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蕓
摘要:2020年10月,南昌市定山小學與八大山人紀念館達成共建美育基地協議,積極開發一系列共建活動,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人文知識、館藏作品、美育資源和展覽活動在小學階段的普及。本文從背景梳理、基礎條件、制定內容、合作方式、實踐反思等方面,闡述了館校合作共建的方式和特點,旨在歸納、分享這些做法與經驗,為小學與博物館合作共建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館校合作;學校教育;博物館教育
1.前言
1.1 背景梳理
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下稱《意見》),為博物館和中小學校的深入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意見》進一步健全了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機制,促進了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了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的學習效果[1]。其實,早在2001 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就明確指出,中小學校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學校應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2]”而在2010 年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又再次強調要“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及校外活動”。
因此,無論是貫徹中央文件的精神,還是落實國家課程標準,館校合作共建,實現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和融合,使博物館真正成為中小學課堂教育的有效補充和校外教育資源的重要內容,應該是中小學教育發展和博物館教育發展共同的一個契機。
1.2 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關于學校與博物館合作共建的研究在全國各地的高校中比較廣泛,也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從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實踐看館校共建的有效模式》中提到學生參與設計非遺扇館的設計[3];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博物館館校共建模式的探索》中的博物館與重慶師范大學的“雙贏”共建模式,即學生在博物館實習成長,高校則為博物館提供展覽場所[4];韓美林藝術館的《淺論博物館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中提出的館校共同開發校本“扎染藝術”課程[5]。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合作共建都是在高校與博物館中展開。而在中小學領域的館校合作共建主要是以短期研學和單次活動為主,單次活動相比起系列活動而言,開展所需的時間、人力、物力成本都較小,但單次活動的形式也影響到了館校合作中知識傳授的系統性與連續性[6]。另外,受經費、時間和安全等因素的制約,小學與博物館之間長期、穩定且連續的合作方式更是少之又少。
南昌市定山小學與八大山人紀念館合作共建是落實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綜合素質拓展的要求;是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意見》后積極推行中小學館校共構系列課程的先行和“試水”;對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長期、穩定的中小學教育教學具有實驗性、前端性和指導性,將探尋中小學館校共建更多的可能。
2.基礎條件
2.1 館校高位推進
目前我國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形式有博物館主導、學校主導和上級部門主導這三種主要的合作方式[7]。定山小學與八大山人紀念館美育基地協議簽訂后,雙方在不同階段都能成為課程開發實施的主導者,但不同的是,在雙向主導的過程中,學校方得到了區教體局、紀念館方得到了市文旅局的高度支持和關注,在上級部門的高位推動下,館校合作共建的活動實施得到了經費支持,保證了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活動受益群體的廣泛性。
2.2 完善安全管理
學生安全是學校對館校合作活動產生顧慮的重要因素之一。館校合作共建大多數在博物館內開展,因此,學生們主要采取步行和乘車兩種方式前往博物館,學校與博物館的距離決定了學生前往博物館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通行時長、通行方式、帶隊教師人數、學生年齡段等因素都對學生的安全問題造成影響。以本文為例,定山小學距離八大山人紀念館步行僅有十分鐘的路程,且沿途只有一個路口,還是單行道,車輛較少。活動前,學校就針對安全問題制定了詳細預案,明確帶隊老師責任,開展師生行前安全教育,定期組織應急疏散演練,提高師生安全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而八大山人紀念館也加強了活動的組織管理和安全保障,針對實際開展了教育人員安全培訓,加強場館內設施設備的安全檢查,確保活動安全有序開展。
2.3 確保上課時間
《意見》指出,館校合作共建活動可“納入課后服務內容”[8]。所以,在學生上課時間保障上,主要利用下午3點半課后時間開展活動,還注重利用節假日、寒暑假、休息日等時段,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活動,實現博物館與義務教育資源的對接和聯合,拓寬學生與社會的接觸面,傳承優秀歷史文化。
