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王瀟宇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第三產業迅速發展。鄉村旅游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愛。軍田壩村隸屬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的黃花鄉,在歷史上曾經用來屯田軍墾。軍田壩村結合當地氣候環境優勢,以“保護自然生態景觀、開放式綜合服務為前提”,在調整農業結構的基礎上發展生態旅游,并利用當地山地資源開發一系列旅游休閑項目,成為宜昌市休閑的后花園。本文針對當前軍田壩村鄉村旅游仍存在一些問題,進行對策分析。
關鍵詞:鄉村旅游 發展現狀 存在問題 對策研究
1 軍田壩村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1.1鄉村旅游的規模逐漸擴大
最近幾年,軍田壩村黨總支招商引資引進公司,建設花卉苗木基地,形成“公司+基地+農戶”于一體的生產經營模式,并將倒閉的漁業進行改造,進行豬魚配套養殖,并附有休閑、餐飲、觀光的宏祥山莊,利用閑置場地興辦養豬場。同時,村民們結合當地氣候環境優勢,在調整農業結構的基礎上同步發展生態旅游,建成茶園避暑山莊,開發東巖奇觀和森林公園,舉辦采茶、避暑、攀巖等休閑旅游項目。
1.2鄉村旅游發展不成熟
目前,軍田壩鄉村旅游發展正處于初步階段,發展不夠成熟,知名度較低,宜昌當地及附近地區游客為軍田壩村鄉村旅游業主要旅客來源,其中外地游客以鄉村旅游為目的相對來說比較少。此外,鄉村旅游產業受到時間、空間、季節等因素約束,導致軍田壩村鄉村旅游發展較為緩慢,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2 軍田壩村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鄉村旅游產品文化欠缺
據了解,在古代時,軍田壩的天然的地理條件及豐富的水源,在歷史上曾是軍田之地、貢米之鄉;現如今,官驗河與東風渠又從軍田壩村中間穿過,串聯起數十座水庫及堰塘,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但是,在軍田壩鄉村旅游的建設過程中,卻沒能有效地利用軍田壩獨有資源,在發展的過程中沒能與地方文化充分結合,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充分,地方特色文化不突出。
2.2 資源整合不夠合理
宜昌夷陵區軍田壩村在開發鄉村旅游過程中對當地生態環境充分利用進行開發,并未形成自己的鄉村特色。軍田壩村擁有豐富的種植業、畜牧業資源,并在本村中建有數十所企業,但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各企業之間獨立發展、各自經營,并為對當地文化、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利用,不利于帶動當地整體發展。
2.3 鄉村旅游接待服務缺少文化特色
軍田壩村利用山間優勢,沿官驗河兩岸修建休閑農莊走廊,集餐飲住宿、垂釣劃船等功能于一體。并啟動建設了軍田壩田園綜合體項目,在服務接待及設施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對一部分家庭的吸引程度較高。但是較大一部分服務與鄉村旅游設施仍然以傳統農家樂形式為主,沒能與當地的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使得軍田壩鄉村旅游產品缺乏吸引力。
2.4 鄉村旅游缺少人才
就軍田壩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目前軍田壩鄉村旅游人才匱乏,在經營管理方面缺乏旅游管理方向的專業型人才。現有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對當地特色文化不熟悉,無法滿足實際的經營需要。缺乏既了解軍田壩當地特色及文化背景又具備旅游管理專業知識的專業型人才,導致游客無法很好的了解當地文化特色。
3 軍田壩村鄉村旅游發展對策研究
3.1 注重挖掘文化內涵
在軍田壩鄉村旅游的產品開發過程中,應該融入當地的文化特色,結合軍田壩的歷史地位,打造具有軍田壩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例如:整合當地現有資源,加強自身旅游產品與周邊地區的交流合作;以歷史文化賦能現代設施,將歷史與潮流相結合等。同時,還可以在現有的基礎服務上,結合當地飲食、文化、習俗等,開發特色服務,在開發鄉村旅游的基礎上,宣傳軍田壩當地的文化及特色,打造文化輸出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局面。
3.2 打造個性化、多元性、精品性的鄉村旅游產品
結合軍田壩村文化及特色,制定軍田壩村的個性化發展規劃,分別針對重點、亮點等特色著重打造,避免在鄉村旅游產品中形成同質化。以生態農業、休閑度假、歷史印記等為重點,規劃好鄉村旅游的精品線路及項目,開發具有個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鄉村旅游方案,打造軍田壩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做出屬于軍田壩自己的鄉村旅游產品,營造獨一無二的特色鄉村游。
3.3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和宣傳力度
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軍田壩村應該培養既了解當地特色文化有具有旅游管理專業知識的應用型人才。另外,軍田壩村可以打造“鄉村旅游人才培養計劃”引進人才,培養一批符合軍田壩村特色的鄉村旅游專業人才。
3.4 加強鄉村旅游宣傳力度
通過電視、互聯網、平臺等各宣傳渠道進行大力宣傳,充分利用當地民俗特色、節假日活動等特定活動,大力宣傳鄉村旅游產品。加強自身和周邊旅游景點之間的往來合作,吸引外來的觀光游客,擴充當地鄉村旅游市場,打開軍田壩知名度。
參考文獻:
[1]周曉倩,陳麗榮.無錫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江蘇商論,2021,(03):72—73.
[2]盧云亭.兩類鄉村旅游地的分類模式及發展趨勢[J].旅游學刊,2006,(04):6—8.
[3]黃榕榕.旅游引導下的禮泉縣白村轉型發展規劃策略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