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鍇 喬瀟 郭振清 喬亞科
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總體經濟實力得到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快速發展的經濟趨勢,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非常有必要建設新農科背景下的農業人才培育機制。因此,應當重視相關工作的建設,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出更多高水平的農科人才。簡要介紹當前農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現狀,闡述了農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及對策。
關鍵詞 新農科;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95
當前,我國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有的高校對于農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不重視的現象,其培養模式相對較落后,學校的課程設置不規范,不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新農科背景下對于農學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為了適應當前快速發展的時代,人才培養模式也應當在原有基礎上做出相應改變,所以高校應當轉變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出符合現階段“三農”發展的人才。同時,農業教育是農科建設的核心也是重點工作,農業專業教育工作要走融合發展之路、多元發展之路、協同發展之路,擴寬農學專業的發展道路,結合產業優勢,為農學注入更多的新鮮動力,進而獲取更好的發展[1]。
1 新農科概念
新農科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8年11月,為了適應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促進經濟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教育部從8個方面推出新農科建設舉措,支持新農科建設,包括專業優化攻堅行動、新型人才培養行動、課程改革創新行動、實踐基地建設行動、優質師資培育行動、協同育人強化行動、質量標準提升行動、開放合作深化行動。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方式,可以為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注入新鮮的力量,同時也為傳統的農業學科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
2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2.1 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代發展不符
農學專業的人才需要具備農業生產方面的理論知識,同時要有基本的技能,以成為具備專業教學科研能力及創新型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對于相關高校的教學要求較為嚴格。但是從當前的高校教學發展趨勢來看,其人才培養目標呈現出與時代發展不符的現象,高校內部的課程設置也與時代的發展趨勢不相符,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嚴重,學生過多地重視理論環節的教育,而技能實踐嚴重不足,導致其綜合能力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提升,創新能力無法得到實踐;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使其能力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高,無法達到現階段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也對學生之后的發展十分不利[3]。
2.2 人才培養模式急需更新
農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與其他專業的要求大致相同,學生除了具備相應的理論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進入社會和企業的學生大多數從事的都是相關的農業科研工作,而當下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巨大。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因此,人才培養模式急需更新,需要培養出能夠促進農業發展的人才,為農業科研領域發展儲備人才。
2.3 課程設置不適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很多高校在設置相關專業的課程研究上,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學生的整體發展,加上教學時間過短,學生和教師對于此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有的學校教學資源配備不齊全,導致學生在課余時間不能更好地實施相關農業研究實驗,使得教師的教學難度和壓力隨之加大,使其難以為學生的整體發展提供足夠好的條件,導致無法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4 學生學習內在動力不足,沒有正確價值觀念
人們在固有觀念的影響作用下,始終認為農學專業以后都是要進入田間地頭工作,導致很多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后,對于自身今后的發展方向沒有正確的認識。很多學生并不看好農學專業,而這些內在的影響因素直接影響了接下來的學習,使得其學習內在動力不足,也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念,直接導致其學習勁頭不夠高。加上近年來,很多農學專業的學生在進入企業之后并沒有得到更好的薪資報酬,也使得很多本來對農學抱有興趣的學生產生了退縮的念頭,這些都是導致當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成果不理想的原因。
3 新農科背景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對策
3.1 依托現代農業技術塑造農學專業
現代農業高新技術主要指的是現代農業技術、農產品高科技加工技術及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技術4個方面,而在新農科背景下也更加需要培養出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4]。在高校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可以將以上的4類高新技術融入到自身的課程體系中,用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改造、整合、提升傳統農學教學模式為現代農學教學模式,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能力的結合,從而構建現代化的農業技術課程體系,為更好地教學提供保障。
3.2 重點培養雙師型教師人才隊伍建設
為了更好地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新農科背景下,各高校農學專業院系應當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重點,“以四有標準打造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打造一批具有高標準的創新型教學隊伍。還應當注重培養具有理論課程教學能力、實踐教學指導能力及研發創新能力的“三能”型教師,使其在教學和實踐過程中能夠正確發揮自己的導向作用,為學校與學生的發展創造出更有利的條件[5]。
3.3 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從當前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來看,我國的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也使得學生對于正確的學習觀念認知不足、缺乏學習內動力,不利于他們全方位地成長。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就業觀;應當將思想教育滲透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采取多樣靈活的教育方式,通過前輩返校講座等方式,讓其分享自己在工作崗位上取得的成就或者創業經歷等,使學生對于之后進入社會中的前途不再抱有擔憂,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信心。
3.4 加強實踐學習建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新農科背景下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因為很多學生會進入相關行業,而非從事科研工作,因此,對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學校的日常教學中就尤為重要。“重理論,輕實踐”是目前高等農業院校教學存在的一大通病,同時也是很多學生實踐能力弱的原因。教師在課程教學上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足,導致其進入社會之后無法適應工作的需要。針對這一現象,各高校應當在學校中積極建設各種農學研究室,加強實驗室和試驗基地的建設,為學生的實踐性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學生,要堅決予以補考或重修,嚴把實踐性教學的質量關[6]。
4 結語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雖然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只要及時認識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按照國家相關教育部門的指示和要求進行改革,幫助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訓機會,使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以培養出能夠適應當前時代發展趨勢的復合型農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冀瑞卿.“新農科”背景下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規劃[J].微生物學通報,2020,47(4):1210-1217.
[2] 林榕姍,王冰,丁延芹,等.“新農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學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2020,10(6):30-34.
[3] 叢立新,張輝.新農科背景下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以動物生產類專業為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54-55.
[4] 周艷飛,李學俊,朱春梅.新農科背景下基于全產業鏈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5(4):1-6.
[5] 張艷,王夢涵,張默,等.“新農科”建設驅動下農科類人才需求轉變與培養趨向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20(11):56.
[6] 史明艷,王育娜,周曉君,等.“新農科”背景下產學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天津農業科學,2020(11):76-7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