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明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手段。培養塑造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意識、高尚情操、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可利用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高中生物;思政教育;滲透策略
一、高中生物學教學嵌入思政教育內容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中生政治素養提升的需要
在應試教育的洪流下,現代高中生的政治素養亟待提升,很多學校缺乏對學生政治素養和思想性的,對未來失去方向。在面對很多政治事件和社會熱點時也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提升高中生的政治素養迫在眉睫。
(二)生物學學科中嵌入思政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
雖然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學生思政教育受到的重視不斷提高,但在學科中進行思政教育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學科思政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一是因為在學科中滲透思政教育沒辦法在成績上有所體現,采用合適合理的方式方法。
(三)青少年學生處在道德認識發展時期
高中生正處在精力旺盛激情四射的年齡階段,他們憧憬未來,不斷思量自己的人生價值,道德認識也在這個階段不斷完善和構建,逐漸形成自己統一的價值觀,教師要抓住這一黃金時期進行思政教育。在這個時期,教師要利用好各種德育途徑發揮好學科教學對學生思政教育的承載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成長為向上堅定有創造性的人。
二、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嵌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的關系密切
思想政治課被認為是思政教育的一個主要渠道,它在思政教育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思政課不能取代的,同時也有更多的科學家在用生物學知識不斷攻克一個個醫學難關為人類疾病、生態平衡等領域做出偉大貢獻。思政教育不僅與生物學教學關系密切且至關重要。
(二)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嵌入思政教育是形勢和政策要求
1.體現國家的政策與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了我們要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即把家國情懷主義教育做到保護天下的興亡、匹夫有責,社會關愛主義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等為教學重點。這就從我們黨和國家的層面上肯定了思政內容在嵌入學科課程與教材體系的理論基礎依據與實施上的合理性。
2.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要求
在新課標中明確地列出了關于生物科學這一領域核心素養的四個要求,而這四個要求中都包含了思政性內容的具體體現。在生命思想中的穩態與平衡觀、演和適應觀及形成的科學世界觀都是對學生思想性的一個要求。創造性思維等都是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要求也是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目標,科學探究中的團隊合作能力也是思政教育的內容,社會責任與思政教育的關聯最為密切,環保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生物學學科思政要重點滲透的內容。因此在我國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了思政教育,也體現了新課標理念的要求。
三、實施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
高中生物課程融入了思政的要求和元素并實施了課程的思政。課前的教學準備主要是研究課文中的思想和理論內容,挖掘出關于思政的元素,把這些思政和理論的元素有機整合到課文的教學內容之中;課中,即在生物課堂教學上,將生物和科學這兩個元素很好地與其他生物課堂的教學內容有機地聯系和展示了出來,既不刻意把它們連在一起進行講解,也不是兩張皮各講各,達到育人的效果;課后,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學習效果,一方面我們要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上,另一方面我們要固在自己的內心并長期生活下去。
四、運用有效方法實施課程思政
為了有效地進行思政教育,教師可將講授法、討論法、考察學習法等方法有效融入生物學課堂教學之中。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語言描述等向學生傳授知識、提升學生能力的方法,教師通過講述其建立過程。科學需要實干,需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需要合作的精神,需要不斷繼承與發揚;科學是無國界的,要有國際視野和格局。
(二)討論法
圍繞教材中或延伸出的重要問題,以討論或辯論方式,增加學生的理解和認同,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細胞的衰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社會老齡化問題,引導學生感受國家舉對患者的關心、關愛、治療,知曉年輕人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明晰生命衰老的正常現象。
(三)考察學習法
教師要組織學生到科學試驗地或相關地域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學習,從而鞏固已學知識,取得新的經驗和知識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組織學生到西溪河流域、渠江流域進行調研參觀,植被的生長狀況、水質的清澈度、沿岸污水的排放,了解河中魚類的品種和捕撈產量等。增強國家的政治認同感和行動自覺性,當好國家政策的堅強執行者、維護者和宣傳員。
總之,實施課程思政是一個必然趨勢,是高效提升育人質量的一個必要舉措。高中生物學科素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課程思政的內容,兩者是相互統一的。但必須強調的是,要圍繞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去進行知識教學,不能因為強化課程思政而影響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趙輝,龍秋月.基于生命觀念建構培育生物學社會責任[J].中學生物學,2017,33(1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