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瑋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需要教師補充很多的案例和材料,在進行素材的篩選時,我們要注意時效性、正向性、生動性、思辨性、綜合性等原則,充分考慮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最大限度提升課堂的效能。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素材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幫助學生投入社會生活的課程,它是以初中生不斷擴展的生活為基礎的,而社會生活是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每個時期的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生活是不同的,我們一線教師時常會發(fā)現盡管教材修訂的頻率很高,但是很多教材里的案例仍然不太合適應用于實際教學,同時為教學需要我們在課堂和練習中肯定會添加一些新的案例,由此可見如何去選擇教學素材一直是我們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思考和實踐中,筆者總結了一些教學素材的應用原則。
一、時效性原則
每年中考高考試卷的內容肯定都是近一年的材料,中考還有專門時事政治的考察,而道德與法治課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理解社會、國家和世界,所以時效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最鮮明的特點。比如部編版九年級上第五課中,在講民族精神時,教材就提到了中國女排的事例,中國女排不怕失敗,奮勇拼搏,獲得了無數佳績,也闖過了很多低谷。在講這一部分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加上最近的素材,中國女排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中表現不佳,最終沒能小組出線進入八強,而最開始她們的目標是奪得冠軍,那么教師就可以為學生:“中國女排在賽場上失利了,那女排精神還存在嗎?”由此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到底什么是民族精神。
二、正向性原則
道德與法治課程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目標就是要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我們在尋找素材時一定要多找正面的例子,弘揚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我們翻看教材,可以發(fā)現教材中的例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正面的例子,這不是說我們不能去找一些負面的例子去警醒學生,但是一定要注意多給學生講積極的東西,多向學生宣揚真善美。比如在講七年級上“敬畏生命”這部分時,我們當然可以給學生講一些不珍愛生命的反面例子,讓大家引以為戒,同時我們更要給大家講在大自然的災難中,人的生命是多么的堅強,有些偉大的人為了保護別人的生命又是多么的勇敢。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學生面前要有堅定的社會主義世界觀,充滿積極的正能量,堅決反對負面的思想和潮流,用我們的思想去影響學生的思想。
三、生動性原則
道德與法治課堂要想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必須要選取生動的教學素材。那么什么樣的素材才是生動的素材呢?第一,符合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的素材是生動的。比如在講八年級下冊的“國家監(jiān)察機關”時,這個內容離學生的生活不近,學生也很難和監(jiān)察機關的工作人員打交道,筆者就在網絡上找了一個介紹監(jiān)察機關的卡通小視頻,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第二,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是生動的。比如有一節(jié)公開課,在講“在集體中成長”這個部分時,就用了班級中有些同學覺得穿校服不錯,但是有些同學又不喜歡穿校服的例子,組織了一次辯論賽,以此來討論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問題,學生非常投入。第三,幽默的素材是生動的,課堂上讓學生笑一笑,是拉回學生注意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四、思辨性原則
社會生活是復雜的,學生學習了道德與法治課程,就要學會去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在課堂上我們不要給學生提出一些過于簡單、不需要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真問題,不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不能使學生通過思考真正掌握知識,更不能觸動學生的情感,進而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我們要尋找的素材,是要讓學生能夠去討論的,去進行互相的思維碰撞的,這樣的問題也同時能讓學生更加投入。
五、綜合性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涉及到了內容包括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分析各省的中考試題,我們也可以看到,中考主要考察的是主干知識的綜合運用。比如2021年重慶中考B卷就出了一道題,讓學生根據材料寫一份鄉(xiāng)村振新方案,要涉及文化、民族、綠色、共享四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在選取教學素材時,其實很容易選取到帶有綜合性的材料,因為社會生活是鮮活的,本身就有很多的面向,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訓練學生從不同角度運用教材知識,提升思考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文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J].新課程(中),2018(0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