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鄭珊珊 葛潔如
摘要: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有效利用線上線下的技術,把數學閱讀融入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實現深度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把抽象、復雜的數量之間的關系簡約地呈現,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從而突破學習的難點;設計核心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在問題的驅動下有目的地閱讀、思考、探索,尋找問題的答案,能夠促進深度閱讀思考,并從中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通過云端推送功能,還可以補充、延伸和拓展學生的閱讀量。
關鍵詞:數學閱讀;微課繪本;核心素養
數學閱讀是指讓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和符號,對數量關系進行分析,運用邏輯推理能力達成對數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理解與掌握。我們以“提高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的項目為依托,立足課堂,加強對數學閱讀的教學與指導,幫助學生提高數學閱讀的理解力,從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一、借力微課繪本,幫助閱讀生成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有效利用線上線下的技術,把數學閱讀融入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實現深度學習。在數學閱讀教學中,我們嘗試在課前制作微課繪本,作為學生閱讀的資源,助力數學閱讀的生成。
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集合”一課中,韋恩圖是集合的一種表現形式,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利用韋恩圖來進行交集的運算,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是由教材中的表格形成韋恩圖,然后理解韋恩圖中各部分和重疊部分的意思,最后進行交集的計算。這些抽象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講解而獲得。實際上,學生這樣理解集合的概念,還是很困難的,他們只是被動地把知識記下。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我們在課前精心制作了微課短視頻,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愛吃蘋果和愛吃香蕉”的情境。微課可以直觀、形象地把韋恩圖動態交集的形成過程展示出來,學生觀看微課繪本視頻,可以了解到集合的相關知識。(如圖1)
我們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微課視頻,通過“線上云端”推送到班級群,讓學生課前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和學習。在觀看時,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方參與到閱讀中,激發了興趣,引發了思考。雖然三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由于微課視頻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學生會反復觀看。有了很好的閱讀體驗后,學生就能自覺地在線進行反饋。教師這時則可以及時收集學生的想法和疑惑,最后梳理成“我知道了”“我想知道” 兩個清淅而又準確的分析圖。(如圖2、圖3)
由于微課繪本的獨特、有趣,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他們在課前的有效閱讀,對集合知識能夠產生一定的思考,具備了解決問題的心理傾向。這些因素,能很好地讓知識的學習,從課前延伸到課中,讓原本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學習;而有效的課前閱讀,也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面更廣,學習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準確。
微課繪本把靜止不變的圖形和符號轉化為新穎、有趣的動態視頻,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蘊含其中。在微課繪本的助力下,學生能有效激發數學閱讀學習的興趣,并帶著課前閱讀后產生的思考,進入課堂中,為感悟數學、積累學習經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簡約提煉信息,加深閱讀理解
史寧中教授說:“數學概念的抽象過程,第一階段是簡約階段,要把握事物關于數量或者圖形的本質,把繁雜問題簡單化,給予清晰表達。”在課堂教學中把抽象、復雜數量之間的關系簡約地呈現,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從而突破學習難點。
北師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雞兔同籠”一課,是一節較難理解的數學廣角課,教材中的題目是:
“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足腳,問雞和兔各有幾只?
這個題目看似簡單,但數量關系卻牽涉到“二元一次”這個初中才學到的知識點。為了加深對數學閱讀的理解,出示題目后,我們讓學生進行初次數學閱讀,從題目中初步獲取相關信息:已知條件和問題,即“頭有35個,腳有94只”和“雞、兔各有幾只”;而對于題目中隱含的兩個條件“雞有2只腳”“兔有4只腳”,很多學生沒法直接悟到。
為此我們出示了一個小問題:“為什么35個頭,會有94只腳?”引導學生悟出題目中隱含著的條件。進而,將信息提煉成簡約的圖示。(如圖4)
從課后的“雞兔同籠”訪談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原本理解困難的數學問題,在簡約化提煉信息后,能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這樣,有效幫助學生解決了問題,并使他們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簡約提煉信息的過程,是通過共同閱讀、理解將復雜的數學問題分解再造,將原來抽象、復雜的數量關系進行提煉后,把數學問題本質給予清晰表達。這樣,既強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閱讀理解能力,使他們感悟到一一對應和符號化的數學思想,又讓他們體會到了閱讀圖示的作用——簡明、清晰、直觀。利用簡約化的信息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最終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增強了數學閱讀能力,提升了核心素養。
三、設計核心問題,強化閱讀思考
