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芳
摘 要:分層與走班是當前階段教學過程中非常受重視的教學策略,即使是單獨使用,這些策略也能起到基于學生能力與個性進行教學的效果。而在教研推進的過程中,將兩種策略有機融合成分層走班教學策略,則更能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但教師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心理問題、學習問題等。這些問題對融合教學策略的實施情況會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給予這些問題較多關注,并從問題中尋找到融合教學優化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走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2-00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2.035
小學是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發展思維意識的階段。小學階段學生的家庭情況以及個人思維基礎不盡相同,導致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意識發展具有較強的差異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分層教學策略與走班教學策略融合在一起,便能夠基于學生的差異性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個體的學習與發展情況[1]。但是,在融合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會遇到一些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我,優化教學活動。
一、分層走班教學策略的應用背景與理論基礎
(一)分層走班教學策略的應用背景
1.是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在素質教育理念中,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要求,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很多教師很難做到這一點。目前的小學入學情況基本是就近入學,并且學校不能以考試等方式將學生分在重點、實驗等班級。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面對的是學習能力、數學基礎、學習態度都有較大差異性的學生[2]。基于提升教學有效性的考慮,大部分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遷就班級中能力較差的學生。這就會導致成績較好或者中等的學生難以在課堂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并且,少數教師則會重點關注班級中的“中等”和“優等”生,不顧剩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高速、高難度教學。上述兩種情況都沒有做到針對全體學生進行有效教學。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教師便可以將分層與走班的教學策略融合在一起,以分層走班的形式對全體學生進行有效教學。
2.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
分層走班教學策略是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在傳統班級授課制度教學效果較弱的情況下,探尋新的有效授課方式是全體數學教師的愿望。在以往的教研過程中,分層教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班級中的分層教學確實能夠提升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效率。但從課堂整體教學效率來看,針對單個班級的分層教學活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效率,但是依舊存在著教師需要分配時間兼顧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效果的情況。基于提升班級整體教學效率的目的,將分層教學策略與走班教學策略進行有機融合便成為可行的教學改革探索方向。
(二)分層走班教學策略的理論基礎
1.能夠落實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分層走班教學策略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前文所述,每個班級中的學生必然會形成學習能力較強、中等、較弱等不同層次,而不同能力層次學生能夠接受的學習內容的復雜程度是不同的。基于素質教育的理念,教師本應該給學生個體提供最合適的教學,但在實際情況中,教師往往會制定一個平均標準,以平均標準的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而在分層走班的教學策略中,學生不再混合在一個班級之中,而是先基于自己的實際學習能力與態度,被教師分為多個層次[3]。在分層之后,單個層次中的學生基本處于同樣的能力區間。此時,教師再基于學生的能力層次設計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便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難度、教學活動的速度與學生相契合,即教師能夠有效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保證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吃飽”“吃好”。
2.能夠落實差異教學教育理念
在教研探索期間,教師會將動態平衡策略以及差異教學教育理念應用在分層走班的教學策略之中。在差異理念中,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且動態變化的,教師需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并基于學生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變化對學生進行教學。當然,這一部分內容與分層教學內容相吻合。而在分層教學之后,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會產生變化,即有的學生會在教師提供的優質教學活動中得到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的良性轉變。當學生產生積極性的變化之后,原先的分組便不再適合該學生。此時,教師便需要及時調整學生的分層,讓學生能夠帶著更加飽滿狀態接受更合適的學習活動。如此,教師便能夠有效利用好差異理念。
二、分層走班教學策略的應用狀況與存在問題
(一)走班制度難以有效開展
分層走班制度雖然在理論上擁有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的開展過程中,卻會擁有較多的問題。在現實中,全體學科都進行走班是不現實的,對學生的社會交往、心理健康發展會產生消極作用。在部分學科甚至只有數學進行走班的基礎上,如何有效開展走班便成為學校乃至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首先,學校需要面對課時時間調整的問題,即學校需要基于年級,設定全年級共享的數學課程時間。這樣的安排就需要學校擁有足夠的教師,因為就實際情況而言,中等能力層次的學生數量最多,其他層次學生較少。基于有效教學的考慮,班級的最終數量會多于原來班級數。其次,教師還需要面對師生互動的問題。面對陌生的學生時,教師如何讓學生放松心情、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便是教學的難點。
(二)學生家長進行分班干預
在很多家長眼中,分層走班便是另類的重點班制度,所以出于“望子成龍”等考慮,家長會想方設法地了解學生的分班情況,并對教師的分班情況進行干預。例如,許多中等學習能力的學生會被分配到能力中等的班級之中。當他們的家長了解情況后,便會請求將學生轉移到“重點”班級中。家長對分層走班教學的誤解往往也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在實施分層走班制度時,教師需要做好對家長和學生的講解工作,避免學生、家長出現心理失衡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