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恬靜
摘要:良好的語言素養是每位教師應具備的基本功。精彩流暢的語言是教師在課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元素,生動準確的講解是幫助學生學習理解的必要手段。語言類課程天然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從思想上提升《語言藝術》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讓師范學生這支未來教師的預備軍語言素養和人格修養雙提升,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關鍵詞:語言藝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他們的培養質量決定著中國未來教育的質量。《語言藝術》課程作為師范生培養的重要內容,他們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水平都決定著他們是否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本文就師范生《語言藝術》課程進行思政教學探析。
一、為什么要進行《語言藝術》課程思政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如何打破長期以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立德樹人貫徹到高校課堂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全員之中,推動專業課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相得益彰,構筑育人大格局,是目前亟需探索的重大課題。有鑒于此,語言藝術課程應努力融入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推動課程專業與課程思政協調前行,提升和改善專業學科的育人成效。
二、怎樣推進《語言藝術》課程思政改革
(一)什么是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指的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課程專業知識的教授和育人導向同步實現,其核心是把美育、德育融入專業課的全過程。所以《語言藝術》的課程思政就是教師在教授普通話和開展教師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同時,通過恰當融入思政元素,達到育能、育德的效果。教師在課程中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講解,又要多角度靈活注入美育、德育等內容,做到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統一。
(二)如何挖掘《語言藝術》課程的課程思政
語言類教學的特殊性不僅在于其教育功能,還在于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對《語言藝術》的課程思政設計,可以從三個層次進行把握:第一,把握語言教學的基本性質和功能;第二,突出語言教育的藝術審美特性;第三,把握當前的現實語境和師范生的實踐環境。只有從這三個層面出發,才能夠把課程思政的內容生動形象地傳遞給學生,而不是生拉硬拽地加入思政內容,造成二者的脫節甚至分離,在最終實現思想目標和專業目標的的雙達標。所以教師教授語言藝術課程,不應將內容局限在語音、語調和平翹舌等普通話知識的表層結構,還應在此基礎上深入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給學生以正面引導。比如在朗讀訓練部分中,可以選擇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青年致辭,通過朗讀,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夢想,詮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用中國夢喚起青春夢想,為學生點亮理想之燈和前進之路。也可以從學生喜愛的B站等媒體網站的資源中,補充各類融語言藝術教學和思政元素于一體的新鮮教學素材,并結合學生的思想狀況,靈活調整內容,在完成課程既定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得思政教育效用最大化。
三、《語言藝術》課程思政改革中要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專業教學目標和思政教學目標的對應統一
筆者在對教學目標進行重新修訂時,對專業目標提出了三個要求:第一,做到聲、情、義的統一。發音吐字清晰,表達流暢;語調抑揚頓挫,高低有別;語速快慢變化,富于音韻美。語言充滿真情實感,能以溫暖的聲音和真誠的語氣感染人。第二,做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語言表達準確、全面、嚴謹,符合語言規范,語言運用巧妙、靈活,有感染力,能體現獨特的話語風格。第三,做到教育性與審美性的統一。語言表達的內容積極、健康,體現語言本身的教育功能;在表達過程中體現語言的音、形、意之美。與專業目標相對應,也提出了三個思政目標:第一,要通過語言能力的培養喚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第二,要通過積極、充能滿正能量的語言學習引導學生建構起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要求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第三,要通過健康的語言教學幫助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代凈化身心,增加不良思想意識侵蝕免疫力。
(二)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
要通過深度開掘課程本身的知識內容與其中蘊含的思政育人素材,找準思政映射與融入點,通過多樣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在課程教學中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技能教育內容有機融合。一些老師認為在專業課中加入思政元素會減弱課程的專業性和含金量,達不到原有的教學效果。事實恰好相反,例如在普通話概述部分,將思政映射與融入點放在“了解普通的形成與發展歷程,解讀其承載的中國特有的文化內涵”上,通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更加認同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更加熱愛自己的語言,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通過直接、滲透和結合三種手段為主,學生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對祖國的語言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熱愛。
四、開展《語言藝術》課程思政的意義
(一)提升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教師要明確明確把握《語言藝術》的課程教學目標是什么,要讓學生在接受教育時真聽、真學、真信、真用,不斷豐富學生的內在知識體系,實現學生的知識訴求和行動引導。使得學生的獲得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接受,在改進中優化自身。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獲取理論知識的通道變得開闊而順暢,其主動求知的欲望隨著教學語言表達的優化而不斷攀升,其獲得感也在此基礎上實現強化和穩固。
(二)達成了《語言藝術》課程內涵的實質性提升
專業+思政,更大程度地挖掘出了語言的獨特魅力,課程既有審美旨趣,又緊扣現實鮮活而富于沖擊力,直擊學生內心,幫助師范生在復雜的話語環境中保持判斷力、形成風范、傳遞正氣,實現了語言預期和思政教育預期。這既是教育之道,亦是教育之目標。
總之,語言的力量是強大的,當它成為思維的外衣時,它能夠塑造人的意識。《語言藝術》課程的思政探索將德育作為課程的首要目標,倡導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基于理論自覺基礎上的實踐自覺,有利于提高師范生服務國家教育事業的責任感,為培養忠誠于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專業過硬、富有生氣的未來教育家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田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07):39-44.
[2]張妍妍.經典誦讀在高職思政課中的融入與教學實施[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0,22(01):119-124.
[3]蘇國紅,李衛華,吳超.習近平“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實踐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3):39-43.
[4]劉靜潛.語言道德與語言規范[J].漢字文化,2020(24):6-7.
[5]丁冬艷,張玲玲.“物理光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實施[J].教育教學論壇,2020(4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