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 孫希化 史雪 董麗

摘? 要:目的? 探究血小板反應性在檢測急性腦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經功能惡化(END)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吉林省一汽總醫院接受治療的210例急性腦缺血卒中患者臨床醫療資料。入院時及入院7 d后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測定患者早期神經功能惡化情況,將入院7 d后分數較入院時增加超過2分的患者納入惡化組(54例),其余患者納入非惡化組(156例)。檢測并比較兩組患者從發病至住院9~28 h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標,包括花生四烯酸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腎上腺素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EPI)、膠原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IFN-1)。結果? 惡化組患者MAR-AA、MAR-EPI、IFN-1高于非惡化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小板聚集功能與缺血性腦卒中發生END的關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對END有良好的預測價值。
關鍵詞:血小板聚集功能;急性腦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經功能惡化;阿司匹林;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3-0184-02
早期神經功能惡化(END)是急性腦卒中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病機制非常復雜,尚無統一定論。確診和干預越早,治療其預后結果越好[1]。現如今,能夠預測END發生的指標有很多,包括血管狹窄、糖尿病、高血壓等,但它們的預警價值較低。血小板聚集功能與END有直接且密切的關聯,能夠對患者進行有效預測,通常血小板聚集率越高,血栓形成越容易,患者越易發生END。所以,檢測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助于預測END。本次研究根據吉林省一汽總醫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所收治的急性腦缺血性卒中后出現早期神經功能惡化患者的相關醫療數據,為END的預測提供了理論支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吉林省一汽總醫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腦缺血卒中患者的相關臨床醫療資料,共210例。入院時及入院7 d后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測定患者早期神經功能惡化情況,與入院前比較,將分數增加超過2分的患者納入惡化組(54例),其余患者納入非惡化組(156例)。惡化組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齡46~78歲,平均(66.52±3.75)歲。非惡化組男性104例,女性52例;年齡48~80歲,平均(68.73±3.16)歲。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臨床數據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心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確診;②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過程和治療藥物有明確認知,并在研究認同書上簽字。
排除標準:嚴重臟器疾病以及心血管、腦血管、神經系統疾病和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入院后,為患者提供阿司匹林藥物(生產企業:拜耳醫藥保健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口服,100 mg/次,最大劑量不超過300 mg/d。服用7 d后,為了統計患者的血小板指數,使用江蘇英諾華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儀,配合試劑為膠原、腎上腺素、花生四烯酸。檢測前6 h讓患者禁食,抽取6 mL靜脈血,與660 μL濃度為3.8%的枸櫞酸鈉進行3次倒置混合操作,并馬上進行檢測。而后抽取0.5 mL該混合液于PL-11檢測儀內檢測。全血液標本經過2次血小板基礎值計數,之后儀器自動加入誘導劑花生四烯酸(AA)40 μL、大鼠Ⅱ型膠原(COL)40 μL,間隔2 min檢測患者的血小板計數,得到血小板計數最低轉換結果。最大聚集率(MAR)=(基礎血小板平均值-最低血小板計數)/基礎血小板計數×100%[3]。整個檢測過程全部由專業醫師進行操作,從采血到血檢再到檢出結果整個過程時間保證≤2 h,外部溫度環境維持在25℃。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花生四烯酸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腎上腺素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EPI)、膠原誘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IFN-1)等資料。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統計,惡化組患者MAR-AA、MAR-EPI及IFN-1水平均高于非惡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性疾病,無論是我國國內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屬于高發性疾病,對患者行為、生活甚至是神智都具有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急性腦卒中是腦卒中比較嚴重的一類,具有發病急、病情重、危害大等特點,其發病率占全部腦卒中患者的10%~30%[4]。根據現階段的醫學研究結果可知,高膽固醇血癥和糖尿病是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也是造成急性腦卒中后神經功能惡化的危險因素。急性腦卒中的主要誘因是長時間、持續性的腦血管系統及腦組織環境惡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物質持續在腦血管壁上集結、凝結,造成腦血管的阻滯、堵塞和破損。在這一條件下血小板的活性也出現異常,出現非理想狀態的聚集和黏附,進而導致腦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和病變。現今醫療研究已經證明血小板非正常狀態聚集是腦卒中的重要危險信號,同時也是急性腦卒中的常見誘病原因。而在腦卒中發生后,患者腦部血小板的功能狀態、凝結狀態也會對患者腦部神經系統的病變狀態進行指示。因為腦卒中后患者腦部持續的血小板功能性異常會導致腦血管和腦神經系統的持續不良狀態,造成神經功能惡化。因此,血小板功能聚集能夠對急性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經功能惡化做出有效評估[5]。通過分析單因素變量,惡化組患者MAR-AA、MAR-EPI、IFN-1高于非惡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通過單因素臨床試驗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與缺血性腦卒中發生END的關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對END有良好的預測價值。
參考文獻
[1]陳靜,趙中,方琪.參芎葡萄糖注射液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治療期間血小板反應性的影響[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8,26(12):892-896.
[2]李昀澤,梁森.平均血小板體積預測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經功能惡化[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20,28(5):343-347.
[3]潘曉帆,秦琳,周其達.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達水平與臨床傷殘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及其臨床意義[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9,26(6):681-684.
[4]張江山,張植蘭,余丹.血小板反應性預測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經功能惡化[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20,28(7):486-491.
[5]郭婷婷,黃照,王玉潔.抗血小板治療后血小板高反應性與急性非心源性腦梗死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9(9):92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