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順 張延宇

摘? 要:終結性評價作為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在我國高校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終結性評價屬于靜態評價,不能動態地反應教學效果。與終結性評價不同,過程性評價能對教學效果及時地跟蹤、反饋,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以“微機原理與應用”課程為例,詳細闡述了終結性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和過程性評價的目的,探討了依托智慧樹學分課程平臺輔助實施過程性評價的方法。教學實踐表明,過程性評價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 微機原理與應用? 智慧樹?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6(c)-0107-04
Abstract: As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summative evalu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owever, summative evaluation is a static evaluation and cannot dynamically reflect teaching effect. Different from summative evaluation, processing evaluation can track and feedback teaching effect in time, which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aking the course of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in detail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mmat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purpose of process evaluation,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assis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cess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Wisdom Tree credit course platform.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process evaluation metho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rocessing assessment;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Wisdom Tree; Teaching reform
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及時地反饋給教師和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1]。目前,我國高校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方式一般在學期末進行,任課教師主要根據學生的期末卷面成績和平時考核成績進行成績評定。然而,終結性評價屬于靜態評價,不能動態地反映教學效果。此外,在學期結束才進行評價,即便發現了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也只能下次改進。
與終結性評價不同,過程性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能夠對教師的授課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地跟蹤、反饋,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對過程性評價進行了研究和實踐[2-4]。本文主要結合筆者在河南大學自動化專業“微機原理與應用”課程的教學活動,對過程性評價方式進行研究和探索。
1? 課程概況及存在的問題
“微機原理與應用”是河南大學自動化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開課學期為第5學期,理論課36個學時,實驗課18個學時,計2.5個學分。該課程主要講授微型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組成、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接口技術等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能掌握微處理器的引腳信號與工作模式、微處理器的程序訪問結構及總線操作與時序,掌握微處理器的指令系統以及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方法,掌握常用接口芯片工作原理及采用接口芯片進行接口電路設計和接口驅動程序設計,具備用微型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2020—2021學年第1學期本校自動化專業共有2個班級開設該課程,選修學生合計208人。
在以往的“微機原理與應用”課程教學中,我們發現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存在如下問題。
(1)學期末評價一次,不能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無法對教學效果及時跟蹤;(2)評價數據大多為出勤率、作業、實驗報告、期末成績,無法做到科學全面的評價;(3)評價數據采集工作量大;(4)無法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難點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很難做到精準教學和助學。
2? 過程性評價實踐
針對“微機原理與應用”終結性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希望通過引入過程性評價達成如下目標:(1)通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及時評價,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做到以“評”促“教”;(2)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將成績評定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3)以“考”促“學”,將隨堂測驗成績作為綜合成績的一部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4)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難點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開展精準教學、助學。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在2020—2021學年第1學期的“微機原理與應用”授課過程中使用了智慧樹學分課程平臺(以下簡稱“智慧樹”),并依托“智慧樹”輔助實施過程性評價。
2.1 基于“智慧樹”的過程性評價
