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杰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提升數學教學實效性,使教學工作面向全班每個孩子,讓其獲取知識,具有邏輯思維。教師應認識到每一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學習特點、思維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性。讓學生用數學眼光分析問題,提高其實踐能力,教師需要掌握授課藝術,遵循學生的認知差異,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只有優化教學過程,關注孩子們感受,才能使其形成核心素養。文章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淺議在小學數學教育中遵循學生認認知差異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育;學生;認知差異
一、 引言
新課標中強調“需使學生認識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他們感受學科價值,建立學習信心”。開辟教學新路徑,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生成,使學生具有探究思維與自學能力,需要教師的循循善誘。一方面,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開展趣味引導,降低知識理解難度;另一方面,教師還需深入了解學情,遵循不同學生認知差異,進行分層教學,這樣才能避免無效教學、兩極分化問題,使小學生均能在數學學習中,學到有用的知識。
二、 淺析認知差異的內涵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進行教學經驗的總結,使教育工作面向所有學生,遵循他們的認知差異,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施教效率。“認知”可理解為人們在知識獲取、消化與積累時,最基本的心理活動,它包括感受、認識、記憶、想象與表達,會影響人的外在行為,其將外界信息綜合輸入后,經由大腦加工處理,內化為心理活動,繼而影響人們的行動。
認知差異便是由于人們面對同一信息或物體,其形成的感受、反應與聯想到的信息存在較大的不同,在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中,形成了個體認識差異性。譬如人們通過外在感官與實際行動形成的認識與經驗,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并非立馬消失,其印象依然保留在人的頭腦中,并與其他相關信息形成關聯,進而影響人們的判斷、選擇、想法與行為。
三、 基于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新課標指導下,為打造生動課堂,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嚴謹性,讓他們擁有計算能力、空間觀念、推理意識與統計思維等,教師需認識到不同學生之間的認知發展是存在較大差異性的。
在以往小學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習慣展開定式講授,以千人一面的方式進行施教,為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還會布置大量的習題作業,以期讓他們具有解題思維,能夠考取好成績。忽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進行單向知識灌輸,會使小學生對數學學習形成枯燥印象。數學學科原本就具有抽象性特點,長此以往會使一部分學生滋生畏難情緒,產生“我不行”“數學太難,學不會”的心理。另外,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教師依照自我經驗進行教學設計,不僅無法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厭惡心理。
結合學生的認知差異,精心展開教學設計,密切知識聯系,促進整體教學,將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積累有益知識。教師在趣味課堂、分層引導中,讓學生加深數學理解,具有學習成就感,從而使不同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中提升自我認識,具有應用能力與創新思維,助力其邏輯思維、符號感、數學建模與知識遷移能力和諧發展。教師應通過構建高效課堂,尊重學生的學習感受,關注他們的學習進度,助力其核心素養生成。
(二)有助于學生學會學習
小學生存在認知差異,與其思維方式、性格特點、觀察能力、學習動機以及家庭因素等均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可以說,除去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對兒童認知能力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了解不同學段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與其展開深入對話,繼而進行教學調整,展開層次化教學,將使小學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他們擁有創造力,明白事物之間的聯系,使其學會學習。
教師應實施激勵教育,發掘不同孩子身上的長處,關注班級中的每位學生,助力他們自學能力不斷發展,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開闊、靈敏。譬如使學生結合數學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基于對事實的分析,進行關鍵信息的提煉。隨后,將其轉化為數學問題,用數學眼光分析問題,更快速地解決問題。從而得出合理的結論、推斷,能夠應對生活中與其他學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數學問題。
(三)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教師靈活運用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差異,使其擁有學科思維,有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畢竟,數學是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的基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奠基作用,其關系到學生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理性認知等的形成。使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關系,讓他們初步擁有幾何思維,使其感受學科發展與社會生產之間的關聯性,將使學生在進階式學習中,形成數感、符號感、方位辨識能力、數形結合思想、實踐意識、合理推理能力等。
對于不同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數感、抽象思維、歸納意識有著先天差異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兼顧共性與個性,使教育工作更具科學性、有效性與全面性。教師在合理應用信息化教學設備、多樣化教學模式中,使學生通過實踐、分析、思考、觀察、類比等展開數學學習,使其具有估算、對比、求證意識,進而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都能運用和積累的數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形成數學表達能力,能夠合乎邏輯、準確清晰地進行表述或提出疑問。
(四)促進師生間的教學互動
應試教育模式下易出現高分低能、兩極分化問題,其實應試教育是一種側重于精英的選拔與培養的教育方式。在數學教育實施中,關注小學生感受與生生差異,彰顯他們的主體性,使其學習水平、思維能力、認知意識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將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滿足感,實現教學相長。從而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深度掌握學情,及時進行教學反思,發現教育短板;使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興趣,讓他們擁有進取精神,端正學習態度,具有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