2.4 開展教師培訓
在館校合作的過程中,無論是對學校教師,還是對博物館教育人員的要求都是極高的,授課教師必須同時具備兩種能力,即對學生的教學能力和對博物館豐富館藏資源熟悉的能力。教師可以在合理利用博物館館藏資源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本職工作的能力,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同時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博物館展品相關的知識。
目前,師訓活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博物館定期為學校教師舉辦各類講座、研討會和專題短期研修班,通過介紹藏品、博物館教育工作職能及博物館內資源等內容來培訓學校教師,教師在參觀、學習和實際操作中了解一些關于博物館教育工作的經驗和內容,從而更好地進行學校教育。二是學校教師參與到紀念館每一堂課程方案的制定和教學工作中,構建“問診式研討+課題研究模式”,雙方根據學情積極展開聯合教研,注重反思和總結,及時給館方授課教師提出教學方法的指導意見。
3. 制定內容
3.1 明確育人目標
館校合作共建是為了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本土文化,是以八大山人為載體,讓孩子們了解、喜歡、熱愛傳統文化。目標是喚醒,是點燃,是為學生提供和創造未來的無限可能。
3.2 制定活動內容
內容是語文、歷史、美術等多學科教育與八大館教育內容的有機融合。具有廣泛性、延續性和連貫性,是一套圍繞八大山人紀念館人文及環境資源的系列活動課程,涵蓋小學全學段學生。
4. 合作方式
4.1 開發校本課程
(1)課程內容
課程設計28次課。根據每一次課主題的不同細分為五大版塊,分別是:“欣賞美”(以參觀為主),“感受美”(以人文歷史知識學習為主),“認識美”(以書畫相關知識學習為主),“體驗美”(以臨摹學習等實際操作為主),“創造美”(以每次課作業及參加志愿活動等為主要內容)。課程結構安排4課為一單元,每單元中有一課為活動課,活動課涉面廣、內容形式多樣(小小講解員、志愿者、歷史講座、輸送展覽、專題培訓、“與大師共繪畫”、“藝術家面對面”、“拓片”、“裝裱”等),小小講解員培訓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成長為歷史文化的傳播者,成為今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力軍。
(2)課程實施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在實驗班完成授課后,根據反饋修改計劃內容,制定統一規范的教材、教參、視頻、PPT,最后,再正式投入到全校課程。
在實驗階段館校雙方共同制定課程計劃,建立健全了完善細致的實驗班級管理制度,與此同時開啟聯合師資培訓,通過教師研習、短期培訓、聯合教研等方式,加強學校教師與博物館教育人員的合作,達到小學教師了解博物館教育資源構成,博物館教育人員了解學校教學內容的目的。實驗班教學完成后,學校參訓老師可以獨立或者是借助視頻錄像開展“雙師型”課堂教學,以此實現全校課程的普及;而對于博物館(八大山人紀念館)而言,完成實驗班教學后積累的實踐經驗將在全區或是全市范圍內進行共建基地的推廣。
4.2 開展短期研學
根據特定節日、臨時展出和深入挖掘特色活動,館校雙方制定短期研學活動,學校組織學生以研學的形式走進博物館學習。如:學生走進八大山人紀念館參加“紀念齊白石誕辰一百五十六周年·傳承”特別活動,在蒲扇上臨摹白石老人的櫻桃畫作;學生在八大山人紀念館真跡館戶外現場繪制12米的絹布長卷;開展以“童心向黨 祝福祖國”為主題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活動;學生參觀“一幅畫的誕生——北京畫院畫家作品展”等。
4.3 開設社團課程
根據年齡段特點開設“‘畫面’”系列藝術課”、“環游世界的藝術之旅”、“詩詞如畫水墨專題課”等社團課,引導學生以興趣為導向,自主選擇課程。
(1)“畫面”系列藝術課程
開設對象:1-2年級學生。
課程描述:人物畫是中國傳統繪畫題材之一,而針對面部的刻畫可以極大調動幼兒的觀察力和注意力。此系列課程通過觀察和描繪十位藝術大家的面部特征,啟迪孩子們觀察細節的能力,并結合描繪和上色,提升孩子們手眼協調及藝術表現能力。課程內容以八大山人藝術為起點,每節課介紹一位藝術家(八大山人、梵高、鄭板橋、畢加索、齊白石、馬蒂斯、弗里達、安迪·沃霍爾、蒙德里安)的繪畫風格及代表作品,給予孩子們美的啟蒙,最后一次課,孩子們創作一張以自己頭像為題材的藝術作品。
(2)環游世界的藝術之旅
開設對象:1-2年級學生。
課程描述:以藝術為切入點,啟蒙孩子們對世界各國的認識。通過橫跨亞、歐、美、非四大洲的五種文明,選取各國有代表性的地標、文化遺跡和藝術家進行介紹,帶領孩子在藝術中環游世界,豐富見識,感受文化差異,并以拼貼、捏塑、拓印、肌理、風景表現等方式做出相應的藝術作品。課程涉及到的國家有:中國、埃及、日本、墨西哥、美國、俄羅斯、英國、挪威、芬蘭、肯尼亞等。
(3)“詩詞如畫”水墨專題課
開設對象:3-6年級學生。
課程描述:課程與《語文》課本內容相結合,通過結合小學必背古詩詞及美術史知識,豐富語文課教學方式,加強詩詞和書畫之間的聯系,帶領孩子體會詩意并動手畫出詩意。根據不同學段選擇詩詞如下:北宋·蘇軾的《題西林壁》、清·鄭燮的《竹石》、 唐·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唐·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唐·賀知章的《詠柳》、唐·杜甫的《春夜喜雨》、北宋·范仲淹的《江上漁者》、唐·王翰的《涼州詞》、北宋·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4.4 舉辦校園活動
結合重大節日活動,舉辦諸如“我是小小藝術家”、“‘童畫’八大書畫展”、“‘書畫也吉祥’新春書畫展”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與此同時,活動所呈現的效果也將作為合作共建活動綜合評價的重要組成內容。
4.5 開展志愿活動
根據博物館志愿者制度,館校雙方組織學生參加“小小講解員”、“文明小督導”、“我是小雷鋒”等志愿活動,引導學生做傳承志愿精神,傳播優秀文化的新時代的好少年。
