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西軍
摘 要: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是時代的需求,也是學生發展和學科進步的要求。在高校自然地理教學過程中,很多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比如自然地理課程定位不清晰,教學的內容與模式陳舊落后,實踐教學開展不足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然地理的教學水平,亟待改革。
關鍵詞:自然地理;教學改革;影視資源;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2-00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2.001
從學科性質的角度來看,自然地理學這門課程為高校地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并且是相關專業的基礎課。本門課程的研究對象為地球表層的要素過程、格局、規律和人同地表環境系統關系的自然科學學科。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將使學生領會地球地表系統的變化情況,進而為解決能源枯竭問題以及環保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因此課程的重要性不須贅言。然而在現今的自然地理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改革。為此,本文將從高校自然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高校自然地理教學改革這兩個層面展開論述。
一、高校自然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自然地理課程定位不清晰
自然地理課程的定位對于自然地理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自然地理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構建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理念和人與自然和諧的地球科學觀,從而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地理素養。但是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課程定位并不清晰,尤其是缺乏科普化與生活化,也沒有著重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的內容與模式陳舊落后
雖然近幾年的教學改革有了初步的成效,但在自然地理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教學方式仍多為傳統的“填鴨式”和“滿堂灌”教學模式,而教學內容相對來說也存在著局限性,這無疑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學生學習的需要,也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三)實踐教學開展不足
正如本文一開始所指出的那樣,因為自然地理課程屬于自然科學范疇,故而基于提升課程教學效率的考量,應當在堅持理論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實踐教學。不過一些高校受自身教學條件的限制,未能開展足夠的實踐教學環節,由此影響到課程的教學效果以及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這便對高校自然地理課程教改提出了要求,專業帶頭人以及專業教師應當積極致力于推動本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將全新的教學理念融入日常教學活動組織之中,積極創設全新的課程教學體系,打造適合現代地理專業人才成長的授課模式。
二、如何進行高校自然地理教學改革
為了更好地實施地理教學,提升地理教學的水平和效率,教師應該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實現對課程的科學定位,創新自然地理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豐富課堂內容,實現自然地理課程的擴容,強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打造立體化課程評價模式。
(一)實現對課程的科學定位
1.使自然地理課程科普化與生活化
為了真正達成提升課程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在設計日常教學活動之前,應當對學生的地理知識學情、學習態度做到細致的了解,同時,教師應當遵循通識教育理念,讓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在學生眼中變得科普化與生活化,使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的接受與領會難度降低,并且讓其意識到,通過對本門課程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不但可以豐富自身的見識,拓展自身的知識視域,還能夠使學生認知到掌握課程相關知識對于自身專業發展甚至于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意義所在。
2.注意在自然地理課程中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亦導致了各類環境污染問題的出現。通過本門課程的教學,將讓學生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領會可持續發展原則對于人類社會的價值。同時,依托本課程的教學,亦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因為人口爆炸、不當開發對于生態平衡所造成的危害,如此將會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并認真思考人如何可以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在思考的過程當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將得到顯著的提升,其會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意識保護環境。
(二)創新自然地理的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
1.積極組織討論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大學生思想相對成熟,思維活躍,對待事物有自己的見解。為此,教師不應該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而是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暢所欲言。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思維會得到碰撞,學習的自主性也會得到提升。
2.實施問題式教學模式,以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為了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教師不僅可以組織討論式教學,還可以實施問題式教學。問題式教學就是以問題為契機,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高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培養學科思維。
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將探究性的問題設置于傳統驗證性實踐活動中,多開設能解決實際問題和與實際聯系緊密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分組查閱資料、進行實際觀測和現場討論,教師則指導、歸納和總結。這種讓學生置身其中的實踐活動,能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出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人才。
3.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對于剛剛步入高校大門的學生而言,其在接觸本門課程的過程當中,必然會對課程當中過于專業的名詞和術語感到難以理解和記憶,如果教師不對此加以重視和解決,必然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體驗。為此,教師應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如在互聯網當中尋找可以用于課上教學的視頻和圖片,在對這些視頻和圖片進行加工處理之后,使其成為能夠用于教學活動的良好素材,以此來強化學生的自然地理課程知識學習體驗。比如,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關于“地殼物質組成成分”的知識時,考慮到如若采取單純講授的方式,則這部分知識點在學生眼中毫無吸引力,為此,便將課前精心制作的視頻和動畫以及各類美輪美奐的礦物質圖片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了播放,學生的興致瞬間被調動起來。再如,為學生講解氣候同溫度二者關系時,筆者舉出冰島與俄羅斯的例子,要求學生思考,為何兩國處于同一個緯度之上,但地表植被與溫度差異如此明顯,學生立刻被問題所吸引,由此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