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桂芳 伍春秀
摘要:小學高段的孩子有一個突出的優勢:他們接觸社會的各種渠道很多,他們的思維活躍,常常有一些出乎意料的表現。他們的自尊心又很強,很容易受到傷害。作為班主任,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學生。當今的孩子普遍心理較脆弱,易感情用事。如何走進孩子們的心靈,這是當班主任們長期摸索的目標。“心橋錄”這學生自定的作業名稱,讓我把準了高段學生的心靈之脈并精準地開出了一副調節心靈的美好湯劑。
關鍵詞: 風箏 ? ?“心橋錄”
正文:學生就像是教師手中的風箏,教師的手把線拽緊時,學生就沒有了自由放飛的空間,就會在壓抑中學習,表面上看風平浪靜,實際上隱藏著學生的許多不滿情緒,甚至是敵對的情緒;教師的手把線放松時,風箏會隨風越飛越遠,甚至脫離你的控制,那時教室里就會成為一鍋粥,學生將無法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教師也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或只能在學生的吵鬧聲中勉強完成。所以這線的松、緊就看我們教師去掌握。我們既想讓風箏在藍天上自由飛翔,也想使它始終在我們的駕馭之中。為此,作為班主任的我,認真地思考著怎樣把準高段學生的心靈之脈并精準地解密了他們的心靈。
當某一天,我發現我的教科書里不知什么時候夾著一張紙條,學生告訴我她的心里話時;當某一天我上課,讓學生做記者采訪老師或班上同學,學生興致勃勃,下課了也不讓我離開時;當班上一位女同學的褲子破了一個洞,受到一些孩子的取笑而淚流滿面,我則用了整整一堂課的時間給同學們講解生理衛生時。我發現我與學生的關系始終是師生關系,平時課堂上的安靜只是對我勞動的尊重,我不知他們這個年齡在想什么,我與他們的心靈不相通,為此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學生,他們建議寫下來并積極在給這個新生事物取一個恰當的名字,于是“心橋錄”誕生了。這個本子是老師和同學的秘密,家長、同學不能閱讀。內容包羅萬象: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懂的問題,想說的悄悄話等等。這項作業做什么沒有限制,做多做少沒有限制,甚至做不做都沒有限制。
第一次與同學們的心靈對話,同學們十分謹慎,仿佛是試探似的,只寫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或簡單的一句話等。于是在發“心橋錄”本子時,我說:“我很想看到你們寫的東西,能讓我的這個愿望實現嗎?有的同學的字似乎是一字千金,還沒我的批語長,下一次能不能和我比一比,看誰寫得長嗎?”教室里沒有回應聲。第二次的“心橋錄”本依然如此,我沒有什么收獲,更不用說走入孩子們的內心了。于是我反思自己:是學生對我的不信任?還是對我無話可說?是不是這種方法行為通?一連串的問題一至在我的腦海中盤旋。我想:我再耐心堅持看有沒有收獲,我依然給孩子們批上熱情洋溢的批語。在第三次“心橋錄”中,終于有孩子告訴我他父母的私事,面對第三者走入他的家庭,他十分痛苦;有孩子告訴我她喜歡班里的某個男孩子,但別人不喜歡她,現在她很痛苦;有孩子告訴我班里一些平時大家瞞著作為班主任的我做的事情……讓我十分欣喜,孩子們已經慢慢地接納我了,他們讓我看到了平時沒看到的現象,了解平時無法了解的他們的所思、所想。
我想,我再耐心地等待,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果然,在一次次的心靈對話中,同學們接納了我,于是我走入了孩子們的心里,看到了孩子們最真實的一面,知道了他們家長也不了解的情況,知道了班里發生事情,懂得了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不穩定的情緒。我看到了他們花一樣的年華背后不應該有的成人的感慨,成人的思維和過多不該承受的痛苦,我和孩子一起分析,一起想對策,于是笑容又綻開在了孩子們的臉上。現在,我和孩子們都被對方所征服著,我們是平等的,是朋友似的談心。他們關心我天冷了該多加衣服;他們告訴我國慶節是怎樣渡過的并讓我也說自己是怎么過的,開不開心;他們告訴我家長的武斷;他們告訴我最近什么電視好看;他們告訴我現在流行什么;他們告訴我……他們讓給我寫故事,一次就是一兩頁,還寫上“要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他們讓我做游戲,把內容用紙做成小信封貼在本子上,考我的智力;他們自編詩句鼓勵我;他們把心里話寫成幾段,編上序號,寫上“如有興趣,請一一做答”;他們給我提科技方面的問題并附上一句“如不知道,別懵我。”;他們告訴我不想當班干部的理由……
我聽到了孩子們的心聲,它們是如此的強烈,我也聽到了孩子們的呼喚,它們是如此的振憾人心。我和孩子們的交流除了語言,更多的是眼神,因為我們心靈相通。我成了孩子們的心理醫生,同時學生的作文水平在無形中明顯提高了。許多孩子都盼望著每周一次的“心橋錄”,當本子發下時,學生偷偷地翻開一角,笑著看一眼,便迅速關上本子,小心翼翼地裝進書包里時,這時我知道,他們用手繪出了自己的心靈,我徹底地解密了他們的內心,我們已相知、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