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曉 曹繼平 許澤中 楊閱兵
摘 要:新的形勢和任務下,打贏一場現代化、信息化戰爭,過硬的裝備維修保障能力是保持和恢復軍隊整體戰斗力的重要基礎。本文主要針對新形勢下裝備維修保障在人才、手段、模式、資源及協同保障能力方面面臨的挑戰,著重從不斷轉變裝備維修觀念以滿足實戰化要求,提升維修人才培養質量使之與保障形勢適應,提高裝備維修效率使之與保障需求匹配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從而不斷提高實戰化背景下裝備維修保障的質量效益。
關鍵詞:新形勢;實戰化;裝備維修;保障能力
引言:
當前,隨著新型武器裝備發展不斷加快和陸續裝備部隊,部隊裝備種類、型號及數量大幅度增加,特別是在新編制體制運行模式下,力量編成結構大幅度調整,裝備綜合化、數字化、集成化不斷提高,著眼聯合作戰裝備保障需求,實現裝備維修保障“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就必須先于實戰化作戰訓練行動展開、伴隨實戰化作戰訓練全過程、晚于實戰化作戰訓練任務結束,保持并不斷提高實戰化裝備維修保障能力,確保實戰化作戰訓練順利實施。
1 新形勢下裝備維修保障面臨的挑戰
對照實戰化訓練要求,在裝備維修保障方面,應該想在前、謀在先,提早發現清除存在的隱患及面臨的挑戰。
1.1新型維修人才不足,維修不確定度高
隨著部隊強軍步伐的加快,各類新型武器裝備加速配發,新裝備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同時也催生出新的維修理論,基層部隊裝備維修工作容易出現維修觀念跟不上、維修人才不專業等問題。在平時的裝備維修實施過程中,裝備出現的小問題、小毛病,能夠及時的給予處理,但是對于復雜新型裝備由于價格高、技術先進、故障檢測難、維修難度大,裝備一旦出現故障,現場敢于拍板定案、實施維修的專業人才比較缺乏。一是缺乏專家型人才。骨干維修人才與裝備發展總體上存在“代差”,基層部隊培養出維修人員在分析和排除一般故障時還可以,對于復雜故障的定位能力則明顯不足,特別是一些高新尖的武器裝備,技術尖子、專家型維修人才更是緊缺。二是缺乏技術型維修人才。部隊從事維修崗位人員大多為一線士兵,有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但還存在理論功底不夠深厚,維修技能主要靠傳幫帶及經驗累積等獲得,在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時,無法確保及時有效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2創新維修手段不多,維修模式面臨挑戰
一是在傳統的維修方式、編制體制和保障模式下,維修手段主要采取部件、零件的拆卸、更換、組裝等方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思想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在武器裝備出現故障后,面對出現的新問題,如不能采取及時有效的解決辦法,面對故障裝備無所適從,只能層層上報,等待外援,這樣勢必影響戰斗力的恢復,更不能滿足現代化武器裝備的作戰維修要求。二是從維修需求上來講,裝備的信息化、系統的軟件化、作戰要素的數據化、作戰行動的智能化,都對單一的維修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1.3資源保障要求更高,協同保障難度更大
一是信息化的武器裝備維修,對資源保障的需求,已遠遠不止是零、部件更換、更新以及系統維護等方面,更是涉及信息共享、大數據分析、智能診斷、3D打印等前沿科技資源,勢必對裝備維修資源保障的要求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二是新型裝備對維修人員的專業水平、維修裝備智能化程度、遠程的信息資源支持等要求較高,現有保障體系如不能及時作出調整,將直接影響協同保障的效果,容易出現編制較小、維修資源有限、配件調配流程復雜、檢測維修不及時、技術資源匱乏等問題,導致發現了故障,等器材、覓資料、找工具等情形,管理和保障延誤時間延長,將嚴重制約部隊作戰能力生成。
2 新形勢下提高裝備維修保障能力的思考
針對以上分析,提高新形勢下的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就必須要著眼實戰化需要,緊盯瞄準一切為了打仗、一切為了打勝仗,深挖問題根源,在轉變思維方式、加速人才培養、提升裝備維修效率上下功夫,實現裝備技術保障能力的快速躍升。
