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楠
【摘要】? ? 把高校廉潔教育與互聯網相結合,對于當代大學生教育而言意義重大,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廉潔自律的意識,形成監督和拒絕腐敗的能力。在“互聯網+”時代,高校以互聯網為教育工具和教育方式,讓廉潔教育可行性更強,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本文將從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影響因素談起,為“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的有效途徑和對策。
【關鍵詞】? ? “互聯網+”? ? 高校廉潔教育? ? 有效對策
引言:
廉潔教育是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應該受到高度的關注和重視。強化高校大學生廉潔教育,能夠助力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奮進,勇往直前。
當今,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者需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要意義,分析互聯網時代影響廉潔教育的各種因素,尋找有效對策,提升大學生廉潔教育有效性。
一、“互聯網+”時代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重要性
1.1改善傳統廉潔教育
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廉潔教育更多關注的是公職人員,社會環境的重要影響力長期被忽略,沒有充分認識教育對于反腐倡廉的根本性作用。只有通過有效的教育,營造全社會反腐的濃厚氛圍,才能為反腐敗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從根本上消除腐敗,形成完善的輿論環境和監督機制。須知,反腐倡廉工作中,社會環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全社會對廉潔的崇尚,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腐敗。
1.2培養大學生廉潔品質
受到眾多不良思想觀念的影響,拜金、追求享樂、自私自利等侵蝕著當代大學生,致使當今大學生中盛行著很多不良之風,如一些大學生以財富論成敗,相互攀比,奉行成者為王敗者寇,不以損人利己為恥。在高校各個學生組織中,官僚之風盛行,學生過早被官本位思想腐蝕,在學生干部競選中去“專營”,拉幫結派,行賄受賄,腐敗之風滲透學生組織。在大學生中開展廉潔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廉潔意識,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對腐敗的抵抗力,培養大學生廉潔自律的思想品質。
1.3強化大學生理想教育
當前,我們國家在德育教育和全民教育等方面都有一些不足,高校的思政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沒能深入學生內心,不能為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形成完善人格提供助力。加強廉潔教育力度,可以讓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養成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養成勤儉節約、潔身自好的品德,形成抵制腐敗的意識和能力。
二、“互聯網+”與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關系
2.1互聯網是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工具
“互聯網+”時代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與此同時,人們的思維方式也隨之改變,其在教育領域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入。“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高校廉潔教育的重要工具,大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取相關的廉潔教育資料,高校也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運用微課等形式和教學工具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讓廉潔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打破時空局限,實現更加廣泛的滲透。
2.2互聯網影響大學生價值觀
互聯網對于高校廉潔教育影響深遠,因為大學生作為網絡用戶中的重要群體,其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深受互聯網影響。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只有不斷凈化網絡空間,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才能確保互聯網對當代大學生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
2.3互聯網是大學生廉潔教育的陣地
互聯網也可以成為高校廉潔教育的重要陣地,實現教學形式的創新。網絡中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讓廉潔教育更加生動有趣,幫助學生自覺接受廉潔教育。以互聯網為陣地進行廉潔教育,能夠打破傳統教育枯燥的、單向性的教育局限,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廉潔教育中來,提高廉潔教育的交互性和有效性。
三、影響大學生廉潔教育有效性的因素
3.1外部環境
目前,我們國家的社會氛圍中,依然存在官本位的錯誤思想,這樣的社會環境影響著大學生廉潔教育。我國經歷了十分漫長的封建社會,“升官發財”的封建思想影響根深蒂固,當今社會依然有很多人把當官作為一種成功人生的標準。與此同時,中國人重視人情,崇尚禮尚往來,這就使一些腐敗行為在人情往來的掩護下變得順理成章,讓大學生失去分辨腐敗和正常禮儀的能力。
3.2利益觀念
受到西方“拜金主義”的影響,大學生中金錢至上的觀念盛行,許多大學生奮斗的目標就是“賺更多的錢”,他們往往把個人經濟上的利益看得很重,不愿意為了公眾利益犧牲自身利益,也沒有樹立高遠的理想,這樣的利益觀念讓很多大學生雖然反對腐敗,但涉及自身利益時,都會忘記廉潔自律,走上腐敗的“捷徑”。此外,很多大學生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發現腐敗行為也不愿意站出來舉報和抵制,擔心因此而傷害到自身的利益。
3.3重視程度
當前,一些高校對于廉潔教育重視不足,致使其在思政教育中被邊緣化,沒有在大學生中廣泛滲透。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無法對廉潔教育形成正確而深刻的認識,不能充分認識廉潔教育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忽視了學生社會公義的培養。此外,在由于重視程度不足,致使高校廉潔教育流于形式,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僅限于枯燥的說教,導致其教學效果不佳。
