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芳
摘 要:“口算”也稱“心算”,是一種無須使用任何計算工具,只是憑借記憶與思維迅速計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尤其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退位減法,是多位數加減多位數的關鍵所在。同時,新課標明確指出:“注重口算,加強估算,引導算法多樣化,倡導算法優化。”由此得知,培養學生口算能力尤為必要。對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于如何培養低段小學生口算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拙見,旨在引導學生明白算理,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低段數學;口算能力;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2-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2.069
數學口算具有靈活性、快速性等鮮明特征,直接關系到數學計算基本計算能力、解題效率及思維能力[1]。對于數學學科學習而言,小學低年級是重要的啟蒙時期,提高學生口算能力應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采取針對性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口算能力,使得學生數學思維活躍度及學習能力得以長久性發展,逐步強化數學核心素養,有利于實現素質教育。
一、小學低段數學口算能力培養意義
對于低段小學生而言,培養他們的口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應組織趣味性和科學性的練習活動,強化學生口算速度與準確度,使其借助口算技巧,養成良好的口算習慣,逐漸具備良好的口算能力。針對數學學科而言,其教學知識內容非常的簡單和基礎,以生活中的實用為主,旨在使學生形成在生活中對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并為其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2]。既然以實用為主,那么計算教學,尤其是口算教學,便成為小學低段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它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直接關系到學生在現實生活當中對數學的實際應用。如學生在生活當中所遇到的絕大多數數學問題,都需要其能夠快速的口算出答案,并沒有多余的時間讓他們在紙上進行演算。對此,小學數學教師組織開展一系列針對性口算訓練活動,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快速計算能力與記憶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口算能力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師教學任務之一。
二、小學低段數學口算能力培養途徑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計算興趣
小學階段數學教學屬于關鍵時期,其所承擔的教學目標也更為復雜,既需要實現基礎數學知識的傳達,又要以興趣為導向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必須要借助更為高效的方式實施教學。情境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理念,在實踐應用中獲得了廣泛認可。利用豐富情境的創設與引導,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的生活場景,拉近小學生與數學學科的距離,消除傳統教學中存在的隔閡,讓學生更愿意參與到豐富的教學場景之中,在積極的探索中尋找到數學所帶來的樂趣,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通常情況下,教師對于情境的創設應當以熟悉的場景為主,將學生所熟悉的環境搬上課堂,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并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模式,幫助學生沉浸于教學氛圍之中,實現數學知識的完整傳遞。例如,在一年級上冊“加減法(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更直觀的生活情境,如結合100以內加減法的運算,創設超市購物的情景,隨機列舉出幾種商品名稱,如巧克力、鉛筆及玩具等,并告知學生每種商品的定價,讓學生隨機挑選兩件商品,并口算出應付的金額。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更加具有趣味性,使學生更樂于融入數學計算過程,使口算能力獲得激發。
(二)傳授計算思路,注重舉一反三
眾所周知,數學計算相對靈活,并沒有完全固定的方式,加之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差異,其所應用的方法也多種多樣,而這也正是核心素養所倡導的結果[3]。因此,為滿足學生口算能力發展的需求,教師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基本學情,創新數學口算教學方式,將多元化的口算方法傳授給學生,以期能夠觸發其對數學計算的深刻理解與思考,從而提升口算能力的層次。事實上,在數學中利用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具有其獨特的應用優勢,它既能夠讓學生了解口算的規律,更能夠活化計算的思維,達到因材施教的課堂效果。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選擇具有多元運算特征的習題進行講解,羅列出多種計算方法進行傳導,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思維習慣進行理解。同時,教師也應遵循以生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與質疑,從而構建出更具靈魂的數學課堂。
(三)融入趣味教學,強化學生口算技能訓練
對于提升低段小學生口算能力,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訓練尤為關鍵[4]。口算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學習與發展需求,采取趣味性教學方法,強化口算能力。例如,競賽、游戲等不僅可激活學生思維與學習熱情,而且還可實現高效教學,進而有利于學生口算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學生學習了“加減法”之后,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在習題訓練中教師可設計趣味性游戲活動——“青蛙過河”。游戲規則為: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出示20道口算題,這些口算題浮在荷花上,學生則扮演青蛙。接下來,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只有準確計算了一道題才可跳躍到下一題并進行計算,如此類推,只有小組準確口算出20道題才可跳躍到河岸上。在這樣的游戲活動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為了能夠成功跳躍到河邊上齊心協力,積極努力地口算。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口算興趣,也使得學生切實把握了口算計算規律,強化口算效果。
(四)從運算習慣入手,強化學生口算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計算習慣是保障低段學生計算能力的基礎性條件。通過大量教學實踐得知,低段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注意力較低,這無疑增加了教學的難度[5]。對此,教師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他們把口算這一抽象問題簡化為簡單形象的問題。然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對此,教師可采取如下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口算習慣。其一,引導學生養成“一看”的習慣。學生審題能力較差不利于其口算能力,其常常只是看到相關的數字便立即計算,并未對題干內容進行細致分析,進而導致計算錯誤。對此,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認真看題的習慣。例如,草地上共有6只鴿子,沒過一會兒又飛來2只,這時草地上共有多少只鴿子?有的學生只是看到了“6”“2”兩個數字,便毫無疑問地直接計算出4。這主要因為這些學生把“飛來”看成為“飛走”,便采用減法。由此得知,引導學生養成認真“看”習慣的必要性。其二,引導學生養成“畫”的習慣。由于低段學生在審題時往往耐心不足,只是讀一遍題便開始計算,往往是答非所問,錯誤計算。例如,在剛剛提到的習題解答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劃出“6只鴿子”“飛來”“2只”“總共”等關鍵詞,如此對于問題的解答便一目了然,學生可迅速準確計算出答案。其三,引導學生養成檢查的習慣。這里所說的檢查,不只是要求學生再次審題,還應重點檢查自己的計算結果。檢查過程中,學生應積極驗算,驗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準確。通過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在口算過程中就能做到認真審題與計算,逐步強化口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