,促進學生的素養體現。關于閱讀的拓展方法,可以選取與文章相似的寫作手法的文章,也可以是與作者的寫作背景相關的文章,又或者是同一出處的文章,都可以作為選材,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提升。這樣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拓展與導讀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能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因知識話題,多一些互動性。
三、小學語文教學拓展與閱讀優化的措施
首先,應當配備相應的閱讀條件,要想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培育,就必須匹配良好的閱讀條件,通過讀書氛圍的營造,讓學生更好的熱愛閱讀,
比如,第一,每周可以拿出一節課作為課外閱讀課;第二,以小學生互相批改作文的方法;第三對語文綜合實踐課程的安排與設計;讓學生的閱讀素養可以得到提升與顯現,第四,教師還可以以書籍推薦,向學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以推薦書籍欄目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拓展,第五,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圖書角,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書籍的交換,讓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閱讀資料可以得到豐富與填充,從而增加學生的閱讀效益,讓學生通過對閱讀的重視,激勵學生更加自主地熱愛讀書與學習。
其次,依照課文教學的文本點進行教學拓展。在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非常有實踐價值,唯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促進學生的閱讀智力提升。拓展閱讀材料方面,應當以選取優秀的文章閱讀為引導,結合教材的閱讀信息,讓學生的思想可以更深層次的感染與提升。
比如,以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學為例,語文教材中的神話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知識板塊,那么教師應當以神話知識拓展為閱讀范圍,進行教學設計。可以結合《山海經》書籍的推薦與導讀進行開展,也可以為學生傳輸《愚公移山》的品質,意在啟發學生在學習中要學會變通,也要堅持做到鍥而不舍的移山精神。讓學生語文教師的神話閱讀教學中,可以領悟到古代人民對傳奇色彩的塑造,以及對美好生活、優秀品質的追求與向往。
再者,積極有效地開展閱讀拓展活動。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可以促進學生更好的去消化與輸出書籍的內容與內涵,具體的實踐步驟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無需對內容進行規定,也不要限制學生的閱讀范圍,讓學生以讀書分享會,茶話會等形式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心得可以得到體現,更好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以部編版的教材為例,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拓展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通過發揮自己的思想,進行意見的表達,對作者的書籍創作的結尾或者故事情節進行改寫。尤其對經典的古詩詞進行研讀,將現代詩《晚秋的江上》、《花牛歌》現代詩,嘗試改寫成古詩詞問題,也可以將《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等古詩詞嘗試以現代詩的方式進行改寫,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可以得到強化。
總結:在針對學生開展語文拓展閱讀教學時,應當以現代化的閱讀方式進行引導,不僅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提升,還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認知得到改善,促進良好的閱讀能力培育。
參考文獻
[1]劉學飛.從選文題注圈出閱讀拓展篇目[J].中學語文教學,2018:29-31.
[2]孫國平.統編語文教材閱讀拓展版塊的認知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2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