5實踐反思
5.1 實踐特色
(1)開放自由的合作環境,勤奮專業的開發團隊
2021年5月18日是第45個國際博物館日。南昌市定山小學作為八大山人紀念館的共建單位聯合舉辦了館校合作成果展示活動——“童畫八大”美育課程作品展,由館校雙方團隊共同完成策展。展覽分為三個部分: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取法乎上。作品包括八大高仿畫作16幅,定山小學與八大山人紀念館校共建美育課程的學生書畫作品55幅, 老師書畫作品6幅 。每一幅師生作品都是傾心而為,見證著課程開展的成果。
(2)靈活多變的合作形式,豐富多彩的拓展內容
合作形式突破了傳統的以博物館為主導的導覽、進校、外借等單向實施課程活動的方式,學校教師也直接參與到博物館教育中來,并且將課程開設進學校常規課程教學。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具有系統性和連續性。拓展內容更加多元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拓片”、“裝裱”等這些傳統技藝直接進入學校課堂,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美育生活,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更是文化技藝和工匠精神的傳承。
(3)嚴謹科學的課程計劃,扎實有序的實施過程
活動實施的每一個步驟都扎實有序,學習活動始終貫穿教育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并在學校的公眾號進行了專題報道,每周一次,形成了寶貴的過程性材料。
(4)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明確統一的育人目標
在“小小講解員”專題培訓活動的過程中,博物館方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小講解員培訓、選拔、上崗、評優制度,并給小講解員團隊正式取名為“小松果講解團”。團隊名字的由來是八大山人紀念館內那一棵500多年的古羅漢松,樹木挺拔蒼勁,小松果講解團,就像那一顆顆小松果,受八大文化的熏陶,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小松果講解團的宣誓詞是:“我志愿加入八大山人紀念館‘小松果’講解團,義務宣講,服務大眾。講好家鄉故事,弘揚優秀文化。厚植家國情懷,繪就文化底色。守護中華文明,傳承歷史文脈。讓文化自信的旗幟高高飄揚。”
“小小講解員”活動開展的意義,不僅僅是為青少年提供鍛煉綜合自身素質的平臺,使他們在知識、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等領域有所提高,表達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對歷史知識的學知得到充分的鍛煉,更是借此激發孩子們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
5.2 改進方向
(1)國家的高度重視和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當前館校合作的開展提供了支持與保障,但目前小學與博物館的合作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合作形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受多種因素影響,具體落實情況與政策愿景還有所偏差。
(2)館校合作共建的教師人才資源不充沛,具體培訓標準缺乏硬性規定,且館校合作共建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尚需要成熟的考核和獎勵機制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6結語
本文從館校合作共建的背景梳理、基礎條件、制定內容、合作方式、實踐反思等方面,闡述了館校合作共建的方式和特點,旨在歸納、分享這些做法與經驗,為小學與博物館合作共建提供實踐參考。但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共建是會在實踐發展中不斷推陳出新的,學校將繼續聯合博物館,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順應時代變化,探索出更多的合作方式,以開闊學生視野,拓展知識儲備,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在孩子們的心里扎根發芽。
參考文獻:
[1] [8]文宣. 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N]. 中國文物報,2020-10-20(001).
[2]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2001-6-8/2021-8-19.
[3]王英翔,張璐,沈欣寧.從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實踐看館校共建的有效模式[J].博物院,2018(01):124-130.
[4]張歡,黃明杰.博物館館校共建模式的探索——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重慶師范大學博物館為例[J].中國港口,2018(S1):123-126.
[5]舒晨.淺論博物館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以韓美林藝術館館校共建項目為例[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8,17(09):42-44.
[6]梁睿,田睿蘊,劉柳靜,李沂蓁,張佳瓏.廣州地區中學階段館校合作的現狀及策略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21(03):24-30+108.
[7]王輝.論我國博物館與學校合作[J].現代交際,2015(1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