3.4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廉潔教育的有效性。當前,高校對廉潔教育的教學資源開發遠遠不足,教學內容不能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導致大學生對于廉潔教育興致缺缺。由于沒有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許多大學生都覺得廉潔教育跟自己沒有關系,自己不是干部,也沒有腐敗的機會,接受廉潔教育就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
此外,由于教學方式單一落后,更多到時候廉潔教育只是在思政教育中簡要穿插,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一些教師在廉潔教育教學實踐中,不能靈活運用網絡工具開展教學,缺乏創新和創意,教學中學生自主性差,無法確保教學有效性。
四、提高大學生廉潔教育有效性應堅持的原則
4.1大學生主體原則
高校廉潔教育要圍繞大學生展開,凸顯大學生在廉潔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摒棄傳統單一說教模式,借力互聯網,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教育信息,吸收廉潔教育內容,聯系自身生活實際,不斷提高廉潔的品德。
在高校廉潔教育中,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吸引他們主動自發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老師要充分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和內容。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任務教學等方式來凸顯學生在廉潔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大學生主動研究和解決問題。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做好引導,設計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廉潔教育課程,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認識,實現正面引導。
4.2教育實踐性原則
缺乏實踐的廉潔教育是無效的,大學生的廉潔教育要堅持實踐性原則。課堂教學不能局限于單純的理論教學,要將理論與學生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例如,在開展勤儉教育的時候,要從生活實踐入手,如在大學食堂組織開展光盤行動,杜絕浪費,通過一些獎勵措施調動大學生參與積極性,在校園內打造節儉氛圍。
4.3教育長期性原則
廉潔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長期滲透,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循循善誘,長期熏陶。因此,大學生廉潔教育必須堅持長期性原則,與高校德育工作充分融合,將廉潔教育納入大學生人格培養的范疇。從日常生活點滴入手,長期滲透廉潔教育內容,形成長效的教育機制,形成系統化的教學模式,確保廉潔教育的長期有效。
五、提高大學生廉潔教育有效性的對策
5.1完善廉潔教育機制
高校要完善廉潔教育機制,推動廉潔教育深入開展。高校應根據廉潔教育目標,組建專門的教育隊伍,改善教學條件。高校需要大力改善廉潔教育的環境,加強信息透明化,為廉潔教育有效開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廉潔教育有效性的評價機制,通過“學生+老師+學校”的多方綜合評價機制來實現有效的激勵、監督和考評,全面提升大學生廉潔教育的有效性。
5.2提高網絡應用能力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要強化網絡意識,充分利用互聯網作為廉潔教育的工具和陣地開展滲透性教學。高校應考核教師互聯網應用能力,打造“互聯網+廉潔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在廉潔教學中的巨大作用,開發互聯網廉潔教學資源,實現開放、多元的大學生廉潔教育。借助互聯網打破廉潔教育時空限制,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有效的廉潔教育。
5.3提高大學生參與度
借助“互聯網+”提高廉潔教育中大學生的參與度。網絡社交平臺應該成為廉潔教育的重要陣地,學生要利用這些網絡社交平臺,組織廉潔教育活動,例如,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平臺發起廉潔模范評選活動等。通過校內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發布廉潔教育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日常的廉潔教育滲透,告訴學生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和價值觀念,潛移默化中幫助當代大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樹立遠大的理想。
5.4構建“互聯網+廉潔教育”平臺
高校要與互聯網科技企業積極尋求合作,打造智慧校園,搭建“互聯網+廉潔教育”平臺。通過互聯網平臺創設多種多樣的廉潔教育情境。
例如,高校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創建問答活動,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參與廉潔知識答題,在競答活動中體會樂趣,收獲成就感。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構建監督舉報機制,支持大學生通過線上線下互動,主動監督腐敗行為,形成完善的舉報糾錯機制,如此來提升大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大學生廉潔教育的有效性。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肩負著重要的育人使命,要以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己任。“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廉潔教育的重要性,抓住互聯網這一重要工具和陣地,創新教學方式,完善教學體制,提升教學水平,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強化大學生廉潔意識,提高大學生反腐能力,不斷提高大學生廉潔教育的有效性。
參? 考? 文? 獻
[1]張力.網絡時代大學生廉潔教育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7,(26).25,28.
[2]張奕.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醫學生廉潔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7).18-19.
[3]韓丹.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廉潔教育研究[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5).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