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燕
摘要:學生寫作需要有良好的文采和文化底蘊,學生的文采、學生的語文素養,都是要在一朝一夕的學習和閱讀當中積累出來的,那么,學生在進行閱讀寫作的時候,都需要每一位學生能夠仔細的去研讀,以便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能夠更好的去支撐他們進行一系列的語文學習活動。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老師就要考慮到學生的能力,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狀況,必須要讓學生在每一個過程中有一個恰當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低年級;作文教學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到要讓每一位學生能夠在其中有所收獲,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作文寫作中去積累,并且生成學生自己獨特的語文寫作技巧,這樣學生才能夠進行高效率、個性化的寫作。而且教學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老師將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以及創新,才可以更好的去適應現在的教學步驟,才可以讓每一位學生有一個梗不一樣的感受與學習過程。
一、多媒體豐富寫作課堂教學
在大時代的發展下,有很多利于課堂效率提高的措施與方法,多媒體就是在大背景下的一個良好的產物,將多媒體與課堂更好的進行融合,會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老師運用多媒豐富課堂教學,讓學生眼前一亮,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多媒體的使用會產生很大的作用和功效,多媒體便捷快速強大的功能性能夠產生很多素材,而且多媒體的使用也正是在貼合著新課改的背景,是在讓整個課堂以富有更多的時代活力。
例如,在進行《猜猜他是誰》的寫作時,老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來播放音頻或者視頻,也可以讓學生在一種非常神秘的情景下去猜測相應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播放音頻,老師去讓學生猜測動物的叫聲,比如可以讓學生去聆聽雨聲、風聲,讓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想象以及自己的常識進行辨認。這個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學生有了興趣之后,他們才可以更踴躍的加入到寫作表達的這個過程當中,這樣整個課堂的氛圍也就會得到烘托和活躍。而且在老師播放音頻的時候,也應該去考慮到學生的思維,因為學生只是猜測還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能夠根據這一個音頻去構思自己想要寫的內容。比如老師播放一個下雨的聲音,這個時候老師可以舉一個例子,可以給學生做好的示范,可以說下雨了,動物們都躲起來了,滴滴答答的雨聲滴落在草地上,給每棵小草掛上了一個個的晶瑩的眼淚,當學生演去根據所聽的聲音造句,就能夠很好的推動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讓他們在互相的表達和切磋中有一個更好的寫作內容積累。
二、引導學生思維寫作
在學生學習寫作內容的過程當中,他們自身的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課改下,老師也更應該去注重學生自身的發展,去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就應該讓學生運用思維去寫作,這樣學生的思維才可以得到突出,學生才可以在運用自己思維的時候將每一個作文寫得更加充實豐富,而且他們的寫作技巧也會得到增強。
例如,在學習《我的植物朋友》的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先讓學生用思維去構建一個整體的寫作框架,思考整個中心是圍繞什么來寫的?學生想出中心之后,再讓讓學生想一下自己要寫哪一個植物。那么學生在腦海當中呈現這個植物之后,老師就可以讓學生下筆,并且可以勾勒一下學生自己整體要寫什么內容,開頭、結尾以及中間部分都進行良好的思考,這樣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他們就能夠對整個作文內容層次有一個大體的邏輯判斷和分析,這樣學生整個的寫作思維框架就會更加清晰。在這樣的狀態下進行寫作,學生所寫寫的內容也就會更加有邏輯,那么他們的寫作內容就能夠思維的引導下變得更加有意義。
三、積累生活素材,充實寫作
在學生整個學習和寫作的過程中,他們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方面的積累,只有有自己的內容才能夠是寫作的內容更加充實,所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更順應著新課改的背景,讓學生能夠重視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進步,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積累,只有真正的重視生活,學生才可以更好的去充實自身的寫作內容。
例如,老師布置完寫作題目之后,就需要讓學生在生活當中去搜尋有關于這個題目的相關內容,比如如果老師以家鄉為主題,那么學生就可以真正的去觀察自己的家鄉,以自然為主題,就可以去體驗自然,感受自然中的氣息和生機,每一次的感受以及每次與生活的近距離接觸,都是學生在充實自己的語文素養,在積累自己的學習經驗。這樣也會使他們更好的去愛生活,那么有生活才會有學習,才會有更好的發展。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及教育”,那么老師將生活利用起來,也就是在跟隨時代的發展,在給學生一個更好的指引,讓他們將自己的寫作水平更上一層樓。
結束語
寫作的發展不在突飛猛進,而在一朝一夕一朝一夕的積累,一朝一夕的充實才會使學生的思維逐漸變得敏捷,才會使學生的寫作水平逐漸得到提高。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日常生活的積累,讓學生也去注重生活體驗、注重生活積累、從而更快更好的學會寫作,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繪本作文實踐與探究[J]. 李海杰. 考試周刊. 2019(35)
[2]淺談小學作文教學現狀及其應對策略[J]. 楊自香,王云鳳. 寫作.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