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明
摘 要:隨著新時代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化時代全面到來。現階段,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而推動群眾文化,能夠有效豐富人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相關人員應加強信息時代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推廣群眾文化生活,使其更加符合現代社會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新媒體與群眾文化的基本概念,并結合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有效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群眾文化 推廣工作 策略
新媒體指的就是在信息時代中的個人、組織以及物體都可以通過產生媒體屬性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是一種全新的媒體環境。與傳統媒體不同之處在于,新媒體更加重視圈層資源和影響力,而不是媒介和報道。新媒體機會包含了所有的數字媒體形式,這其中有網絡媒體、傳統媒體、移動媒體、數字電視以及報刊。群眾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媒體時代也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傳統的推廣方式已經被社會時代逐漸拋棄,這就需要相關人員在工作中進行思考與調整,進行學習和改變,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從而推動群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1 新媒體與群眾文化的基本分析
1.1 新媒體的含義
新媒體的含義是戈爾德馬克最先提出的,新媒體是傳統媒體的相對含義,傳統媒體是指廣播、報紙和電視,而新媒體是通過互聯網技術、移動技術等,讓人們可以在手機、電腦等數字端進行娛樂和信息查看的媒體形態,也可以說新媒體就是數字媒體,同時在新媒體領域中,很多專家和學士也表明了,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新媒體也會隨之發展,可能到多少年后,新媒體的形式會更尖端、更先進,也就不只代表數字化媒體了[1]。
1.2 新媒體的特點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已經逐漸替代傳統的紙質媒體,其特點具體分為以下幾點:(1)交互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的發展迅速,“新”的媒介也層出不窮,這種“新”不僅表現在媒介的產生上面,還體現在媒介之間的新組合和新跨界上。新媒體的交互性,改變了傳統式媒體的在各領域的分割,擴大了受眾的范圍。(2)真實性。在新媒體時代下,還有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真實性,不管是新聞轉述,還是賽事直播,都越來越重視傳播的真實性,也因此帶來了更多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流量矩陣。(3)共享性。信息化的覆蓋范圍廣泛,所以吸納了很多的信息資源,同時在互聯網的使用者上,也不限制使用者的年齡、文化水平和地域,所以,用戶可以輕松在網絡中上傳和下載信息資源,所以新媒體具有共享性[2]。(4)主動性。新媒體還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因為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愛好,在新媒體上主動搜索相關的信息資源,同時新媒體是有記憶的,可以根據用戶的搜索記錄,為用戶推薦,用戶感興趣的內容。
1.3 群眾文化的特點
群眾文化是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如下:(1)通俗性。推廣群眾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具有豐富且真實的思想情感,能夠接受更加多樣的藝術形象。群眾文化藝術的任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層面的娛樂需求,所以更應該利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正確的思想引導群眾。(2)先進性。群眾文化的推廣工作會帶動社會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所以應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在實際推廣工作中,可以通過多種藝術表達方式呈現出正確的思想情感,讓人民群眾獲得良好的體驗感,從而更加輕松的理解文化推廣的意圖。若是群眾文化推廣工作中不具有先進性,將會對人民群眾產生誤導,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3]。(3)開放性。群眾文化推廣工作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需要人民群眾接受新的藝術潮流,將傳統文化模式進行重大的改革與創新。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具備足夠的開放思維與藝術實踐,才能夠加強群眾文化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
2 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群眾文化推廣內容較為單一
在新媒體時代正式到來的背景下,群眾文化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完善與優化,但從推廣工作的整體現狀來看,其內容和形式逐漸呈現出較為單一的現象,與其他工作相比推廣觀念相對滯后,與社會時代發展產生了嚴重的脫節。現階段,人們的思想文化已經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發生了轉變,對于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這種傳統、單一的推廣形式與內容無法滿足群眾思想發展的個性化需求,所以也無法吸引群眾的注意力,這就為群眾文化推廣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4]。尤其是對于一些較為優秀的文化推廣與宣傳,雖然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與創新,但大眾信息的獲取方式已經與之前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新時代人們群眾的需求仍然得不到滿足。因此,為了有效改善這種情況,就需要緊緊跟隨新媒體時代發展的腳步,加強推廣內容與推廣方式創新方面的研究,使群眾文化得到良好的傳承與弘揚。
2.2 人民群眾接受程度較低
由于每個人生來的審美標準不同,所以在群眾文化推廣工作中首要的難題就是無法滿足群眾的個人要求,這也同樣導致人民群眾對文化推廣活動的接受程度不同。此外,若是在群眾文化推廣過程中忽視群眾的個人需求,將會降低群眾的喜愛程度。所以相關人員要不斷提高群眾文化推廣活動的創新能力,使文化推廣活動的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3 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推廣策略
