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政斌
摘要: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面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限制并阻礙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未能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影響了學生的未來發展,并導致了未來學習和工作中更復雜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人教版的基礎數學教育中的自學,探討在基礎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制定更完整的自學能力的訓練方法,總結教育經驗,以及建立,改變和教育概念,優秀學生的小學課堂狀況。
關鍵詞: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自主學習
前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目標和內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有必要放棄和創新傳統的義務教育方法,改革機器學習的原始狀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參加知識學習活動。此外,學生應著重于知道如何與他人分享,一起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繼續增強自己的綜合競爭力,與時俱進并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小學生對自主學習還是終身學習都有更嚴格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創新學習模式,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一、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目標和內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有必要放棄和創新傳統的義務教育方法,改革機器學習的原始狀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參加知識學習活動。此外,學生應著重于知道如何與他人分享,一起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繼續增強自己的綜合競爭力,與時俱進并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小學生對自主學習還是終身學習都有更嚴格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創新學習模式,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措施
1.通過有效引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在教學數學應用問題時得到了更好的體現,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科學習以增強數學學科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加課堂參與以及將學生的數學應用技能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并訓練學生使用數學。舉例來說,在教學過程中,作者要求學生估算校旗的長度,并讓他們用腳印來測量校園的長與寬。通過有效的引導,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和學生在課前一起為每個小組準備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各一對。課堂上,教師按照學生的操作能力進行實驗,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剪、拼、移等操作活動,然后討論交流,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S=ah÷2],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熱情,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2.引導學生敢于想象和思考
人民教育版中的小學數學教育包括簡單的幾何知識。這些幾何形狀將挑戰學生的想象力,為此,在現實世界的訓練過程中,老師將允許學生充分利用他們的想象力,更深入地學習幾何圖形,并探索每個角色之間的關系。舉例來說,在引導學生學習“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之時,教師不防先和學生共同完成一個小游戲,即讓學生隨便說出一個數字,教師立刻就說出起是否能夠被2、3、5整除。隨著學生報出的數字變大,心中的疑惑也隨之加深,其自然就想要知道老師哪來這種神奇的能力,此時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之中,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3.交還學習的主動權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放回原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1-3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更好地掌握自學技巧和方法,但是他們的思維會隨著學生的身心發展而改變。教師必須適當地停止教學,不要過多地打擾學生自主學習。
4.通過問題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學“圓的周長”,揭示課題后可啟發學生提出兩大探索性的問題;一是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存在怎樣的關系?二是怎樣求圓的周長?教師必須做好“向導”,使學生明確第一個問題的探索方向是圓的周長(操作、計算)與它的直徑關系,第二個問題的探索方向是圓的周長計算公式(靈活運用)求解。在學生探索圓的周長公式時,教給他們三種學習方法:第一,猜想。讓學生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系?有怎樣的關系?第二,操作計算,探索出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關系。第三,推導,利用圓周長與它的直徑的關系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再比如,在學習了天平的知識之后,學生將對天平的基本概念有一個事先的了解,但是天平的實際應用是什么?在老師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之后,學生們自己學習了量表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它,并自己考慮了量表的實際應用。很多學生認為地圖、車模和玩具都是比較實用的東西。思考問題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整體概念的學習,還能培養學生自學的良好習慣。
5.提高學生預習能力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為培養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及時引導學生,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獨立學習。例如,在研究三角形內角之和的問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作者要求學生在上課前畫另一個三角形,測量每個三角形的內角,最后計算出三個角之和。引導學生積極地繪制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并用直尺測量三角形的夾角和。毋庸置疑,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而且不排除某些學生測量181°或179°的誤差。透過自我輔導及作畫及量度過程,學生對三角柜法則印象深刻,自習之樂亦激發興趣。
結語
綜上所述,從上面可以看出,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使他們能夠探索自己的 數學知識,進一步強調學生的主要課堂效果,培養學生的提問精神。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一直是大多數教師追求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的教學策略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自學策略的出現優化了數學課程,教學重點從教師轉移到了學生,并且教師通過更加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技能而提高了數學教育的效率。隨著它的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個性化。
參考文獻
[1]楊文聰.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2021(30):203.
[2]李芹.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智力,2021(17):31-32.
[3]李健.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