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沉淀而成的,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的風格和特點,內容豐富,影響深遠;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從產生到如今的發展也只有近三十年的發展歷史,因此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內容、目標、任務、方法途徑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政教育的中心環節,推進課程思想政治建設工作,也是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重要保障。
關鍵詞: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優秀傳統文化;正確三觀;德育
一、優秀文化和素養的傳承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作用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要求受教育者要有優秀的道德品質和基本的文化素養。首先,西方世界與東方世界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經濟形態和歷史文化,因此產生了不同的思想體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注重研究的是人本身及其與外界的聯系,而不同于西方哲學中所注重的客觀世界和理性。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有不同的特點,所以這也就決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重要的促進和補充作用。
(一)思政教育對于基本道德素質的要求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各高校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要想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首先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政治意識,這樣才能達到百年育人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沃壤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發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激蕩中獲得發展的文化動力。傳統文化保證同一群體文化特質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馮友蘭指出:“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雖然已經過去了,但它也是將來中國新文化的一個來源,這不僅是過去的終點,也是將來的起點”。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文化動力,首先是在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再創造。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而高尚民族精神,不僅包括黨的崇高理想信念、優良傳統,還包括幾千年中華文化形成的優秀美德。因此,思政教育的發展具有優秀的時代內涵,而這與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品質的傳承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二、育人意識在現代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育人意識的內涵
育人二字中的育,即教育、培養;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即為育人。而育人的目的則是使受教育對象能全面發展,使其成長為社會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
(二)教育者在育人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教師是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的主力軍,思政課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在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其實父母、監護人才是育人路上的第一任教師。但由于個人家庭情況和生長環境的不同,導致學生在受到的教育方面存在差異,通俗來說就是人格品質與道德素養存在差異。互聯網時代以來出現的個別社會案例以及當今時代西方國家文化對年輕群體造成的沖擊,都是對此問題最有力的證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給全國大眾,特別是年輕群體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豐富的資源以及有力的政策環境,來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國家文化軟實力。但對于教育者來說依然有不小的壓力。作為教育主體,當代教育者們不僅要滿足時代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發展需求,還要努力讓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質及文化素質都得到良好的培育,這是教育者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職責。
(三)包括德育教育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的影響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因其自身的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特點,決定了它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許多理論來源的直接源頭和基礎。例如,比如孟子倡導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諸掌”的思想,以此提出“人性本善的理論”。而這又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本質理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的雛形。以上論點要求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必須考慮是否有利于人民群眾的發展,是否符合人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各類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三、優秀德育教育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德育教育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目標的影響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從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中我們可以明白,無論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還是思政教育的目標,都離不開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十分深刻的影響,。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中“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這些在我國傳統思想中都曾經有過具體的表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報國之心,死而后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以及“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等。中國傳統文化有它豐富而沉重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有他博大精深的文化品味,這些都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所沒有的,因此對于現代思政教育只有將傳統文化精華不斷吸收汲取,才能與時俱進,才能符合現代社會發展需要。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方法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通俗來講就是說,管理者依據一定的方式把被管理者培訓成為自己所需要的社會人;所以只要有國家或類似國家的政治組織出現,思想政治教育也會緊隨其后而出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隨著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發展而發展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基礎上演化、繼承和發展的,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必定會受到影響。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方法轉變。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從原來的理論灌輸、實踐鍛煉、示范、運動與整風的單調古板的方法向質詢疏導、激勵和審美的方法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理念也從原來以效果為重點轉變為現在的以人為本為重點,從原來的以結果為重點轉變為以過程為重點,從原來的單一的教育方式轉變為多樣化的教育實施方法,從原來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單向的灌輸轉變為雙向疏導方式。以上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途徑的改變與完善,深深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懷。
