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麗
[摘要] 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模式能調動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但如果班主任考慮不夠周全,操作過程中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利用好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模式,使學生能夠在管理的過程中既展開競爭,又互相幫助,促進班級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呢?結合個人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實踐,本文對“小組合作互助班級管理模式”的具體操作辦法、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措施做簡要闡述。
[關鍵詞] 小組合作;班級管理;實踐;探索
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是當今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成立合作小組,給小學生提供組內合作互助和組間公平競爭的雙重環境,不僅能調動每個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強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筆者近幾年來在班主任管理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和改進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模式,一路走來,雖有煩惱,但深感收獲頗豐。
一、小組合作班級管理具體操作方法
1.合理劃分合作互助小組
小組合作班級管理具體操作從分小組開始。全班48人被分成了8個小組,每組6名組員,小組成員的分配做到公平合理,按學生的文化成績、行為習慣、性格特征劃分,基本做到每組實力相當。各組由組員們投票選出自己的小組長,共同給自己的小組取名字,制定響亮的口號。
2.制定小組合作競爭細則
小組分好后,師生利用班會課和學生共同制定小組合作的具體內容,紀律、衛生、學習三塊內容是小組競爭的主要內容。紀律包括課間紀律和課堂紀律,課間紀律由每天的“文明監督”檢查督促,課堂紀律主要由各科老師和課代表負責,每節課都會根據各小組的紀律情況加分或減分。衛生除了常規的衛生打掃,還增加了教室的衛生保潔、桌面和抽屜的整理。每天,衛生委員會不定時檢查每個小組的地面、桌面和抽屜的衛生情況。學習包括小組的作業完成、課堂回答問題、聽寫、測試得分等情況。小組成員之間需要互相監督、互相幫助,才能共同高質量完成任務。
3.明確小組管理評價制度
班級黑板右側“賽一賽”欄目記錄小組得分情況,每天評比得分最高的小組則被評為最佳小組,最佳小組的每個組員都將獲得5顆合作互助星,促使小組間互相競爭,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二、小組合作班級管理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模式的確給筆者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帶來了不少好處,小組間你追我趕,組員間互相督促、互相幫助,尤其是班級的幾個后進生,不再需要老師督、促完成作業。班級的衛生情況也有了很大改觀,地面看不到垃圾,桌面干凈整潔。課間追逐打鬧的現象少了,課堂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多了……但一段時間下來,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
1.“老師,我們不要豬隊友”,后進生拖后腿遭嫌棄
蔡同學是一名后進生,行為習慣比較差,貪玩,不愛學習,盡管小組合作實施以來,在組員的督促和幫助下,他已經有所進步,但他課堂上不遵守紀律,作業也不能及時完成,這些壞習慣影響了小組整體的得分情況。他所在的小組總是評不上“最佳小組”。組員紛紛抱怨“我們不要豬隊友”。
2.“老師,組長不干了”,組長管理能力不足被埋怨
在小組合作的管理模式中,組長肩負著重要的職責,他們不僅要做好小組其他成員的表率,還要督促大家完成各項任務,及時管理和制止組員的不合適行為,這對組長的能力要求很高。有些小組長因能力不夠或管理方式不當,遭到組員的埋怨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干脆辭職。有的小組一個月換了三四次組長,問題仍沒有得到解決。
3.“副科課堂紀律差”,學科教師參與率不高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音、體、美等小學科的紀律比語、數、英課堂紀律差。筆者實行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模式后,小學科的課堂紀律有了不小的變化,但還是會有班委干部反映個別學科紀律差,尤其是科學學科。經了解,科學老師是新老師,缺乏管理經驗,課堂上基本不用小組合作管理模式,沒有了小組評價的約束,有些孩子就在課堂上放任自由起來。
4.“最佳小組又怎樣”,學生集體榮譽感不強
小組合作管理模式中,人人都是小組的主人,每個人都要對小組負責,維護小組的榮譽。為了小組榮譽,有的學生會督促其他成員努力完成學習任務或本職工作,但有少數學生認為只要做好自己就行,沒有必要花時間和精力在別人身上,得了最佳小組又能怎樣,這樣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其他組員參與小組競爭的積極性。
三、探索小組合作班級管理的改進措施
這些問題不解決,小組合作的班級管理方式就難以真正激勵每一個孩子,于是筆者針對出現的問題,對管理方式進行了一些改進。
1.“等待”,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班級中有個別特殊的孩子在所難免,這些孩子常常跟不上班級的節奏,怎么辦?為了不讓蔡同學掉隊,也為了小組其他成員接納他,筆者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專門為蔡同學制定了一些“特權”,如蔡同學課堂上的一次精彩發言能得到2分,是別人的雙倍;蔡同學的課堂作業只要當天放學前完成都不會影響小組加分……一段時間下來,蔡同學也能為自己的小組加分了,筆者繼續鼓勵他不僅要為小組加分,還要盡量不扣分,不拖后腿。經過一學年的漫長等待,蔡同學的各項表現都能漸漸跟上同學了。
2.“交流”,提高組長管理能力
為了提高小組長的管理能力,筆者每周五召集組長開會,大家把一周以來小組成員各方面的表現做一個總結,并提出管理工作中的難題,筆者和其他組長一起為解決難題出謀劃策。組長在交流討論中學到管理的好方法,管理能力逐漸提高。
3.“宣傳”,各科教師齊抓共管
班級的管理需要班主任老師的精心謀劃,也需要各位任課老師的參與配合。班級少數副科課堂紀律不好,主要還是因為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還不夠,只有各科教師齊抓共管,利用小組合作競爭,才能實現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的目的。筆者主動與各位任課老師溝通,向他們宣傳班級的小組合作管理模式,把班級的管理細則和評價方式張貼在班級墻面上,讓每位老師都清楚管理細則。有了每位任課老師的支持和協助,小組合作的管理效果更好了。
4.“創新”,增強學生團隊意識
針對少數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不強的問題,筆者采用新的評價方式,將對小組的集體評價與對組員的個人評價相結合,每月開展“最佳小組”“小組之星”的評比,除了以積分的形式給予鼓勵,還將“最佳小組”“小組之星”的照片和介紹張貼在教室顯眼的位置,增強學生的自豪感,激勵所有學生主動參與。同時,每周利用班會課或晨會課開展組內評價,組員間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使學生能勇于反思,敢于承擔責任,小組成員之間能互動、互助、互勉。定期對小組進行評價能促進小組間的良性競爭,培養學生“我以組為榮,我為組爭榮”的團隊意識,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
班級管理是一項繁雜的工作,需要班主任老師用心管理,用智慧帶班。將小組合作有效運用于班級管理中,能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在競爭和互助中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促進班級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周曉靜.淺談小組合作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與體會[J]. 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