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動態思維過程,它可以喚起學生頭腦中儲存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選擇、提取和分析。教學中,最有效的閱讀方法就是通過設計核心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使他們在問題的驅動下有目的地閱讀、思考、探索,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能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思考,并使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
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平均數”一課時,平均數是表示數據集中趨勢的特征數。理解平均數有三個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統計理解。為了突出學生對平均數特征的認識,可以先借助一個記憶數字的游戲,讓他們親歷游戲過程。在游戲后我們根據記住數字的5次經歷,提出以下3個核心問題,讓學生進行有序思考。
問題一:如何選擇一個數來表示對數字的記憶水平?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平均數與現實的聯系,激起探究平均數的欲望,為進一步研究做好鋪墊。
問題二:怎么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求平均數的方法,如用“移多補少”的操作方法來求平均數,如果不能求出,可以通過計算求得。
問題三:在統計淘氣記憶水平時所收集的數,為什么沒有“6”這個數平均數?這個問題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數據,對統計意義的量有親身的體會,通過思考教師提出的核心問題,慢慢體會到“平均數”是勻出來的,是一組數據平均水平的代表,是虛擬的,它可能出現在記憶的數字中,也可能不出現在記憶數字中。
以上三個核心問題的設計,具有豐富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學生以內容為載體進行操作、嘗試并頓悟。學生在挑戰性問題的驅動下,經歷了“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提升了閱讀中的思考能力,使“平均數”的意義在問題的驅動下逐漸明晰起來。學生在總結閱讀時的思考如下:
1.可以動手操作,通過移多補少求平均數,也可以很精確地先求出總數,再求出每份數。
2.平均數在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它不能代表每個數的具體情況,但能反映出這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3.平均數是我們創造出來的一個“虛擬”的數,它很神奇。
4.學完平均數后我知道,一定要公平、公正地當裁判。
四、課后拓展延伸,深化閱讀表達
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指出:“閱讀的動力和深度也常常取決于表達和寫作的需要與推進。沒有表達,就像沒有輸出,那么輸入和加工就變得沒有意義了。”數學閱讀單單依靠有效的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數學閱讀內容因為課堂容量的限制無法一一達成。這時,我們還可以通過云端推送的方式,來補充、延伸和拓展學生的閱讀量。
(一)“云”閱讀
后疫情時代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學習是未來學生學習的趨勢,閱讀也要改變傳統的方式,注入時代的新元素。基于深化閱讀體驗,我們在課后延伸拓展中做了如下嘗試。(如圖5)
一是利用“希沃白板”的“知識膠囊”功能,將課堂實錄推送給學生,不理解的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實現線上的延伸與云端補救。
二是通過“知識巴士”向學生推送閱讀習題,通過數據的收集,幫助教師反思教學,更精準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幫助。如學習“集合”后,可以分三個層次推送閱讀習題。第一層次,告訴條件,根據給予的數據來填寫人數的個數。學生就要根據題目的信息閱讀后,仔細閱讀弄清重復的信息,可以解答。第二層次,根據閱讀獲取信息計算總人數。該題加強對集合模型的應用與鞏固。第三層次,用“文具店昨天引進5種貨物,今天引進5種貨物,兩天一共引進幾種貨物?最多可能引進幾種貨物?最少可能引進幾種貨物”的開放題,包含交叉重疊與不重疊等情況,幫助學生閱讀時對信息的分析和取舍,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真正學以致用。
三是基于“班級優化大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后數學閱讀延伸即“云端閱讀”。如利用云端推送數學閱讀的篇目,通過數學日記把自己在數學閱讀中的真實想法記錄下來,促進數學閱讀的理解和表達。
(二)“繪”數學
學生在數學閱讀之后,可以用圖畫的形式來表示對知識的理解和收獲。如在學完“除法”單元之后,可以指導學生對單元進行整體閱讀,并以繪圖的形式進行整理。有的學生以“智慧樹”的形式整理、有的繪出思維導圖。這樣,把零散的知識串成線,形成了聯系更緊密的知識網絡。這是一種新型的、綜合性更強的學習形式,是對閱讀活動的進一步拓展,增加了知識面,提高了動手能力,培養了綜合能力。
(三)“話”數學
學生會閱讀,善于思考,最終還要學會用數學語言敢于、樂于、善于發表自己的數學理解。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像史寧中教授所說的“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課堂上,要注重讓學生對教學重、難點或易錯內容,用個性化方式講清道理。在高年級中可以組織數學閱讀分享會,如學完“分數的解決問題”之后,可以推送一道題目:“100個和尚吃100個饅頭,大和尚每人吃3個,小和尚每3人吃一個,大和尚有幾人,小和尚有幾人?”這是一個傳統的數學趣題,學生就可以在閱讀會中交流和暢談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學會了數學閱讀,能讓學生具有思辨性,提高表達能力。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度的數學閱讀空間,使他們感受到數學閱讀的魅力。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數學閱讀方法,能真正學會數學知識、提升數學思維、發展數學能力、激發數學情感。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數學基本思想18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張丹.小學數學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余文森.論"讀思達"教學法[J].課程·教材·教法,2021(4).
(責任編輯:楊強)
作者簡介:丁云,福建省福州市寧化小學高級教師。鄭珊珊,福建省福州市寧化小學一級教師。葛潔如,福建省福州市寧化小學高級教師。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0年度立項課題“提高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策略研究” 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20-KCX20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