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伯濤
摘 要:德國和日本對“工匠精神”的培育經驗可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鑒。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可通過打造高等職業教育旗艦樣板,引導社會評價標準轉向;加強頂層設計,保證高等職業教育產學合作質量;多管齊下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等措施更好地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 工匠精神? ? 經驗借鑒
課? ?題:本文為江西省教科規劃辦研究課題“高等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18YB16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高等職業教育與“工匠精神”培育
目前,工匠精神尚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從認知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一種思想境界,是人文素養與專業技能的完美結合。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學校包括從小學到大學各階段,而高等職業教育因其以培養專業型、技術型人才為辦學目標而成為培養大國工匠和傳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應貫穿于教育過程始終。
二、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工匠精神”培育的無奈
(一)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同感與“工匠精神”培育
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招生相比,職業院校招生處于被動局面,學生非自愿選擇占多數。職業教育哪怕是高等職業教育在社會上的認可度都比較低。被職業院校錄取的學生往往帶著被動的、不情愿的想法走進校園,這些負面情緒影響學生對學校和其所學專業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在沒有認同感和榮譽感的前提下,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就是一句空話。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興趣都是一劑良藥,只有有興趣,人們才會熱愛自己的工作或學習,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要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轉變學生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正確認識并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培養未來所從事工作的職業情懷,進而提高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從而在學習過程中真正踐行工匠精神。
(二)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成就感與“工匠精神”培育
教育是打通城鄉二元流動限制的重要手段,對于就讀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將來是否能夠獲得體面的工作是其關注的重點。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的月平均收入為4112元,比本科畢業生(5135元)低接近1000元。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3年后平均月收入為6005元,比本科畢業生(7441元)低接近1500元。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薪資水平與學術型高校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美好期待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成為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攔路虎”。學生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追求是其弘揚工匠精神的內在驅動力,對高等職業教育缺乏信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內在驅動力的發揮。
(三)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滿意度與“工匠精神”培育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為65%,低于本科畢業生3個百分點。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42%,比本科畢業生(23%)高出19個百分點,近5年高職高專畢業生離職率穩定在40%左右。總體而言,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滿意度低和發展空間小成為其離職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較低的就業滿意度勢必影響其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德國、日本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經驗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致力于培養大國工匠
有報告稱,“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經濟保持和增強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支柱,也是社會穩定團結和諧的核心”“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作為經濟強國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根本保障”。德國雙元制教育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有轉換機制,并且在同等教育水平下,接受過高等職業教育的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第二,企業有完善的職業技術能力培訓機制、詳細的教學大綱和學習計劃。
第三,雙元制的起點更早,學生從小學畢業后,進入中學開始分方向,中學畢業后可進入綜合大學、應用技術大學或職業學校。一些學生會選擇中學畢業后,先獲得職業學校文憑,學會某種技能,然后再進入普通大學學習,接受職業教育是主動選擇,有意為之。
第四,雙元制的培養主體是企業和學校,企業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訓,師傅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嚴格的工作態度,有助于學生形成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同時,在企業,師傅會鍛煉徒弟,根據工作流程和任務安排,有意識地訓練其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嚴謹細致的工作方法。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注重從頂層設計上保障產學合作的有效性,從教學過程上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從教學任務落實細節上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
(二)日本職人精神的培養核心是勞動觀和價值觀
日本職業教育的職人精神培養從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著手,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學生進入大學階段,學校從培養目標和培養過程兩大環節入手,重視頂層設計和過程管理。一般將“高超的技術能力、敬業盡職的精神、組織和個人生涯發展的理念、職業人的認同和自豪感等”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該目標是將高超的技能作為職業發展與個人發展、個人幸福結合的載體,幫助學生樹立通過勞動創造幸福的價值觀和勞動觀。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與企業開展合作,通過作品展覽和職業人展示、到企業參觀和實踐等途徑幫助學生培養職人精神。
(三)落實職前教育制度是塑造“工匠精神”的基礎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聞名于世的原因還在于德國將職前教育落到實處,這其中產業協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可概括為制定條例與審定教學大綱、培訓資格審定與監督檢查、建立培訓中心、組織考試和頒發證書及協調與咨詢五個方面。培訓企業由產業協會主管,職業學校由州政府主管,當學校與企業出現矛盾時,產業協會的職業教育委員會出面協調。其中,對職前培訓的監督檢查,主要依據企業與學生簽訂的職業教育合同,合同內容包括職業教育的形式、內容、時間安排和目標、起始時間、報酬的支付和休假天數等。產業協會對企業職業資格的審定是確保職業培訓質量的關鍵。落實職前培訓制度不僅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而且是塑造學生工匠精神的基礎。
四、德國、日本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對我國的啟示和借鑒
(一)打造高等職業教育旗艦樣板,引導社會評價標準轉向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但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不高、吸引力不強。在傳統觀念影響下,很多人對職業教育抱有各種認知偏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已經成為我國向世界展示高等教育水平的窗口,如果高等職業教育也能打造出職業教育版的“北大、清華”品牌,就像德國的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不僅可以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而且可以起到行業示范效應。同時,行業標桿的示范效應有助于引導社會評價標準的轉向,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報考職業院校,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初始就業薪酬,拓展畢業生職業發展空間,增加社會好評度,進而增強職業教育認可度和吸引力。
(二)加強頂層設計,保證高等職業教育產學合作質量
德國職前教育能夠落到實處,是因為有政府和產業協會的全程監督管理。中國目前采取的產學合作模式相對成功,如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海爾學院,可根據企業需求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通過校企合作,落實學生職前培訓,縮短職業磨合期,學生入職后能夠很快適應新崗位,發展空間較大,晉升速度很快,學生就業后的滿意度較高,工作熱情高,精力飽滿。但訂單式培養情況取決于企業,如果合作單位實力雄厚,職前培訓就深入些;反之,就容易變為走流程,甚至是停留于紙上。因此,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需走實走深,加強頂層設計,對高等職業教育產學合作予以規范、保護與扶持,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三)多管齊下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
工匠精神說到底是一種精神品格,高等職業教育要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培育。要學習借鑒德國、日本的成熟做法,在德育教育中重視對學生勞動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鍛造勞動品質。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比如開設勞動課,帶領學生參觀工廠,讓學生到工廠中與技能大師共同工作,學習工匠大師的認真負責與專注精神,提高勞動技能水平,培育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
青少年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我們應通過多方合作,形成全力,成立產業或行業協會,借鑒制造強國工匠精神培育之先進經驗,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
參考文獻:
[1]劉少華,胡春亮,王紅彬.德國工匠精神培育對我國高職課程改革的借鑒研究[J].職教論壇,2018(6).
[2]王妍,米靖.從日本“職業生涯教育”論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機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8).
[3]何應林.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德國、日本、瑞士的經驗與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1).
[4]韓鳳芹,于雯杰.德國“工匠精神”培養及對我國啟示——基于職業教育管理模式的視角[J].地方財政研究,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