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研究從初中英語三大體裁的結構入手繪制思維導圖,以直觀的方式展示記敘文、說明文及議論文的結構,并闡述三大文體的閱讀技巧。
【關鍵詞】思維導圖;英語;閱讀模式
【作者簡介】宋佳栗(1981·12-),女,北京平谷人,北京市昌平區第一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初中英語教學。
一、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或根據圖片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經歷;讀中提到學生能理解并解釋圖表提供的信息。
王薔教授于2016年4月19日北京某區英語教師培訓中提出制約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學習內容,以詞匯、語法知識為主線,技能訓練單一,知識碎片化、缺乏語境、忽略主題,語篇意識不強,思維發展薄弱。
借助思維導圖構建英語閱讀模式,就是在教師解讀語篇的前提下,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將相關主題的詞匯和語法相結合,最終將語言整合并且內化,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并能夠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教學模式。
基于以上幾點,可以認為借助思維導圖構建英語閱讀模式,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能夠提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思維導圖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Tony Buzan首次提出思維導圖。他認為“思維導圖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圖形技術,是打開大腦潛力的萬能鑰匙”。思維導圖是一種發散性思維的外部表現形式,它總是從一個中心點開始從中央向周圍散射,由顏色、圖形、關鍵詞和曲線等因素有機組成,每個詞語或者圖像都能夠成為一個子中心,然后通過聯想不斷向周圍發散,最后形成一個由無窮無盡的分支鏈組成的整體。
趙佳娜發現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借助思維導圖能夠改變課堂教學方式,增加學生詞匯量,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謝婉娜通過實驗證明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在英語口語復述中的效果是顯著的。她認為學生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口語復述時既增強了聽的能力,又提高了說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三、借助思維導圖,構建記敘文閱讀模式
英語記敘文的六要素是:when、where、who、why、how 和what。記敘文一般是按照時間順序發生的,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關注表示時間順序的詞。初中記敘文一般采用一般過去時敘述并伴有人物的情緒變化描寫。如: 北師大版初中英語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 5“Helping” Lesson 14 “Helping Each Other”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關注六要素及人物情緒變化。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首先,教師通過問題“Who helped who?”引導學生閱讀第一段,完成what的尋找。然后,引導學生尋找when、where、why和how,理清故事發生的順序和人物行為。之后引導學生找出Amy故事發生前后的感情變化。最后,引導學生借助圖片采用信息遞減的方式復述第一段(如圖1)。 文章第二段的閱讀方法同第一段(如圖2)。
然后使用問題輔助學生閱讀第三段。問題如下:What happened at last?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What is Amy's idea? Helping Carrie also helped her find a friend. 最后使用問題“How do you think of this story? If you were Amy, would you help Carrie on the road to school? Why did Carrie help Amy in English class? ”,激發學生就本故事發表簡單的觀點和意見,從而達到本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
本課的輸出環節是學生根據問題“Did you help others in your daily life? Did others help you in your daily life? Can you tell us your story and your feelings? ”并借助思維導圖描述自己的經歷:自己幫助過別人的或者別人幫助過自己的故事。
四、借助思維導圖,構建說明文閱讀模式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變化、類別、狀態、功能、成因、結果等特征的文章。說明的目的是給讀者提供知識,使之了解客觀世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常見的說明文有:解說詞、說明書、書文簡介、內容提要、科普小品、商品介紹、旅游指南、操作規程和景物介紹等。一般說明文的結構是總分總。第一部分“總”一般是文章的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主題,也就是說,文章想要闡述說明的主要內容。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可由若干個段落組成,對文章的主題進行展開說明。第三部分“總”一般是結尾段,對文章的主題作歸納總結。
如2018年海淀中考一模C篇閱讀。第一部分“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固有特性。第二部分“分”:說明三種特性:(1)遺傳特性;(2)與環境交互的特性/介于遺傳和發展之間的特性;(3)學習到的特性,而不是遺傳的特性。第三部分“總”:借助“手眼協調能力”的例子,說明以上三種特性之間的關系。作者通過舉例發表觀點:環境在特征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如上說明文的相關知識。接著帶領學生逐段閱讀,通過分析說明方法總結各段主旨,分析文本結構。
通過分析第一段“we have...like....we also have...including...”,可知本段使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第一段大意是“Everyone has traits that make us who we are”。
通過分析第二段,由“such as”可知是舉例子,由“About 25,000 to 35,000 genes”可知是列數字,由“These genes carry the traits that are...”可知是做詮釋。第二段主要說的是“fully inherited trait”。
通過分析第三段,由“one example”及高頻詞“body shape”“diet, body develops”可知是舉例子。第三段主要說的是“trait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通過分析第四段,由關鍵詞“For example”及句式“If you're really great at video games, it's not because your parents...? It's because you... If... kids... be great at video games, it is because they ...”和高頻詞“ video games”可知是舉例子。第四段主要說的是learned、rather than inherited的特性。
第五段是通過舉例子的方式理清三個特性的關系。
通過分析,由第六段高頻詞“pierce your nose or get a tattoo”可知是舉例子,由轉折連詞“However”,找到作者觀點。最后的思維導圖如圖3所示。
五、借助思維導圖,構建議論文閱讀模式
在幫助學生構建議論文閱讀模式前,先要幫助學生復習議論文的相關知識。一般議論文采用總分總結構。第一部分“總”,作者會提出問題,表明立場或觀點;第二部分“分”是分析問題,它是文章的主體,由若干段落組成,作者會運用各種事實論據、道理論據論證論點的正確性,而且會使用不同的論證方法,如舉例論證、正反論證、比喻論證、道理論證;最后一部分“總”是解決問題,也就是討論得出的結論。
如2018年順義中考一模D篇閱讀,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及自上而下的閱讀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文章內容。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復習閱讀方法,略讀 Skimming:用足夠時間去讀懂每一段的第一句、第二句和最后一句。其中第一句一般是該段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第二句是對前句的延伸/進一步的解釋。最后一句是作者對段落的小結,可能與主題句截然相反,引導讀者進入下一段落。掃讀scanning就是迅速瀏覽從第三句開始的后面部分(對開頭兩句的支持句),注意中間是否有轉折詞,把文章思路逆轉,加入其他重要信息。
然后讓學生去尋找議論文的三部分,提出問題“What if using social media was an assignment? ”分析問題“but others see the benefits,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with putting class work on social platforms”,解決問題“However, they hope they can find a way to use it properly”。根據轉折連詞but和however理清文章結構是general-specific-general,論據是事實論據,使用正反論正方法。
然后,通過文章結構讓學生完成文章題目的選擇。接著繼續分析“Who discussed in this passage? ”,學生可以通過名字確認是Seidel和Glass。而后提問“How can we identify their opinions? ”,這時引導學生利用said、believes、requires找到Seidel和Glass的觀點(如圖4所示)。
六、結語
初中英語主要考察學生對記敘文、說明文及議論文的三大體裁的閱讀,使用思維導圖可以直觀地展示不同文體的閱讀模式,引導學生使用不同的閱讀模式應對不同的閱讀文本,可以很好地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東尼·博贊.思維導圖[M].葉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趙佳娜.基于思維導圖輔助大學基礎英語詞匯教學的實證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