“智慧樹”有手機App和計算機瀏覽器兩種訪問方式。大多數學生傾向于使用“智慧樹”手機App “知到(學生版)”訪問。學期初,在“智慧樹”網站(https://www.zhihuishu.com/)建立了“微機原理與應用”課程(課程編號:K545881)。選課學生通過身份認證后就能夠加入該課程。在備課階段,主要通過瀏覽器進行上傳學習資源、布置作業和考題、監控學情數據、進行成績管理等操作;在課堂教學時,主要通過“智慧樹”手機App“知到(教師版)”與學生互動,進行學生簽到、課堂測驗、問題搶答、投票等操作。“智慧樹”手機App自動搜集和統計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數據,作為過程性評價的依據。
2.2 過程性考核
過程性考核是實現過程性評價的主要手段之
一[5-7]。在“微機原理與應用”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借助“智慧樹”進行學生考勤、隨堂測驗、作業評定3種形式的考核。
本課程目前為大班授課,每個班級選課人數超過了100人。因此,采用對所有學生進行點名的方式進行考勤,會浪費大量的授課時間。而采用對學生隨機點名進行考勤,既無法掌握學生的出勤率,也很難避免學生代答到的現象。為了準確掌握學生的出勤率,在課堂上采用“智慧樹”進行學生考勤。具體操作是:首先在“智慧樹”手機App“知到(教師版)”中發起“見面課”,然后使用“簽到”功能,同時給出簽到空間范圍和簽到時長,讓學生在“智慧樹”手機App“知到(學生版)”中進行簽到。簽到結束后,“智慧樹”會自動統計出學生的出勤率和未簽到學生名單。此外,“智慧樹”手機App還能夠自動地統計出每個學生一學期的出勤率,可以很方便地將該數據作為學生綜合評定的一部分。
借助“智慧樹”手機App進行隨堂測驗,不僅能夠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還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難點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此外,將隨堂測驗成績作為綜合成績的一部分,還能夠有效地督促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將功夫用到平時。隨堂測驗在每次上課時都要進行,時長一般為5~10min,題目類型以選擇題和判斷題為主,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隨堂測驗由試題準備、試題發布、試題批改與成績發布及試題講解4個階段組成。其中,試題準備由教師在備課時完成;試題發布在隨堂測驗前由任課教師通過“智慧樹”手機App“知到(教師版)”發布,學生使用“智慧樹”手機App“知到(學生版)”進行答題。考慮到不能占用過多的授課時間,隨堂測一般占用課堂授課時間3min左右,其余的時間從大課間爭取。考試結束后,“智慧樹”手機App會自動批閱學生試卷,對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教師可以通過“成績發布”功能向全體學生發布成績,通過“作業分析”功能查看考試成績分布和每題答題情況。
圖1為2020年11月25日自動化1班第9次隨堂測成績分布圖。該隨堂測主要考察學生對Intel 8086 CPU指令的掌握程度。從圖1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掌握了該知識點,但仍有部分學生對該知識點掌握得較差。在分析具體題目的得分情況時,發現第14小題的得分率只有53.5%,于是就查看了該題目的詳情,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將近一半的學生對操作數尋址方式知識點尚未掌握。于是,在試題講解階段,主要針對該知識點進行回顧和講解。通過“智慧樹”隨堂測的方式,精確定位出學生的學習難點,發現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做到了以“考”促“教”。同時,通過“智慧樹”“作業批閱”中的成績排序功能,還精確定位出了相關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然后因人施教。此外,一次隨堂測結束,“智慧樹”對成績自動歸檔,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傳統教學中,學生的紙質作業大多由課代表收齊后提交給任課教師,任課教師對作業進行批改并統計成績后再由課代表分發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任課教師不但無法準確掌握每個學生的作業提交時間,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統計學生成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微機原理與應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智慧樹”手機App提交作業。具體操作是首先在“智慧樹”發布作業要求,并設置作業截止時間(允許遲交)。然后,給出3道選擇題目,讓學生選擇作業是否在截止時間之前提交、是否在截止時間后24h之內提交、是否在截止時間加24h后提交,并設置了相應的分數,用于督促學生及時提交作業。批改完作業后,通過“成績發布”功能,將成績反饋給學生。“智慧樹”自動對作業成績進行歸檔,計入平時成績。
3? 評價效果
過程性評價在“微機原理與應用”授課過程中受到了師生們的普遍好評。2020—2021學年第1學期末的專項調查問卷結果表明,98.2%的學生認為過程性評價能夠更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學習情況,96.7%的學生表示由于采用了過程性評價,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較大程度的提高。與往年相比,實施過程性評價后,學生的“微機原理與應用”課程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提高了2.68分,及格率提高了11.23%。任課教師借助“智慧樹”輔助實施更加及時、全面、科學的過程性評價,做到了以“評”促“教”、 以“考”促“學”,實現了精準識別教學重難點和學習困難學生,大大減少了評價數據采集工作量,提高了教學效率。
4? 結語
本文以“微機原理與應用”課程為例,總結了終結性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實施過程性評價的目的以及借助“智慧樹”輔助實施過程性評價的實踐經驗。在“微機原理與應用”教學過程中的過程性評價得到了任課教師和學生的一致認可,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將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持續改進。
參考文獻
[1] 范會敏,陳旭遠,毛清蕓,等.課堂教學評價語:歷程與趨勢[J].廣西社會科學,2021(2):184-188.
[2] 張延宇,李偉.“計算機仿真”課程形成性評價研究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21,43(2):30-33.
[3] 李寧寧.基于過程性評價在植物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改革[J].山東化工,2021,50(9):198-201.
[4] 白杰,閆冬.雨課堂+過程性評價在藥理學實驗教學中的體會[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21,44(4):519-522.
[5] 張俊杰,崔建華.基于雨課堂的“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改革探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1(2):49-51.
[6] 張劍鋒.應用型本科高校程序設計類課程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改革[J].科技資訊,2021(10):160-163.
[7] 陳麗娜.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效果評價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