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璐
摘要: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講授學生身邊的數學知識、講授有用的數學知識;我們的數學本身也要求教師要將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放在第一位。而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卻一直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對于數學教材的教授上,這就使得的學生認為數學課堂枯燥乏味,他們不喜歡數學,更無法將數學課堂和生活相互聯系起來。而本文所進行的數學教學改革活動——課堂活動反饋策略就是順應新課改要求,將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放在第一位,通過“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來養成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好習慣,并利用這樣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合作探究 反饋
一、問題提出背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印發對我們數學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變革都起到一個引領作用,特別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數學學段目標對于我們數學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學生來說,《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培養其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并且掌握相應的數學運算規則和意義。從《數學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要求我們能夠看出,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從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成注重能力的提升,那么在第一學段教學過程中,如何達成能力提升這一目標呢?作為小學教師應該全面研究數學教材,抓住數學教材中的核心問題,并通過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依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確立這些核心問題的落腳點,并通過“設疑導學”、“自主探學”、“互動展學”、“點撥助學”、“回饋拓學”等活動-探究-反饋式的課堂設計方式來提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二、活動-探究-反饋式的課堂設計方式的意義
現在許多教師根據若干個知識點或習題設計若干個小問題,這樣而來的問題大多繁、雜、小、碎。其嚴重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水平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基于此,能否以“核心問題”改革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即:在一節課中,設計一到幾個“活動-探究-反饋”式的教學活動方式來貫穿、組織、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學校教學品位為發展目標,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攻的教學思想,如何運用“活動-探究-反饋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自學能力和小組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學、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環節,讓更多的孩子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展示學習成果,主動匯報學習成果,充分體現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這也符合《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思想。
(一)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是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層次出發,教師通過設置合適的教學落腳點來設置教學環節,這些教學環節的設置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入手,這就讓學生樂意參與到教師設置的各種教學活動中去。
(二)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促進了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在現在的教學過程中,高效課堂成為我們共同的話題,可以說脫離了高效課堂的教學方式都是“紙老虎”,都是“花架子”,都不實用,而我們的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方式通過對教材的整合和分析,選取了教材中的重難點問題,這就有了很強的針對性,避免了教學過程中的那些“無用功”,通過對這些重、難點問題的突破,我們的課堂高效性自然而然的就得以實現了。
(三)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耦合了生活和數學課堂
生活是我們數學課堂的源泉,是我們數學產生的土壤,只有將我們的數學課堂植根于生活之中,我們的數學學習和研究才有意義,這才是真正的數學。并且講授生活中的數學也是我們數學新課改的一大亮點。這種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就是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能力,養成他們用數學的視角去觀察生活的習慣,最終達到提升他們數學素養的目的。
三、利用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建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教學模式是首先選出數學教材中的重難點內容,通過設疑導學的方式,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這些重難點問題所存在的問題情境中,并通過設置學生所熟悉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學,也就是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對這些重難點問題有了基本的認識,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討論和激辯,通過討論和探究,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將本組對于這些重難點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進行展示,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一個引領和指導的作用,對于學生的展示結果,教師要對其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升華,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養成數學思維,從而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一)教學關鍵——設疑導學
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教學模式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首先選取了重難點問題,然后細化課程目標,將細化后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這些學習目標清晰、明確,并且學生自己能夠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將其完成,準確、細化的學習目標成了保障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教師在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占據著“導”的重要地位,教師導學這一環節里面,設計好“疑”是此環節的關鍵。
比如在學習完認識人民幣這一課之后,教師可以采用生活中的環境給學生設疑:小明的媽媽買了一件45元的襯衣,她帶的錢正好夠,請問她最多帶了幾張10元的人民幣。由于題目采用的是學生都熟悉的生活情境,所以學生對其興趣極大,并且該問題還涉及到人民幣的使用問題,因為很多學生都有過購物的經歷,所以他們會將其當成一個生活常識去思考,去探究,而在探究和思考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對人民幣有了較深的認識,同時他們的從材料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分組自學——自主探學,合作互學,點撥助學。
分組自學是“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教學模式”中最重要的環節,教師首先將班里面的學生按照優勢互補的原理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保證每個學習小組都由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這樣在小組自學時可以形成學習上的互補,保證各小組間的均衡性。其次各小組成員在課前要根據教師的設疑導學,結合課本知識,了解要學習的主要知識點,需要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對即將要上的課有充分的準備,同時還要嘗試著解決教材中與之相關的問題題和習題。
比如人教版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中,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張紙,數一數有幾個角,大部分學生都說有4個角。然后老師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探究:我們開展比賽,看誰讓一張紙上的角最多?看誰的紙上角最大?誰的角最小?學生興趣高漲,熱火朝天的把一張紙折來折去,對于角有了深刻的認識。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善于抓住動態的場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優勢,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內容,不僅很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深化了教材內容,鍛煉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互助展學——小組展示,師生點評,修改完善。
匯報展示環節在活動-探究-反饋式課堂設計教學模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給學生搭建了溝通的平臺,經過上一環節的分組自學后,各學習小組總結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問題,然后由組長根據組員的具體情況進行任務的合理分配,做到人人有任務,人人有機會參與展示。由于小組組建的均衡性,各小組均有少數相對落后的學生,這些學生有的羞于表達,有的懶惰散漫,有的缺乏自信,成績落后,為了提高這部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一方面要求組長分配任務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學生,給他們優先選擇權,
比如在一年級教材中《認識11—20各數》這一單元中主要是通過人物、動物、植物等主題圖讓不同的學習小組獲取數字的概念,有11只鵝在水里游,20各人在晨練……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形象的畫面為學生認識11—20各數。利用圖片資源激發孩子的興趣,當孩子去在解決畫面中有多少棵樹,多少個人在跳舞問題時發現它們數量都超過了10的時候,就會引發了孩子的認知沖突,讓他們感到生活中僅有1—10 的數字是不夠的需要比10 更大的數,激發兒童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探究的興趣。
(四)回饋拓學——總結規律,生成方法,拓展應用。
回饋拓學在活動-探究-反饋課堂設計教學模式中不可小覷,在以上環節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針對各小組匯報的情況,對重難點的理解上進行發言后,教師進行點評、補充,并組織各學習小組對對教師精選的習題進行操練,進而全面提高學習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回饋拓學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交流,為了強化記憶,需要教師設置一定的檢測題目,進行測試。測試的檢測題目需要有層次性的區分,不同層次的學生做不一樣的題目,不同能力的學生完成不同類型的題目,既要有共性的題目存在,又要有個性的題目存在,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更高的將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同時促進低、中、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成長,充分發揮適合教學教學模式的優勢,成就每一個學生。
例如:在學習《平均分》之后,很多學生對于平均分這個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每個小組的成員身高各異,大家運用平均分的方法來求算出小組內的平均身高。這個問題可以將平均分的概念進一步的深化,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到平均分這個概念。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確定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通過活動-探究-反饋式的課堂設計,讓學生在教師的創設的情境中思考,在設問中探究,咱反饋中升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教給了學生有用的數學,教給了學生生活中的數學。
參考文獻:
[1]吳霞.數學文化視野下的小學數學日記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陳敬.小學生本閱讀指導的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3]朱琦.小學低年段數學操作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4]陳林笑.小學三年級數學過程教學的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5]陳雅楠.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教學現狀分析及問題解決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