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給高中英語教學規定了新的培養目標: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總結來說就是對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加以培養。本文以耶魯網絡公開課授課模式為借鑒,從教師和學生、授課模式和課程內容三個方向探討我國高中英語核心素養教學改革的方向,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和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 高中英語;核心素養;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謝婷婷(1984-),女,四川南充人,川北醫學院外國語言文化系,講師,碩士。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目標: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與此同時,高考英語試卷也在發生變化,從測試要求到考試題型和方式等都在逐步改變?!墩n程標準》針對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培養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凸顯了“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我國的高中生應具有包容開放的態度,具備豐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內涵,擁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鑒賞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系列培養目標要求各高中學校應根據本校學生的英語水平,結合《課程標準》制訂具體的教學大綱,從而有效地實施教學。新的要求對于各所高中來說也是新的挑戰,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如何有效培養、改革之路應如何繼續更好地走下去,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結合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的具體情況,程曉堂和趙思齊提出的中國語境下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就明確討論了這個問題,指出打破長期以來只把英語看作工具性學科的固有看法,把育人價值作為基礎和新的關注點?!墩n程標準》也明確提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統一的特點。工具性主要包括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涉及聽、說、讀、寫、看五項基本技能和學生對學習策略的選擇,高中階段的學習是為學生將來參與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奠定基礎,因此英語學習的工具性必不可少。葉圣陶先生也認為語言就是一門工具,因為“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人文性包括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與學生的思想品質緊密相關,人文性反映了語言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因此,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如何在教學中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統一,課程內容的設置是關鍵。
目前為止,我國高中英語課程內容設置基本滿足對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針對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進行培養的課程設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與應試要求有關,第二則與學生英語水平、師資隊伍能力水平、學校教學資源等因素相關。要實現人文性的英語課程教學,必須針對以上兩個原因提出相應對策,同時引入線上+線下課程雙向教學模式,響應《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重視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豐富英語課程學習資源”。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在線網絡課程建設,選取恰當的數字技術和多媒體手段,把本校相關課程發布在網絡教學平臺的同時,也可引進其他學校的相似課程或拓展課程,大力開展慕課、微課等模式。本文認為,在 “互聯網+”時代,這是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可行之路。
二、耶魯網絡公開課
耶魯網絡公開課(http://oyc.yale.edu)是將耶魯大學知名教師和學者講授的基礎課程免費公開發布在網絡上,供需要學習的人觀看和使用,從2007年的7門課程到現在已發展到40多門課程。耶魯大學的教學宗旨是以培養有廣泛知識基礎、高度自律的知識分子為目標,網絡公開課反映了這種科學的教育理念,授課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習得,更重要的是培養技能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其中包括分析能力、質疑能力和研究能力。所有網絡公開課都是在耶魯大學教室內錄制完成,其中包含教學實況視頻、音頻資料和文本記錄形式。耶魯大學領軍學者和科學家們都參與了網絡公開課的錄制,他們的授課嚴謹而精彩,極富吸引力;同時課程視頻頁面與授課教師所在院系相連,觀看者可進一步了解教師的更多詳細情況,這為選擇課程的學習者提供了充足的參考資料。觀看和學習這些課程不需要在網站進行注冊,所有資料都是公開免費的,學習完成一個課程之后沒有學分要求,因此學習者不存在考試或結業的壓力。耶魯網絡公開課課程內容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等,授課對象也極為廣泛,包括高校學生、教育工作者、社會學習者等。耶魯網絡公開課就是把耶魯大學課堂真實完整地向世人展示,體現出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想象力和拓展探索知識能力的人才的教學目的。
