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職學生在國家改革建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因此,加強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將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可以有效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為此,本文主要圍繞中職院校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養的融合進行分析,進而讓中職學生深切感悟工匠精神,并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中職院校;工匠精神;思政教育;融合路徑
引言
中職思政教育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認同感,讓中職學生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中奠定扎實的職業道德基礎,使之成為一名優秀的從業者。中職院校思政教育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得到了顯著效果,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思政教育應該學會利用全方位發展眼光對未來進行規劃。同時當代工匠精神作為中職思政教育中的核心發展方向,只有將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進行有效融合,才能高效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術與工匠精神的社會型人才,以便于滿足我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一、工匠精神的深層涵義
工匠精神主要分為兩部分內容:一是敬業,二是樂業。敬業作為工匠精神的基礎,人類的職業生涯就是以拜師學藝為前提,由相關流程和儀式決定著人類對該行業的尊重,充分說明敬業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為工匠精神培養提供了載體。與此同時,敬業還表現在職業責任中,當人們進入工作崗位時,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還應該鍛煉自身的專業技能。而工匠精神中樂業就是指努力工作且內心快樂的人,這也就表明人們需要將工匠精神合理融入工作中,把自身的崗位職責予以明確,增強對工作的主動性。所以,中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教師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首先就應該將自身的敬業與樂業精神融入教學工作中,其次激發學生對工作的主動性,讓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實際工作環境中,在就業過程中吸取充足的精神營養,以便于實現中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培養融合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各行各業的整體實力也在快速提高,我國社會的整體形態逐漸趨向于完整。中職院校在素質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有所改善,但思政教育仍舊過于片面,無法充分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匠精神與中職院校的思政教育進行融合,可以使學生的專業品質和思政政治境界有所提升,讓學生能夠在步入社會環境中腳踏實地,面對工作勇于創新,進而推動我國制造行業的發展,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另外,中職院校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開展思政教育,但在環境、資金、師資隊伍等因素的影響下中職思政教育的教學手段過于枯燥、乏味,缺乏一定的多樣性,使得思政教育并未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將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進行充分融合,能夠全面消除這些影響因素,通過工匠精神的涵義與特點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環節更加緊湊,全面提高中職學生的素質水平,同時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的融合還能完善中職院校的素質教育。
三、中職院校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培養的融合路徑
(一)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領悟工匠精神價值
蘇聯思想政治家列寧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理論正在逐漸轉變為實踐,實踐將理論賦予了活力,并由實踐來予以修正、檢驗。由此可見,實踐為理論提供了依據,是人類理論傳播的強大動力。因此,中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不能僅依靠課堂上的講解,還要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理論變為實踐,在實踐中塑造工匠精神。實踐教學是中職院校目前主要教學手段,然而思政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以抽象的理論知識為主,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要將思政課堂教學結合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領悟工匠精神價值。具體做法如下:首先,校內實踐。中職院校根據自身情況,從思政課中分離一部分課時開展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倡導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例如:開展工匠精神辯論賽、工匠精神舞臺劇表演、工匠精神朗讀比賽或者集體觀看工匠精神紀錄片等;還可以通過文字形式傳達工匠精神,比如:工匠精神書法比賽、工匠精神征文比賽、工匠精神板報設計大賽等。其次,校外實踐。將學生領入到實際職業崗位中,通過參觀傳統匠人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讓學生感悟工匠精神內涵,繼而確定人生方向,使得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通過課程思政教育,進行個性化的融合
中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養是一個由深入淺、由表及里的漫長過程,單純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工匠精神的滲透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將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進行充分融合,中職院??梢酝ㄟ^“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將其進行個性化的融合。簡單來說,就是讓每門課程、每位教師都承擔滲透責任,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匯貫穿在教育全過程。在全科教學時,將教材內容結合具體實踐,重申工匠精神的本質,實現多維度、多方位育人。將工匠精神與專業理論知識相融合,也就是中職教師進行專業課的教授時,不僅要詳細講解專業的基礎知識,還要結合學生的職業素養厚植工匠精神。我國部分中職院校雖然已經將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政教育予以融合,但對個性化這一內容產生了忽視,所以中職院校進行思政教育時,要對工匠精神培養與個性化的結合加大重視力度,在教學過程中,深化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內涵,進而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并滲透職業技能修養,強化學生的職業精神,從而全面提高中職學生的業務素質。
(三)完善院校師資力量,營造思政教育氛圍
中職院校師資隊伍素質水平的高低對工匠精神的培育有著直接影響。為此,中職院校應該加大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的力度,完善師資力量,這樣不僅營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圍,還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首先,中職院??梢远ㄆ趯處熽犖檫M行專業化培訓。教師通過一定時期的進修學習和思想深造,彌補自身不足之處和缺陷,并深刻認識到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仍然需要堅持不懈的付出。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與其他院校之間的合作,互相借鑒教育理念和方法,改善本院校教學機制,加強教師隊伍的工匠精神意識,提高教學水平,高效地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最后,教師可以積極開展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活動,如以工匠精神為核心進行主題講座,加深中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讓學生的視野有所開闊。中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在我國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得到了顯著的教育效果,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思政教育應該用多方位發展的眼光進行規劃。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將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同時積極完善師資力量,把工匠精神貫穿教育始終,以大國工匠為標桿,提升中職學生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從而為社會輸送優秀的專業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葉美滿.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1(37):170-171.
[2]岳瑩.工匠精神培養與中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1(13):58-59.
作者簡介:曾少玲,1971年4月2日,女,漢族,福建平和,大學本科,高級講師,思想政治教育,福建經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