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生活化教學的教育價值是多元的,除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外,還具有調節學生學習心理、拓展知識視野、提升學習質效等作用。雖然新課改后,生活化教學已經得到了普及和運用,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影響其教育效用發揮的問題。本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就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怎樣有效開展生活化教學提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9-0057-02
How to Carry Out Life-oriented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
(Yanjing Primary School, Yanjin County,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China) CHEN Yan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is diversified. In addi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t also has the functions of adjusting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expanding knowledge horizons, and improving learn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lthough aft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life-oriented teaching has been popularized and use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affect it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is article combine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life-oriented teaching,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life-oriented teach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Life-oriented; Practical ability
新課改后,生活化教學得到了教師們的關注,主要原因是這種教學模式與新課程理念吻合度高,具有多元教育價值:首先,可以促進學生實踐素養的發展,即學以致用;其次,可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再次,生活化教學具有開放性、情節性,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心理更傾向于積極;最后,生活化教學具有感性、直觀的特征,對習慣于直觀思維的小學生來說,可以提升學習質效。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問題及成因
當下,小學數學生活化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點:第一,“偽生活化”比較普遍。什么叫“偽生活化”?主要現象就是成人化,即教師選擇生活內容時,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局限性。小學生還沒有進入社會生活,大多生產實踐都沒有參與過,如果教師用這樣的“生活”去組織教學,助學、助教的作用就很弱;第二,方法“職教化”。生活化教學就像是職業教育,生硬地教學生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實踐問題,這種指向是沒有問題的,但方式上欠妥,因為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心智水平和情感、態度,使學生出現學不懂、不愿學的現象;第三,遷移效率不高。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重點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在采用的方法上,主要是應用題練習,因為缺少感性和實踐體驗性的支撐,小學生能夠從應用題訓練中獲得的“實踐經驗”遷移為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效率不高。
造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大概歸納起來是幾點:第一,應試教育思想“揮之不去”——雖然教師意識中清楚是要進行素質教育的,但其實還是在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比如大量的應用題練習,說是生活化,其實主要還是指向了應對考試;第二,不考慮學情。小學生的智力、經驗、思維、心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與中學生不在一個層面上。但教師在教學中只關注如何組織生活化,而不能使“生活”與學生的學情對應起來。
二、提升小學數學生活化的舉措
(一)內容與學情對接
生活化教學需要把握的第一個要素,就是選擇什么樣的生活內容。對小學生來說,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他們能夠理解的,也不是所有生活問題是他們能夠解決的。一些過于遠離小學生經驗水平的生活內容,只能說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或社會認知,但從教學角度上,其價值并不高。因此,在選擇生活化教學內容時,教師應從小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從自己的經驗去設置。如果可能,應盡量避免過多的“工廠生產”“農業勞動”之類的內容(當然,完全回避這些生產內容也并不可取,這會造成學生“實踐視野”過于狹窄)。比如,在學習“克與千克”的時候,重點內容是帶領學生學會估算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一方面是使學生對這兩個重量單位有感性認知,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生活中常用的實踐能力。那么,什么樣的內容是比較適合小學生的?我發現,讓學生估算一頭豬、一個機器零件、一把鋤頭的重量,是比較困難的——雖然這些物品也是“生活”,但小學生既沒有生活體驗,又不感興趣。所以,我讓學生估算體驗的物品,大多就是他們生活中日常接觸和有興趣的,比如水果、文具、香皂、玩具車等。如“在超市,你想讓媽媽買個西瓜吃。西瓜標價是5元一千克,媽媽只帶了10元錢,你覺得錢夠買西瓜嗎?”——這樣的生活場景,馬上就能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而且,他們也有吃西瓜“豐富”的經驗,可以較好地完成思考任務。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教學,特別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生活化教學,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進行操作體驗。但是,對教學來說,受時間和條件的限制,我們不太可能總是把學生帶到課堂外去進行實踐。因而,通常來說,我們組織生活化教學,大多是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數學現象帶到課堂上,讓學生結合生活進行學習和思考。但這往往會現出一個問題——就是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生活經驗也比較少,當教師只用語言進行生活表述的時候,小學生僅通過腦子的抽象聯想比較困難,這使生活的直觀性不能體現出來,而且也會使小學生感覺無趣。因此,為了充分體現生活化教學的直觀性,照顧小學生抽象思維較弱的問題,教師應多采用直觀性強的情境教學法,如實物或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負數”的時候,教師認為學生對“溫度計”相當熟悉,所以就只用語言表述,結果發現,學生們大多并不能在腦海浮現出溫度計數值表清晰的物像。因為,雖然家家都有溫度計,但其實他們并沒有認真觀察過,幾乎沒關注過零度和零下的溫度。所以,我就將幾個溫度計帶入教室,讓學生分成小組,每組一個溫度計,拿在手里一看,這樣學生馬上就理解了正數、負數和零值。
(三)多樣的學習形式
生活化教學中,最常用的方式是以生活為案例,或讓學生去練習解應用題。這兩種方式的優點在于教師比較容易組織操作,且教學的節奏比較緊湊。但是,如果長期只使用這兩種方式,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感,學習積極性偏低。再一個問題是,單調的方式使生活化教學的一些教育目標不能很好地落實——比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等,這兩種方法的效果都不是特別好。因此,基于調動小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使生活化教學價值充分發揮的需要,教師應設計并組織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比如,合作探究法——教師將生活場景或生活問題擺出來,但并不直接進行講授,而是讓學生們分成小組去進行交流探討,嘗試著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在教二年級“統計”時,教師按教材內容拋出了生活問題,“學校要給大家定做校服,有紅、黃、藍、白四種顏色,應該定做哪一種?”這時候,教師不要直接說“應該選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顏色”,并開始講授如何統計,而是將學生分組,讓他們去討論。這種開放且有挑戰性的學習方式,很受學生喜愛,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如,實踐活動——雖然在小學階段,組織實踐活動會受到時間、精力、條件以及學生能力等因素的制約,但如果可行,教師應盡量多組織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活動。這種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直接將數學知識遷移為實踐能力,而且也很受學生歡迎。比如,學習了“角的度量”后,教師安排學生回家去找自己家中有哪些角,并進行角度測量(比如門窗的開合角度,家具、廚具、玩具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讓學生在真實實踐操作中去體驗,才能培養出來。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雖然已得到了教師們的認可和普遍運用,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生活化教學價值的發揮。為保證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教學中切實發揮效用,建議教師關注三個舉措:生活內容要符合小學生的學情、創設直觀感性的生活情境、采用多樣的學習形式。
參考文獻:
[1]霍志芳.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及對策探討[J].文淵(中學版),2019(07).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