3.1 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
在群眾文化推廣工作中,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媒體的可視性,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到文化推廣活動中。宣傳是保障推廣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所以相關人員必須要做好文化推廣活動的宣傳工作,再加上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等優勢,所以合理應用新媒體技術能夠提升群眾文化工作推廣的效率,例如,通過構建微博、官網、平臺以及公眾號等方式,提升文化推廣活動的宣傳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應結合人們群眾的實際生活,采用更加貼合人們生活的方式開展文化推廣活動。如在公眾號內用心設計相關推廣內容,采用多元化的文本編輯方式,既增強了推廣宣傳的公信力,又讓人民群眾更加容易接受,以此吸引群眾的注意力。
3.2 構建完善的信息反饋系統
目前,新媒體得到了年輕人的廣泛追捧與好評,其主要原因是能夠及時實現實時互動,所以在群眾文化推廣工作中也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這種特性,構建出較為完善的信息反饋系統,提升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推廣工作中[5]。例如,通過留言板或投稿等方式,鼓勵人民群眾發表自身的建議與看法,包括有哪些改進的措施、重點關注的地方等,使文化推廣活動更加符合群眾的實際需求,進一步提高文化推廣活動的實效性。相關人員與部門也可以借助群眾的建議加以改進,創新文化推廣方式,提升文化推廣水平,達到互惠共贏的局面。
3.3 了解群眾的實際需求
現階段,我國信息技術水平越來越高,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逐漸趨于成熟,使各個行業能夠從龐大的數據庫中提取到有利用價值的信息。群眾文化推廣工作也應積極引進這種先進的技術,通過后臺數據,分析群眾的瀏覽記錄與喜好內容,同時分析點贊、轉發和評論數量等,掌握不同人群喜歡的文化內容,充分了解人民對群眾文化的實際需求。推廣人員應適當增加信息技術投入力度,通過大數據篩查系統,深層次的挖掘群眾的想法,圍繞最終的統計結果開展相應的推廣工作。除此之外,還應盡量做到有問必答,注意群眾反饋意見的改進,圍繞群眾的實際需求開展推廣活動,從而讓群眾能夠及時獲得想要了解的內容,充分發揮群眾文化推廣工作的價值。
3.4 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要在推廣的方式上進行創新,其活動的內容也應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豐富和發展。新媒體時代為群眾文化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可以說社會時代的發展不僅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物質水平,還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群眾文化推廣活動也應根據不同階段的社會群體以及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進行不斷的豐富。例如,進行活動內容投票與網絡同步現場直播,這本身也是一種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
3.5 加強推廣隊伍建設力度
為了能夠更好的服務群眾文化生活,所以必須要加強推廣隊伍的建設力度,使基層文化工作者的職業素質進一步提高。人員的綜合素養在群眾文化推廣工作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應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借助新媒體平臺定期開展培訓與學習活動,并且也可以加強與相關高校合作,進而引進更多的高級人才,豐富基層隊伍建設,加強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群眾文化推廣的可持續發展[6]。除此之外,相關工作人員還必須要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實現群眾文化更好地推廣與發展,推廣部門要結合群眾文化的發展需求與專業素質,不斷完善人員的綜合素養,保障群眾文化推廣工作能夠順利開展。部門領導要加強群眾文化推廣的監督與管理,建立健全相關規章管理制度,提升群眾文化的推廣效果。群眾文化推廣工作不僅僅是一種活動,更是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發展進步的主要途徑,所以需要相關工作人員一起積極地投身其中,探索創造出完善的群眾文化推廣體系。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社會時代地不斷發展,在群眾文化推廣過程中引入新媒體技術是一種必然趨勢。在實際推廣過程中,應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吸引群眾的注意力,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饋系統,提升人民的參與度,同時要及時了解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實際需求,使文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并加強基層隊伍人員的建設力度,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使群眾文化推廣活動不斷創新,從而提升推廣效果,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寧,史艷平.基于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活動策劃宣傳的創新[J].參花(上),2021(08):147-148.
[2] 常征.新媒體時代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策略[J].文化月刊,2021(04):118-120.
[3] 索南孫斌.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路徑研究——評《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J].新聞愛好者,2021(03):105-106.
[4] 徐藝.新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藝術的傳播與路徑創新——以北京市門頭溝區文化館為例[J].藝術品鑒,2020(30):36-37.
[5] 蔣玉瑞.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探析[J].中國文藝家,2020(10):195-196.
[6] 顏玉婕.談如何在新媒體時代環境下推廣群眾文化工作[J].參花(上),2020(0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