三、耶魯網絡公開課對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1. 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學習必須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才會有效收獲,被動接受則事倍功半。我國高中英語教學在課程設置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耶魯網絡公開課的課程內容和模式有效地做到了這一點。耶魯網絡公開課包括眾多知識領域,從理科到文科,滿足了不同專業學習者的要求,比如針對英語專業的學生,授課老師從英美文學理論、詩歌文學和歷史角度等不同方面進行講解,既實現了語言學習,也實現了文學知識的學習,一舉兩得。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關注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的培養,高中英語教學要打破以往只關注語言能力、輕視文化意識的常態,耶魯網絡公開課一舉兩得的模式對于高中英語課程設置是一種啟示。中國高中生在入校時英語水平已出現不同層級的分化,如果統一安排高中英語課程授課則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訴求,針對這個情況必須根據學生水平的不同來分別開設課程,否則一部分學生會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課程標準》中的“多元化課程結構”就是針對這種情況提出的。高中英語課程可開設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種課程結構,針對不同學生的水平基礎、興趣等因素進行課程設置,打破以往“吃大鍋飯”的授課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得,并能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這樣既可實現課程有效輸出,又能使學生學到除語言之外的更多知識。
教學模式多樣化是改進和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習者興趣的重要因素,耶魯網絡公開課的教學模式讓很多學習者耳目一新:資源共享,授課老師的方式靈活多變,課堂極富啟發性,由淺入深,從簡單到抽象,像層層剝絲般呈現知識點的講解,這些都是學習者樂于接受的。在觀看和學習課程的時候,學習者也能感受到課堂氣氛的真實,例如教師闡述觀點時的客觀嚴謹和課堂互動討論環節的生動有趣。授課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整個教學課堂直接且有效。這樣的教學模式值得我國很多高中教師效仿和學習。教師應根據學生具體情況來選擇教學方法,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今我國高中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而是可以了解和對比中外文化差異,去發現知識的起源,探索更多的可能。
耶魯大學教授Shelly Kagan講授的“死亡(death)”課程的教學模式為我國高中英語教師提供了一個典范?!八劳觥边@個哲學議題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抽象難懂的,為了讓這個“令人生畏”的課程可以吸引學生,Kagan教授避開了“死亡讓人恐懼”這一方面,采用口語化和交談式的教學模式,把重點放在探討人類靈魂和生命實質這兩個方面,在課堂上引發學生熱烈參與和討論。同時,Kagan教授的授課方式親切自然,以閑聊的方式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理解“死亡”哲學。授課采用敘事模式,調動學生參與討論,啟發學生自主思考,這樣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高中英語教學可以借鑒使用的,廣大英語教師應在教學模式改革之路上下苦功夫,構建有自己特色的課堂。
2.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高中英語課程應重視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把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利用起來,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實現深度融合,豐富課程資源,拓展學習渠道。信息技術可以為教和學服務,例如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都可以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應用,采用恰當的數字技術和多媒體手段,打造信息化教學環境。
耶魯網絡公開課每門課程都提供線上教學資源,除教學視頻以外,還有與之配套的課程簡介、教學大綱、配套教材、課外閱讀材料、考試、問題搜集、授課教師信息和個人網站等。通過這些資源,學習者可以深入了解與課程相關的更多信息,并能在線與授課教師進行交流,這種線上開放教學資源的模式可以作為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借鑒。線下課堂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在課堂中是知識的介紹者、思維的引導者和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在教師的輔助下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充分參與其中,發揮主角的作用,這樣的課堂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又實現了知識的傳播。在搞好線下課堂教學的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制作微課和上傳課程相關文字資料、開放在線答疑等方式實現與學生的雙渠道溝通,在線布置學習任務,設計在線討論板塊,為學生提供多次與老師交流和學習的機會。
發展高中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是課程內容,因此利用網絡資源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具體舉措應落實在六個方面: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這也是《課程標準》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增加額外學習資料,豐富課程內容。耶魯網絡公開課有一個明顯的特點:資料豐富,內容輻射面廣,系統性強。這對于學習者來說是一個便利條件。我國高中英語課程局限于“教材+語法知識+考試”的框架,學生的思維受限,只為了考試得高分而學習。如果要真正在課程內容中落實核心素養涉及的六個要素,教師和學生就必須要跳出固有的“學習局限圈”, 拓寬學習視野。
