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杰
摘要:語法是構成語言的重要要素之一,掌握語法知識是學習語言的前提,學好語法知識可以更好的應用語言。大部分學生認為英語語法知識枯燥乏味,這也是許多初中生英語語法較差的原因。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語法教學 ?歸納法 ?演繹法 ?任務型教學法
語法是構成語言的重要要素之一,掌握語法知識是學習語言的前提,學好語法知識可以更好的應用語言。大部分學生認為英語語法知識枯燥乏味,這也是許多初中生英語語法較差的原因。傳統的英語教學課堂上,語法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主要講解英語單詞和語法知識,學生主要以記筆記的方法被動地學習語法知識。這種傳統的教學法既有不可否認的優點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具體來說,由于這種方法主要靠教師講解傳授,優點在于學習者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系統完整的語法知識。但是由于這種方法過于注重語法知識的傳授、記住了完整系統的語法規則,但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仍然很低。為了適應當今現代化社會對于語言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把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到重中之中的位置。新課程標準要求轉變過去課程中過分重視語法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做法,倡導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變過去語法教學方法,探討適應當代社會符合學生發展的語法教學方法是目前語法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現狀
1.現行的教材一變再變,但是教師的觀念卻一成不變。大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策略上仍不能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仍采用傳統的演繹法來傳授語法知識,即在呈現、分析語法規則的前提下,做大量機械操練,鞏固語法知識。也有教師脫離現行的教材的目標要求,不僅閱讀課上講語法,口語和聽力課上也大講語法;語法課上更是實施“灌輸式”教學絕大部分時間教師在“唱獨角戲”,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口頭交際等語言運用能力。
2.忽略了語法知識結構的連貫性和系統性,訓練方法機械、落后。牛津教材編寫中注意了語言知識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但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忽視了語法知識結構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教師在教語法項目時,沒有注意語法教學的整體性,沒有做到適時歸納,沒有將新的語法項目與已學過的語法項目聯系起來教學。
3.語法課堂教學改革缺乏研究。語法教學在改革實施過程中,有的老師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為“淡化”語法教學,在實際教學中便不教語法,其后果是教師稀里糊涂地教,學生模模糊糊地學。
二、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主要方法
1.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歸納法是把特性或關系歸結到基于對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觀察的類型,或對反復再現的現象的模式的有限觀察從而得出規律。其一般授課模式為觀察現象-歸納規律-機械操練-實踐應用。歸納法適用于較簡單直觀、觀察對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語法知識,如名詞單復數的變化、動詞各種分詞的變化等。
2.演繹法:(Deductive Method):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演繹法展示部分通常以教師的直接講解為特點,其優點在于能夠它對學生思維保持嚴密性、一貫性有著不可替代的矯正作用,因此對于結構復雜的語法內容演繹法的使用還是十分必要的,不能因其傳統性而全盤否定。當然教師在使用演繹法時應注意語句精煉、直擊關鍵,同時以啟發式、談話式的方式進行,從而降低學生抵觸、畏難情緒。
3.任務型教學法(TBL):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任務,學生通過參與貼近現實生活的活動,用表達、溝通、交涉等形式來完成任務,從而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其語法教學程序可以是:任務準備-創設語境-呈現任務-任務執行-任務匯報-聚焦練習。使用本方法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語法基礎
4.情境教學法(Situational Method):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用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感官體驗,從而更以更直觀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和獲取知識和技能,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在動態與氛圍中感受得到發展的方法。情景教學法主要借助多媒體、圖片、音樂等媒介,結合課程內容創設教學情景,從而啟發學生形象思維,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具體知識,以達到表達、行為與情感的統一,是目前比較推崇的方法之一。
5.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簡稱TPR)。是美國加州圣約瑟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士.阿歇爾(James Asher)于1966年提出的。這種方法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系在一起,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它主張以句子為教學單位,整句學、整句用,重視語言內容和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該法只適用于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其動作及言語大都是簡單的動作,不可能單靠它學習較深的內容,必須同別的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歸納法,即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是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常用方法,在語法教學中更容易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七年級上冊unit 2 This is my sister.中和在初三年級被動語態的講解中則適用于此方法。
目標取向法,即根據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如果重在培養語法意識,則選擇歸納法;如果重在理解語法規則,則選擇演繹法;如果當堂課重在培養語法應用能力,則可選擇情景教學法或任務型教學法。
內容取向法,即通過教學內容來選擇。最典型的如祈使句的講解,全身反應法是理想的選擇;而對于人教版八年級上冊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最高級語法部分的我們則可以考慮以情境教學的方式。
認知取向法,通過關注學生的認知風格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簡單的將學生分為分析型學習者、感官學習者及綜合型學習者。因此在應用認知取向法之前要求教師對學生整體或大多數學生有調查研究。
在語法教學方法選擇中,教師授課時要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個體差異、文化背景等,因此教師在將共性的理論應用于實際中時需要綜合考量平衡。
參考文獻:
[1]杜魯曄.有效實施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再思考[J].中學生英語,2018年08期.
[2]吳茜,房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策略[J]. 英語畫刊(高級版),2019年18期.
[3]陳慧君.核心素養指導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方法探究[J]. 中學生英語,2019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