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約林



摘 要:以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四節《植物的一生》內容為知識載體,整合章節知識,用思維導圖將知識脈絡進行梳理,通過學生的實踐和總結,將成果實踐于課堂,培養學生知識構建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感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
關鍵詞:思維導圖;復習課;植物的一生
一、 引言
思維導圖是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巴贊(Tony Buzan)在20世紀60年代創造出的一種發散性思維的方法,也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工具,是對思維過程的導向和記錄。具體是選擇一個主題作為中心內容,通過不同顏色不同粗細的線條、圖表、繪圖等方式生動形象地向四周發散進行分支,最終整合成各種知識的結構體系。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教學已有相關研究,但實踐于課堂運用于課堂還很少,大多數是用來對某一些知識的總結。于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的樂趣。
復習課的目的是將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鞏固和總結,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課時有限,很多時候知識點的梳理都是在講題目的環節一帶而過,教師很少用一節課去整理知識點,就算真正上起復習課時,學生的積極性也不高,沒有新鮮感和吸引力。對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生聽起來感覺到枯燥和乏味,復習起來教師傷神,學生分心,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復習課學生聽課效率不高,經常走神。如若不上復習課,學生做起題目來又喜歡去翻書找知識點,一邊補漏洞一邊去做題,做題效率非常低,而且對知識點的掌握效果較差。思維導圖可以將一章節的知識整合,剛好可以滿足復習課的需求,這也是教師經常采用思維導圖給學生布置繪畫和小報的原因。利用不同顏色的畫筆,畫出有意思的圖案,這些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愿意做一些與普通作業不一樣的作業,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時可以手腦并用,一邊思考一邊整理一邊記憶,最終將碎片化的知識構成一個大的網絡圖,使知識結構化、系統化。學生從多個維度進行思考,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得到了更高程度的認識。使用思維導圖,也從縱向上培養了學生的思維邏輯,使知識點更加系統又深刻地被學生接受。
二、 使用思維導圖的教學實踐
(一)主題介紹
根據義務教育《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內容安排了4個課時,再通過一節復習課作為鞏固,本節課介紹了種子的結構、種子的萌發、芽的發育、花的結構、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無性生殖,知識點多,內容繁雜,學生記憶起來較為困難。
以往在學習《植物的一生》這一課時,教師準備了很多實驗,如,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解剖、種子的萌發、花的結構以及果實,常常以解剖、觀察、討論和記錄為主,而在疫情背景下,在停課不停學的背景下,學生只能采用視頻學習。一方面,學生沒有感受到來自課堂的魅力,另一方面,獨自聽課容易開小差,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差,上完了四節新課后,學生感覺一無所獲,做起作業來也有些費勁。在上完第一單元時,為了強化大家對植物一生的認識,教師采用了思維導圖的模式進行復習。選用思維導圖從《植物的一生》這個主題展開向周邊發散,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于學生學習與記憶,從而領悟植物一生的獨特魅力。
(二)知識整理
《植物的一生》知識點內容梳理如下:(1)種子的結構。種子結構中有胚,這是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關鍵結構,胚的結構里面還有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四個部分,其中子葉或胚乳提供發育的營養物質,觀察玉米種子和菜豆種子結構的相同和不同點,區分有胚乳種子和無胚乳種子。(2)種子的萌發。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種子萌發的條件有外因(如溫度、空氣和水分)和內因(種子自身情況),在設計探究實驗時,需要控制變量,種子萌發的過程是胚根先發育成根,然后胚芽發育成莖和葉,還需注意胚是新植物的幼體。(3)芽的發育。介紹了頂芽和側芽的發育情況,頂端優勢的現象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4)花的結構。一朵花通常由花托、花瓣、萼片和花蕊構成,花蕊分成雄蕊和雌蕊,花蕊是花最主要的結構。(5)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經歷開花、傳粉和受精等過程,在受精后,受精卵發育成胚,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發育成果實。(6)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的生命周期是對植物一生進行總結。通過整理知識點,可以發現,知識點很細且多,很難全部羅列,學生很容易混淆概念,在不同生長過程中出現的不同名詞是題干經常要考的考點,學生必須找出其中的主題,進行思維導圖制作,從而梳理知識點。
(三)繪制導圖
思維導圖是需要找出一個主題,然后向四周發散,從上述的梳理知識點中,讓學生分析出主題是什么。通過整理以上的知識點,就很容易從中找出一個核心,哪里可以將植物的一生緊緊聯系起來,那就是植物的生殖。植物之所以可以生生不息,也是由于植物的繁殖,植物是怎樣繁殖的,離不開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實和種子,而這三個生殖器官的關系可以梳理為:花凋謝后只留下了子房,子房發育成果實,果實里面有種子。因此本節課將主題定為“由子房發育成果實想到的……”,將班級30個同學分為5個小組,每組6人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將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主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發散、去總結。
學生通過新課的學習,很容易向兩邊發散,以下是學習小組想到的關于子房的知識。通過這個導圖,可以看出子房各部分的詳細結構和果實的各部分詳細結構,并且對比可知,果實的某部分是由子房的哪一部分發育而來,可以對比書本第28頁的圖,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通過這幅圖可以知道學生清晰掌握了子房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掌握了書本的知識。
學習小組二想到子房是花朵里面的一種結構,由此出發將花的知識復習了一遍,清晰地記住子房是雌蕊的一部分,雌蕊是花的一部分,開花是為傳粉做準備,傳粉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通過這幅圖可以知道學生對開花、傳粉和受精過程了然于心,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點的掌握,對于花的結構和傳粉受精的過程進行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