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丹丹
摘要: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它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而學前期正是培養幼兒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為了讓本班幼兒增強良好習慣的意識,養成良好文明的行為習慣,我結合園部開展的“人人保護校園文明,個個爭當禮儀天使”活動,開啟了系列探究。
關鍵詞:中班幼兒;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培養
英國教育學家洛克說過:“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結于自己的習慣。”由此可見,教育與禮儀養成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作為一線教師,應該正視幼兒的各種行為習慣的培養,從常規抓起,夯實幼兒的文明基礎。那么,如何培養幼兒的文明禮儀呢?我針對本班幼兒的特點和實際生活,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學會言談——奠文明禮儀之基
《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中班幼兒需要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能主動使用禮貌用語,不說臟話、粗話。因此我從入園第一件事——打招呼開始,培養幼兒的言談禮儀。
(一)入園打招呼
打招呼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基本禮節,是縮短師幼之間距離,形成和諧師幼關系的重要體現。因此,我開展了“幼兒打招呼”系列活動。
首先,我組織了集體教育活動“打招呼的方式”,與幼兒探討: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式打招呼?跟誰打招呼?打招呼之前應該說什么尊稱?最終,由幼兒自己商量決定了六種方式,即擁抱、握手、鞠躬、擊拳、擊掌、揮手。擅長手工的孩子還將此以繪畫的形式張貼在班級入口處。之后,每天早晨,每個孩子都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跟老師、阿姨、同伴打招呼,同伴也會給予禮貌的回應。
其次,為了便于教師觀察幼兒的打招呼情況,我設計了“入園打招呼記錄表”。隨著活動的進展,又將表格調整為觀察“幼兒打招呼的音量”、“幼兒打招呼的方式”。活動進展得十分順利,每一個幼兒都能大方得體與人主動打招呼,連最膽怯的戴華成也愿意用適當的音量與老師、同伴說“早上好”、“再見”。
(二)日常禮貌用語
根據中班幼兒愛模仿的特點,我以身作則,為他們做出表率,如與他人溝通時,經常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語言;當幼兒向我表達想法時,我會蹲下來,眼睛平視他,認真傾聽;在一日生活中,時刻注意用溫柔的語氣與他人交流。潛移默化中,我驚喜地發現我們班幼兒的語言行為有了極大的改善:在課堂上,孩子們插嘴的現象越來越少了,他們更愿意按次序輪流發言,在角色游戲中,服務員會說“歡迎光臨、請問你想吃些什么、請稍等一下、謝謝您的光臨、歡迎下次再來”等等,而小顧客們也會回應“謝謝您的服務、我可以等一下、再見”等。
二、約束舉止——正文明禮儀之本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1]因此,與人交往是幼兒社會適應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良好的交往、他人的欣賞贊賞會增加幼兒的自尊自信。
(一)坐站姿勢
端正的坐站姿勢有利于幼兒身體機能健康發育。當發現他們坐資、站姿很神氣的時候,我及時在全班面前表揚、鼓勵,讓幼兒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豪從而自主養成良好的坐站姿勢。
(二)親社會行為
良好的親社會行為形成有利于幼兒自信心、自尊心、自我滿足感等方面的發展,有利于幼兒在當前的社會群體中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不斷被群體所認可所接納,最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社會品質。[2]我便在班級圖書角投放了繪本《紳士阿奇》,通過一日活動各環節講繪本、畫繪本等形式,以生動直觀的方式讓幼兒了解紳士、淑女的意思:彬彬有禮、待人謙和、舉止優雅、尊重他人、心地善良、有愛心,從而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此外,我還根據我們班的幾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設計了頻次統計表,以便調整行為改進的策略。在活動中,我會觀察以下幾個要素:在哪里玩?和誰玩?游戲的材料是否足夠?是什么原因導致地爭搶、打人?弄清楚原因之后,我將解決問題的權利交還給幼兒,先請被觀察幼兒自我反思攻擊性行為出現的情境、原因、自己的做法,然后再讓集體幼兒幫助思考解決的方法,最后總結出:玩具不夠的時候,可以輪流玩、合作;同伴做危險動作的時候,可以用語言提醒他;想加入他人游戲時,可以介紹自己或者交換玩具。
三、遵守規則——啟文明禮儀之鑰
一個能夠很好遵守游戲規則的幼兒,在其他活動中也往往有著較強的自律性。因此,我將規則滲透在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游戲中,讓幼兒在自由寬松的氛圍內學會排隊購物、等待就餐、有序收歸等。再以此向生活活動拓展:在盥洗時,引導幼兒排隊、不推擠;課間休息時,引導幼兒慢慢走、不奔跑;戶外活動時,引導幼兒謙讓共享、不爭搶;在閱讀時,引導幼兒安靜翻頁、愛惜書本。為了讓幼兒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監督,我采用了以下措施:
1.按照學號,請幼兒輪流當值日生、小老師,賦予幼兒自信心和責任感,讓幼兒在監督他人的同時,反思自己的行為。
2.充分利用同伴榜樣的示范作用。比如在晨談時間經常與幼兒交流“我們班哪些小朋友做了好事情?他是怎么做的?他這樣做為大家提供了哪些便利呢?”這樣可以讓幼兒在發現他人身上閃光點的同時,潛移默化自己的行為。我還組織美工區游戲活動,讓幼兒將生活活動規則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布置成禮儀小天使墻,并且隨著活動的行進可以隨時添入新規則。幼兒可以參考以上規則評定自己的行為,從而獲得相應的星星,到了月末根據得星情況選出2名“禮儀小天使”。在下一個月,“小天使”們會戴上禮儀綬帶,站在學校門口熱情地向家長、其他幼兒問早問好。在這些榜樣的示范下,每一個幼兒都會為了當上禮儀天使而努力。
3.針對個別幼兒不遵守規則的情況,我設計了“不文明行為表”,讓幼兒參照禮儀規則,通過繪畫、蓋章的記錄方式,了解自己的哪些行為出現得比較頻繁,哪些行為會讓自己和他人受傷,然后嘗試改正,從而起到讓幼兒學會自我監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李園.以繪本為依托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策略研究[J].好家長,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