(三)中國優秀德育文化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體制隊伍建設的影響
傳統的德育文化中所蘊涵的“為政以德”、“以得所欲”、“各勸其業,樂其表,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民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之所以傾頹也”等,這些領導與管理的經典思想都在今天的各行各業的領導與管理體制中有著非常深刻和長遠的反映。而當今時代下新的領導與管理體制也是在原有的優秀傳統思想基礎上加以改進,賦予時代特色后發展而成的。
由于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教育者的職業素養也有更高的要求。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思想素養、道德素養、作風素養三種基本素養,每一種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滋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報國之心,死而后已”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素養更加具有鮮明的特色和豐富的內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相愛、交相利”、“恭敬之心,禮也”、“養心莫善于誠”等中國優秀德育文化中所蘊含的個人道德情操的思想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不可或缺的,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道德素養中的精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此之謂大丈夫”、“食之以時,用之以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誘于小利,然后可以成遠功”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的君子正人的作風要求,而在當今時代,也是對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最為基本的要求。總之,以上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各種政治、道德、作風素養是我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必須的基本職業素質的基石與根本;如果對這些優秀的德育素養予以拋棄,就無從談起加強建設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職業素質和職業素養;同時,受教育者的德育素養也將成為空話,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變得毫無意義。
四、推進思政教育工作中德育文化培養的舉措
(一)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的有效對接,拓寬德育教育渠道
高校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的渠道作用,將德育貫穿于教育的始終,確保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一方面應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調動學生進行更加主動的積極學習,通過加強課堂管理、創新教學方法、增加實踐環節,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在考核方式中納入實踐學習成果環節,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規范各個環節的教學質量,確保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實現;另一方面應更深層次的發掘學生專業課中的隱性德育教育元素,并將思政元素恰當地融入專業課的教學設計中,拓寬思政教育過程中德育教育的渠道,以點滴的影響喚醒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端正學生對德育教育的態度,增加學生對思政理論的熟悉感、契合度,實現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德育培養的有效對接,從而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性。
(二)加強教育者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提升育人意識
綜合提高教育者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是提升育人質量,推進思政建設工作的關鍵。首先強化育才先育人的教育理念,樹立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識,幫助教師深刻認識到教書是方式,育人才是根本,準確把握教書與育人的關系。一方面鼓勵教師不再只是做教書匠而是做具有人文情懷、教導學生則才兼備的引路人,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通過有效的課堂設計和全面的課下培養,實現專業培養與道德培養相統一,更好地發揮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育人效果,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另一方面,幫助教師充分認識到言傳身教的重要作用,重視自己的行為對學生感知能力、情感認知的影響,通過組織培訓、開展調研、集中學習等方式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提升教師思想政治意識,從而確保教師可以以實際行動去影響學生,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三)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提高育人能力
在提升教師德育意識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教師開展只教育課程設計的積極性,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一方面人才培養計劃應結合學生的發展與價值的關懷,挖掘課程存在的潛在德育教育價值,鼓勵教師將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模式相結合,通過邀請專業思政教育者對專業課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幫助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思政內涵實質、了解課程思政建設方式、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積累課程思政建設經驗,并結合專業實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工作,提升育人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專業課教師與思政理論課教師之間的交流,組建跨院系、跨專業的教學團隊。各自發揮教學特長,由思政理論課教師指導專業課教師進行思政教育設計,使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恰當地融為一體,以更貼近學生的方式提高接受率,擴大思政課與專業課教學效果,真正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三者的有機統一。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要求各高校應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每一位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同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不僅要多加注意培養學生的專業業務能力,同時承擔起德育教育的重大責任,加強對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我國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著力點研究——兼論美國高校隱性政治教育的啟示[J].陳沖,汪海涵.當代教育科學.2019(09)
[2]基于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教學要素及機制探析[J].朱廣琴.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
[3]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J].牛宇飛,趙少慧,賀玉嬌.西部素質教育.2019(20)
[4]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M].河海大學出版社,孫其昂主編,2004
[5]“課程思政”背景下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思考[J].張志元,齊芳.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9(09)
[6]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王學儉,石巖.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
[7]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之一[J].劉妍,馬曉英,劉堅,魏銳,馬利紅,徐冠興,康翠萍,甘秋玲.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02)
[8]“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唯物史觀意蘊[J].方世南.北方論叢.2019(06)
作者簡介
何意浩,男,漢族,甘肅省蘭州市,蘭州財經大學碩士生研究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