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明慧
摘要:詩歌最開始起源于勞動人民的號子和民歌,是一種能夠用語言表達的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詩歌,同時也是語文考試考察的重點項目。詩歌的語言雖然精簡,但是卻可以通過字詞之間的組合展現優美的句子還蘊含了人生哲理。所以學好詩歌有一定的必要性。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詩歌
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詩歌是其中的一種。教育改革以來,中小學語文課程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如何能夠通過學習語文課程幫助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就成為了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為了增強中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運用能力,詩歌的學習就為此目的創造了恰到好處的機會。
一、詩歌所包含的內容
詩歌是從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一種文章體裁,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精華于一身。詩歌是現代的一種統稱,在古時候,人們把不能合樂的稱為詩,可以合樂的稱為歌。他需要按照一定的體裁與韻律,通過優美的語句表達人們渴望幸福的內心世界。《詩經》是目前流傳下來最早的詩歌體裁,中小學語文課文中有所收錄。
二、詩歌語言教學對于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與意義
語文是所有教育課程的基礎,是幫助學生學會交流和表達情緒的課程。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閱讀大量文章,并通過教師的教授理解作者情感,從而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養成獨立自主的性格和正確的三觀。語文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奠基學科,所以需要中小學生足夠重視語文的學習。詩歌由于文字精簡且文言文較多,常常難以理解,讀起來非常繞口,學生往往不愿意學會并且掌握。但是詩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欣賞能力,又能夠用簡練的語言傳情言志,因此在古往今來的語文教學中都受到極大的重視。
語文學科中的詩歌教育在培養學生高尚品德的同時對學生情商的提高也有幫助。美國調查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歸功于智商,其余80%都源于情商。另外在當今社會,情商高也能夠讓學生未來在面對快節奏的生活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時游刃有余。對于情商高的人來說,他們擁有有效的溝通技巧,更了解自我,也更容易得到來自其它人的理解與支持。可見,情商的提升在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占有絕對地位。詩歌的情感熏陶作用恰恰契合了這一需求,學生在誦讀詩歌的過程中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
詩歌不僅可以對學生在人倫方面有教化作用,也可以在悄然間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詩歌有“三美”,首先是情感之美。如李商隱的《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通過一語雙關、諧音、擬人等手法表達了對情人的思念之情。這種簡單的語句生動活潑,自然無雕飾,具有純樸天真之美。其次是意境之美。意境是是詩人的主觀情志和客觀物象融合一致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藝術境界。這種境界神形兼備、情景交融、理趣無窮。再三是韻律之美。詩歌擁有朗朗上口的節奏,這種節奏感能夠讓學生在誦讀時獲得審美愉悅,同時音節的高低強弱還能配合音樂,更增強了誦讀樂趣。
三、中小學語文詩歌語言教學策略
3.1帶領學生探究語言藝術
大部分學生 不喜歡學習詩歌,究其原因是因為詩歌的語言邏輯復雜難懂,而且不像記敘文有一定的故事情節,作者表達的情感也相對隱晦,沒有明顯的矛盾沖突。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抓住詩歌的主要意象,把握詩歌表達的深刻內涵。意象是指作者通過某個具體物象傳遞思想、意志以及情緒等。例如唐代詩人杜甫所寫的《春夜喜雨》,詩人借助風、雨、烏云、漁船等意象寫成都春雨過后的景色,簡單的文字將成都景象描寫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而有些事物頗受詩人的青睞,如月亮,大部分詩人經常借月抒情,通過月亮傳遞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之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表達了詩人杜甫的思鄉之情。落花也是詩人常借用的事物,例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如果學生能夠熟知并且透徹理解這些意象及他們約定俗成所表達的情感,那么就像擁有了敲門磚一般,敲開了詩歌的大門,進一步領略了詩歌的風采。
3.2把握字詞,領會詩句意境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往往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句中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文章利用文字的不同意思表達出不同情感,詩歌作為文學中的精華,對語言的要求要更嚴格。古代詩人在寫詩作詞時就非常注重煉字,常常在詩性大發時因一個字的使用反復推敲,閉門不出。蘇東坡有句:“詩賦以一字見工拙”正是寫的這個意思。唐代詩人賈島就曾寫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詩人原本想寫“僧推月下門”的,但是又覺敲字可能更好一些,正在反復斟酌之時,韓愈恰巧路過,兩人相談甚歡,從此成為了朋友。教師可以利用詩人煉字的小故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鼓勵學生利用想象力在詩句中填寫他們認為更合適的文字。
言而總之,語文教育是一項博大的工程,詩歌的研究更是難上加難,教師須明確教學責任,端正教學態度,幫助學生透徹理解詩人蘊藏在詩句中的思想感情,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郁圣楠.詩歌教學中認識、審美與陶冶關系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2]以趣入境走進詩意——以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