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校網絡文化是傳統校園文化和網絡文化的結合體。保障高校網絡文化持續健康發展,加強網絡育人,必須牢牢抓住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建設這個關鍵環節。勝任力理論為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筆者以廣東省20所高校為研究對象,構建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的勝任力模型,剖析其勝任特征,為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證價值。
【關鍵詞】高校網絡文化;隊伍建設;勝任力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網絡成為高校育人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應運而生的高校網絡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都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因此,建設一支緊跟時代發展、實力過硬的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保障高校網絡文化持續健康發展、提升網絡育人成效,成為高校面臨的重大課題。勝任力理論為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勝任力及勝任力模型
勝任力是指能區分工作者優秀與否的個人特質,它可以通過有效手段來進行測量并加以改進[1]。勝任力理論在人力資源管理、人才隊伍培養等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價值,為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建設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勝任力模型是能勝任某特定崗位工作要求的能力特征的集群,是對勝任力量化的主要方法。國內外公認比較經典的勝任力模型是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2-3]。
(二)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
高校網絡文化是指以高校的場域為核心,以高校全體師生為主體創造出的一切網絡文化的總和,具有主體平等性、高度開放性、價值多元性、交流互動性等特點[4-5]。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是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者和傳播者,通過各個網絡載體服務師生、文化育人。廣義的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包括包括信息化建設、宣傳、學工、團委等部門及學生組織等,狹義的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主要指其中的關鍵主體,即以黨委宣傳部為主的宣傳思想工作部門及其指導的校園媒體組織、通訊員隊伍。
二、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的勝任力模型構建
構建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的勝任力模型,應牢牢抓住其中的關鍵主體,即高校宣傳部門與校園媒體組織、通訊員隊伍。本研究以廣東省20所高校的宣傳部門、校園媒體組織及通訊員隊伍等為研究對象,一是通過BEI 行為事件訪談法、論文查閱等,分析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的勝任力要素;二是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各勝任力要素的重要等級;三是采用德爾菲法結合論文的方法構建勝任力模型。
(一)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的勝任力要素分析
1.知識技能,是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這一領域所需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術與可遷移的能力。知識層面: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校網絡文化工作者首先必須具備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知識;作為高校網絡文化的傳播者,需掌握新聞傳播學、大眾傳播學、網絡新聞等知識。技能層面:作為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者,需掌握新聞策劃、調查分析、文字寫作、攝影攝像等基本技能;在各類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的時代,還需掌握相關的新媒體技術。
2.個性特質,是高校網絡文化工作者的思維模式、解決問題的風格,與人交往的特點以及氣質、性格等個體表現。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高校網絡文化工作者必須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能夠主動積極,深入師生群體,及時抓住網絡熱點做好宣傳策劃;并能迅速有效地處理危機,如網絡輿情引導等。此外,還需具備一定的抗壓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和應對不斷變化的形勢。
3.價值觀與動機,是高校網絡文化工作者的價值觀與為了達成目標而采取系列行動的內在驅動力。高校網絡文化工作者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辨別力;作為育人者,要熱愛教育事業,甘于奉獻,潛心育人,能夠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堅定理想信念。
(二)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勝任力指標重要性分析
在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勝任力要素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圍繞知識技能、個性特質與價值觀三個層面,篩選和提取了成就導向、愛崗敬業、影響能力、政治素養、文字寫作、新聞策劃、溝通表達、學習能力、抗壓能力等15個指標,并通過問卷調查對每個指標的重要等級進行排序。調研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68份,回收142份有效問卷。
調研數據顯示,政治素養、新聞策劃與文字寫作能力的重要等級在三個群體中都比較高,尤其是在高校宣傳部門中被認為非常重要,是高校網絡文化工作者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可見,無論網絡技術如何發展、媒介生態環境如何改變,仍是“內容為王”。
對校園媒體組織來說,新媒體技術、團隊協作、創新、學習能力被認為極其重要。校園媒體組織一般由學生骨干組成,他們對于網絡流行的各種“新花樣”更加敏感,更關注具體的技術操作與內容表達;同時,校園媒體組織也是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陣地之一,綜合能力也是這一群體比較關注的因素。
通訊員隊伍一般由各二級學院和相關單位的辦公室主任或輔導員擔任,他們是各類信息資料的采集者與反饋者,因此,溝通表達、人際交往與執行能力等因素被認為非常重要。
(三)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勝任力模型構建
在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的勝任力分析與指標重要性分析等基礎上,本研究提取了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的勝任力要素,并針對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的不同主體,進行了崗位勝任力的描述,構建了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的勝任力模型。
三、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建設對策
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勝任力模型可有效針對隊伍建設過程存在的短板,從選人、用人、育人、留人各個環節入手,提出優化隊伍勝任力的策略。
(一)優化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結構
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技能水平高、能適應現代傳播態勢、結構配比合理的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需要優化隊伍結構,既要抓住關鍵主體,也要全面統籌,與其他各個主體形成合力,充分發揮每個主體的作用。在勝任力模型的基礎上,構建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結構體系,由圖2所示,宣傳部門是隊伍的核心力量,也是“神經中樞”,是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牽頭者,負責頂層設計、核心策劃、宣傳的組織與實施、內容的生產與推廣等;校園媒體組織及通訊員隊伍是高校網絡文化工作中的重要抓手,一般由宣傳部門直接指導,協助做好信息采集、內容生產與傳播工作;學工、團委等部門作為高校網絡文化工作中的重要組成,一方面為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通過網絡文化平臺進一步發揮教育引領作用。信息化建設部門負責高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及信息化設備、軟件系統建設、信息安全管理等,是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中的基礎設施支持。此外,兼職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可作為高校網絡文化工作的技術支撐力量,提供具體的專業技術支持,如視頻剪輯制作、小程序設計等。
(二)開展針對性的培訓,提高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勝任力。針對隊伍的不同主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加大培訓力度,增強其核心勝任力。如宣傳部門工作人員可著重加強新聞策劃類的培訓,校園媒體組織可開展具體的新媒體技術內容的培訓和學習等。
(三)提供配套支持,完善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激勵機制。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勝任力模型可服務于人才的招聘、選拔及績效考核,在此基礎上,高校應統一隊伍的建設規劃和管理,完善隊伍的激勵機制,切實保障隊伍建設所需的人員、經費和配套設備等,加強相關的硬件與軟件設施建設,設立專項經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完善高校網絡文化工作隊伍在職稱評聘、福利待遇、業務考核方面的政策標準和規章制度。
參考文獻:
[1]劉欽瑤,葛列眾,劉少英.教師勝任力研究述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1):65-69.
[2]瞿群臻.勝任力模型與職業經理人市場[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57.
[3]藺粟.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研究[D].西北大學,2014.
[4]張盈盈.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功能的機理及其實現路徑[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9):9-11.
[5]孫宏燁.新時代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工作路徑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20(17):94-95.
基金項目:此文為2020年度廣東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一般)研究成果,合同編號:GDWL20YB07。
作者簡介:杜清(1987-),女,漢族,貴州省興義市人,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編輯,從事宣傳思想、新聞傳播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