3. 建立自主學習數據庫。耶魯網絡公開課涉及多門基礎學科,每門課程豐富的視頻授課內容加上課程相關資料構成了一個學習的數據庫,而這個數據庫是每個學習者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的,利用數據庫中的資料學習,是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條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高中教育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單一的課本授課已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借助網絡平臺搜集、儲存信息是當代學生應該掌握的學習方法,因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英語課程設置中建立系統的數據庫,學生能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隨時使用,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的學習既是語言的習得,也是了解語言使用背后的文化知識,這就是《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讓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同時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概況,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等,這些信息學生是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獲取的,獲取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在自行搜索、閱讀,篩選資料的時候融入了自己的判斷,這也是對思辨能力的促進,最終獲得的資料可以作為自主學習數據庫的一部分。
耶魯網絡公開課為我國高中英語課程如何建立自主學習數據庫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成熟的方法參考,課程的涉及面廣,從歷史、哲學、化學到經濟、語言、文學等,高中英語課堂數據庫的資料選擇也可考慮多方面涉獵。從耶魯網絡公開課的授課過程可以看出,學生在課前已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實現了自主學習,例如Wai Chee Dimock教授的美國學課程,她的授課內容主要以Heimingway、Fitzgerald 和 Faulkner三位作家和他們的作品為主題進行講解和分析,教授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這三位作家相關代表作的閱讀,Wai Chee Dimock 教授也在她的個人網站上提供了參考文獻資料,學生可自主使用,這樣的課前自主學習是我國高中英語教學中一直缺乏的。教師可以在線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建立數據庫讓學生完成課前自主學習,教師可以直入主題進行講授,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參與討論,收獲的學習效果加倍。這樣一來不僅檢驗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對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自主學習數據庫的重要責任在教師,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數據庫,包括相關資料、問題設置、延伸練習等,一旦有了數據庫,學生自主安排學習將得心應手。
4. 教師隊伍的轉型建設。高中英語教師隊伍的轉型建設是核心素養教學改革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課程標準》實際上對高中英語教師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其中要求教師的角色更具綜合性和全面性,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知識的傳播須有正確的導向,同時教師要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態度,保持知識的新鮮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需求,清楚時代和國情對培養學生的要求,因此教師隊伍的轉型建設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保持語言知識的更新、堅持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實現現代信息化技術融入教學的應用。
時代在進步,英語這門語言也在向前發展,例如英語詞匯中新詞的出現,或者熱門詞匯的使用,這些都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緊密相關。作為一名高中英語教師,隨時關注語言知識的更新和發展,掌握時下熱門詞匯和語言表達,并融入課堂教學中,這樣既提高了課堂內容的時效性和趣味性,也讓學生把學習知識和社會發展現狀結合起來,關注歷史、文化、民生等多個方面,拓寬知識面。
《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英語課程是一門學習及運用英語語言的課程,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根據這一點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不能只是偏重于學習英語語言知識,而是更多地關注如何讓學生運用英語語言。新的教學模式應鼓勵學生在習得英語語言知識的前提下,主觀能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發揮主角的作用,教師可考慮設置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參與的課堂活動,改變單純傳授知識的課堂,讓學生通過參與課堂互動來習得和運用英語語言知識。
在信息化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高中英語教師必須考慮在教學中融入現代技術,教師可根據自己學校的具體情況來制訂線上課程的設置,在講好線下課的同時也做好線上和學生的溝通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讓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接觸到除教材以外的更多信息和資料,學會自己搜索信息,辨析和理解信息。教師也可通過網絡發布與教材相關的參考資料,和學生在線討論問題。大數據的應用還可幫助教師進行作業批改、分析,對考試成績進行解讀等。
四、結語
以耶魯網絡公開課模式為啟示,我國高中英語核心素養教學改革可探索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這條路要穩定向前邁進,需要多方努力:首先是教師隊伍的轉型建設,然后是對課程內容的調整,再是學生學習方法和模式的改變,各個方面互相配合協調,缺一不可。與此同時,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高中英語教學改革將走出一條與時俱進的道路,各高中結合自身實際,制訂改革方案并具體實施,這將為我國高中英語教學打開新的局面,也為我國高中生學習英語呈現了一個全新的知識世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程曉堂,趙思齊.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4]Shelly Kagan Death[M]. Yale Universit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