2.1轉變思維方式,充分認清實戰化對維修保障的新要求
隨著前沿科學技術在武器裝備中的不斷應用,我軍裝備技術水平得到了較大發展,特別是信息化裝備定型生產列裝,以及聯合作戰、非戰爭軍事行動裝備的新變化新要求,維修方式、維修手段、維修任務面臨著新的挑戰變化。一是要裝備維修要同“能打仗、打勝仗”使命接軌。在新的形勢、任務下,軍隊要按照敢打必勝的要求,從實戰出發,實演實訓。對于裝備維修保障工作,樹立一切為作戰服務保障的觀念,更新維修保障理念,創新維修保障體制,著眼裝備維修保障信息化、智能化、一體化建設,加快建設無縫連接的指揮保障系統,確保一聲令下,能夠拉得出、修得好。二是要同“軍民一體化”聯合保障接軌。加強軍民協同維修工作機制研究,加大一體化維修實踐,逐步建立起以提升裝備維修保障能力為核心,以裝備保障分隊、維修人員為基礎,以社會維修保障力量為補充,指揮管理一體、保障資源高效、保障力量強大的裝備軍民一體化維修,用于作戰任務主戰裝備、附屬特種裝備,確保能夠高效滿足部隊遂行各種任務裝備維修保障需求。三是要同前沿科技技術接軌。武器裝備是高科技的綜合集成體,裝備本身結構復雜、自動化程度高、自身維修難度大,其故障顯得更為隱蔽,故障機理相對更加復雜,應加強在遠程故障診斷技術、人工智能維修技術、人機交互維修技術、虛擬仿真維修技術、3D打印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應用,不斷采用新的技術手段、研制新的技術裝備,使維修人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獲取任何與裝備維修相關的信息,可以獲得任何與裝備維修相關的支持,從而提高裝備維保障的效率,增強維修保障的活力,從而形成提高實戰化維修保障效能的“助推器”。
2.2加速人才培養,人裝結合最大限度發揮裝備效能
當前,裝備對維修人員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備基礎維修技能,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識、運用智能化檢測診斷設備等能力,裝備人才供需矛盾日益顯現。一是堅持科學統籌,合理制定人才建設規劃。要依據現代戰場和武器裝備發展實際,著眼未來戰爭對裝備維修人才的特殊要求,制定好裝備維修人才建設整體性規劃,把維修人才建設放在軍事斗爭準備的大局中加以研究,統籌好作戰維修人才需求、培訓、管理、使用,規劃好不同層次、不同型號、不同類別裝備維修人才的培養方向和培養數量,在轉變培養模式上下功夫,在創新制度機制上下功夫,合理規劃裝備維修人才成長成才的“路線圖”。二是堅持多措并舉,積極搭建裝備維修人才的成長平臺。武器裝備發展愈快,科技含量和信息化程度愈高,對裝備維修人才的素質要求也就愈來愈高。因此,立足提升實戰保障水平培養人才,就要著眼戰時時間緊、要求高、任務重的實際特點,著力增強裝備維修快搶、快修、快供等突出的問題,通過技術尖子比武、重大任務歷練、集智科研攻關、廠家見學跟學、舉辦技術骨干培訓班、參與新型裝備定型試驗、開展科技大練兵等活動,多管齊下、多維發力,組建一支技術精湛、專業過硬的維修隊伍,達到人裝的最佳結合,提高持續作戰能力。三是需求牽引,充分發揮“三位一體”人才培養的合力。一方面軍隊院校始終是裝備維修人才培養的最主要來源,著眼未來戰場保障需要,結合武器裝備保障現實難點,充分發揮院校教學科研資源優勢,堅持送學人員緊貼維修人才需要,教學內容緊貼理論知識前沿、緊貼科學技術前沿、緊貼裝備維修實際,為軍隊培養急需緊缺維修人才,做到學為用、學為修、學為戰,即要學會裝備基本工作原理,也要精學實戰化裝備維修保障實踐能力和操作水平,進一步提高維修人員駕馭信息化武器裝備、打贏信息化戰爭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軍地資源優勢,跳出營盤小天地,走向社會大市場,依托裝備生產廠家,及時安排維修人員到廠家“跟產跟訓”,借助軍民融合的良好契機,借助廠家資源在寬口徑、厚基礎上下功夫,立足提高維修人員的素質結構,突出體現實戰、實踐環節,不斷提高維修人員的能力素質。其次是加強部隊任務礪練,積極開展集體研判故障、維修課題攻關等活動,開展以老帶新、以強帶弱活動,堅持任務牽引與比武競能相結合,依靠實兵演習等多渠道摔打磨礪,促進學原理向能維修、善維修、精維修的轉化,不斷催生高科技裝備新型維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