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學敏
摘 ?要:現代數學認為,教學過程應是學習主體的主動建構過程,教學目的不僅在于使學生“學會了”,還在于使學生“會學了”。創設運用一些新穎、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培養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對數學知識的真摯濃厚的感情,使他們各方面的素質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下面我將從四方面試述如何把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實際情境;故事情節;模擬情境;學習興趣;自我需要
一、聯系實際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數學離不開現實的生活情境,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在教學前可提示和引導學生留意和搜集生活中的數學材料,一方面可積累豐富的數學知識,同時也能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位置”“行”“列”時,利用班級教室的課桌布置、說出什么是“行”,什么是“列”,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實際生活中“行”和“列”的定義。在說明為什么我們習慣上先找“列”再找“行”的時候,有教室的課桌作為現時教材,可以直觀的舉出先找“列”的優越性。在向學生介紹“列”的順序如何編訂時,同樣也是利用教室課桌,并結合班級管理制定的組別順序,說明習慣上“列”是從左往右數的。同理,在介紹“行”的順序編訂時,結合我們約定俗成的習慣,“行”的編訂順序是從前往后數的。在利用教室座位教材來學習“位置”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就活在數學的世界里,使學生感到數學的親近和無處不在,只要有一顆發現的心,就能處處找到數學的身影。事實證明,如果作為教師的我們給自己定位是做一個有心人,一個事事走心的人。在備學生的時候,積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并尋找該課時相對應的數學素材,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課堂上學習的數學如身臨其境,這樣學生就會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有利于現階段的小學生在心態上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
如:平時上學進入學校上樓的時,可讓學生估算一下自己的教室離地面的高度,可先測量一個臺階的高度,再算從地面上到教室一共有多少級臺階,再根據“相同加數做被乘數,相同加數的個數做乘數”即:每個臺階的高度×臺階總數=教室的高度,很自然的,教室的高度就可以算出來了。這樣處處發現數學的思想習慣可以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關于高度的認識有比較準確的理解,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又如,引導學生形成平時周末在家,陪家人去買菜,想好今天要吃什么菜,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帶多少錢才能夠把要吃的菜買回來等等這些切合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思維習慣。在教學“長度單位”時,讓學生親自制作一厘米和一分米的紙條,讓學生感受一厘米和一分米究竟有多長。用手中的文具盒,課本和量度桌面長寬等等現時的教學材料,從中更真實貼切的認知長度單位;同時也讓學生列舉教室中“地磚長度”,“門口寬度”等等概念來增加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常見事物長度的認識。
二、聯系故事情境,提煉數學知識
小學的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問題討論和空間形式,它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形,這就需要教師有過硬的專業水平,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從生活中去提煉數學知識,再回到書本上來。
例如,教學“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商不變”時,沒有照書上的例題去教,而是跳出了課本,找到了這節課的靈魂,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過程如下。
1.創設問題情境
《西游記》里面的孫悟空,它去摘了6個桃子回來,三個猴子平均分,問每個猴子平均可以分到多少個呢?如果它摘了60個桃子回來,但這個時候已經來了30個小猴子,問這時平均每人可以分到多少個呢?《西游記》雖然不是我們現實生活的素材,但每個小孩子都十分熟悉也非常喜歡的一部電視劇,在教學“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時候,可以用到以上分桃子的故事情節來進行教學。這樣會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透徹。
2.運用故事情況來激活課堂氣氛
一提到孫悟空,同學們就激動起來,精神就更加集中了,回答問題也積極了,會變得很專心致志的跟著老師的思路去探索新的問題,在老師提出問題時,也十分積極的思考,并搶著要發言。通過故事情況,吸引學生的精神集中,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來,有助于教學的開展。同時學生看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在這節課中,把知識提煉出來,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三、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內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又服務于生活實踐,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結合現實情境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刻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加強對知識的應用。具體地說,就是在教學新知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發現、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事物到抽象概括思維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鞏固。
總之,創設運用現實生活的教學情境這種手段,可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學習動機得到持續激發;可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在發現、感受、學習、探索知識中;可使學生在嚴謹的數學情境中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得到充足的發展;也可使學生真正變被動學習為“自我發現”“自我需要”,真正變“學會了”為“會學了”。
參考文獻:
[1]唐云.巧設數學情景,營造快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J].中國科教創新導利.2009(31).
[2]陳明華.《數學教學實施指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章建躍,《關于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情境的幾個問題》(數學通報)
[4]陳旭遠.《新課程新理念》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李艷瑩.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
[6]吳亞萍.“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改革指導綱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