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課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將德育教育與英語閱讀融合,能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育,完善德育觀念,在訓練學生閱讀技能的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英語閱讀中的德育滲透方式:在閱讀情境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閱讀氛圍中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在閱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德育滲透
【作者簡介】張靜,滄州市第八中學。
一、引言
新時代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的德育需要在德育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品德、中國夢等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在國際化日趨普遍的當下,各種文化的滲透也在不斷加強,而作為新時代接班人的中學生是最容易受到文化影響的一代,來自國外的文化沖擊也是考驗我們文化自信的時刻。所以,外語教學中的德育顯得更重要。外語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必不可少,王英認為,英語教學不僅要教授英語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以教材為載體,將德育與英語知識相結合,體現德才兼備,實現相生相長。
同時,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接觸更多的是英語閱讀,英語文章更能營造英語語境和情感體驗,學生更能獲得直接的感受。徐丹認為,強烈的學習動機和豐富的情感體驗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心理基礎 。梁艷認為,教師需要將德育教育與英語閱讀融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德育意識、樹立完善的德育觀念,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針對教育教學實際和現階段學生發展的特點,結合黨的十九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和三進活動的開展,學校英語組開展了相關研究: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專題研究從人教版Go for it英語教材的聽說讀寫角度全面展開,通過設計典型的教案和公開課示范,教師的德育意識逐漸增強。在日常教學中,只要用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就能發現英語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
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將德育滲透與語言技能教學融合在一起,通過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沉浸在德育教學課堂中,在訓練學生閱讀技能的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學生逐漸深入理解文本,感受高尚品德的力量。
1.在閱讀情境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創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生活情境,在真實的情境中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情境創設主要通過角色扮演,學生通過理解整合文章信息,結合自己的感受進行演繹。
教師在教授七年級上冊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 ”2d 關于失物招領的公告文章后,可以模擬一個場景,一個學生丟失了書包,里面有200元現金、手表、iPad、鉛筆盒、字典、學生證等物品,隨機選一些學生撿到了這個書包,要交到失物招領處并填寫一個失物招領表格,表格是匿名的,只需填寫撿到的地點、時間和物品,目的就是讓大家觀察一下這些同學會把哪些物品交到書失物招領處。有的學生會如數填寫,有的學生在交撿到的現金時猶豫了一下還是上交了,有的學生提出可以拿走iPad,因為失主也找不到歸還者。教師引導大家思考應不應該將失物如數歸還,如數上交不僅體現了學生能站在失主角度考慮失主的心情,更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思想,人無信而不立,一個有誠信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才能在社會立足。
教師在教授八年級下冊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2b 有關大熊貓的課文前,先給學生們播放一段關于大熊貓“人口普查”及現狀的卡通視頻(微博視頻),并采用小組討論的互動方式,激活課前部分對于大熊貓身高、體重、壽命等的知識儲備,并引導學生根據視頻內容討論熊貓數量減少的原因,為課文閱讀作好鋪墊。先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讓學生快速瀏覽標題、正文,并設置文章主題的相關問題,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印象。本節課文要求閱讀技巧為Scanninng細讀,讀完后回答課后的問題并補全句子。讓學生仔細閱讀正文,并設置多樣化的相關問題,挖掘更深層次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最后模擬電視訪談節目,通過學生們扮演主持人、飼養員、專家等角色,提高自身英語輸出能力,又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懂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2.在閱讀氛圍中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感。閱讀文本是了解課文思想最基本的方法,除了閱讀文本,閱讀拓展活動也能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例如手抄報、板報、讀書角、學校廣播等都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讓學生沉浸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適合的課文主題也很廣泛,比如環保、文化傳統、習俗禮儀等。
七年級下冊Unit 6 “I'm watching TV”中有關端午節的課文,涉及粽子、龍舟比賽這些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課前通過板報、布置教室文化墻內容,向學生們介紹端午節的由來、傳統活動和文化意義,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端午節的理解。課前讓學生們準備粽葉、糯米、棉線、大棗等材料,課上讓學生們分組包粽子,體會到大家一起過傳統節日的其樂融融和大家庭的幸福感。然后讓學生們帶著這種溫馨去閱讀課文,讀前設問:作者的情緒如何?為什么?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課后問題,比如作者怎樣看待自己的“家”?讓學生們通過自我體會的端午溫馨氛圍與作者遠在異國他鄉的孤獨感形成情感對比,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作者說的“千好萬好不如家好”的感悟,家是一個人的思想寄托,對家的思念同時映射出對祖國的思念,進而引導學生要更愛自己的家、自己的祖國。
九年級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的課文涉及孔明燈、剪紙、陶土藝術等傳統文化,需要學生在課前分組收集以上三種文化形式的背景知識,做成手抄報,展示在班級文化墻上,供大家課前自主學習。課前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氣息,課前還需要小組的學生準備以上三種手工藝品的材料。閱讀前提問學生:孔明燈過去和現在的用處是什么?剪紙的形狀有哪些?制作陶土藝術品的步驟有哪些?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閱讀,小組討論回答問題。然后以小組形式在課上制作以上三種手工藝品。制作的同時需要思考如何復述制作過程,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能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讓學生們在愉快的氛圍中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培養我們的文化自信。
3.在閱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個人的努力往往不如集體努力的力量大,學生通過認識自己、與人溝通,能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獲取不同的閱讀視角,不僅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還提升團隊意識。適合的主題包括運動、志愿服務、故事類型等,可以采用小組競賽、角色扮演形式合作。
七年級上冊Unit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在閱讀課文之前讓學生先回憶各種球類運動的名稱,老師準備各種實物,如足球、籃球、排球、網球等,并將班級分成三四個小組進行競賽。因為課文中涉及重點句型“I have a …but I don't have a…”,所以教師設置比賽活動時要考察和練習此句型,達到課前熱身的目的。教師可以設置兩個不同難度的活動,第一個是全班都參與的跟隨音樂傳球游戲,音樂停止時,接到球的學生要完成句子,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又能在知識構架下幫助學生回憶句型;第二個是抽簽游戲,拿到寫有球類名稱紙條的學生上臺,其他學生進行問答猜測,用到學過的“Do you have a ..?”句型,臺上的學生進行回答,猜對的學生即可得分,獲勝的小組就會獲得獎品。這兩個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能充分回憶學過的知識,還能讓學生有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大家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八年級下冊Unit 6“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愚公移山的短文對話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在閱讀學習完故事后,要給學生們分組布置角色扮演任務,讓學生們自己設計服裝道具,扮演愚公、妻子、子孫等角色,要求學生們最后要反映出自己對愚公移山的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從不同的角色角度得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愚公的堅持不懈、子孫的責任傳承、愚公妻子的任勞任怨等。通過每個組的不同理解和扮演,可以對學生的理解進行點撥,并且能對學生進行積極向上的德育滲透。對于不怯場、能生動表演的學生要表揚肯定,這也是鍛煉勇氣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到合作帶來的成功感和喜悅,任何一個故事都不是獨角戲,都需要集思廣益和齊心協力。
三、結語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的重點,教師在學生德育意識的養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德育教育也能夠直觀反映出教師教學課堂的好壞。首先,閱讀作為學生接觸最多的語言載體,教師更應該重視閱讀中的德育意識培養。教師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將英語課堂與德育教育融合,根據班上學生的個體情況,采取最適合學生理解的閱讀教學模式。其次,通過在英語閱讀材料中的德育滲透,不僅提高了英語教師的德育素養和德育知識,而且有助于培養英語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充實學校的班主任隊伍,有利于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最后,教師也要將德育教育充分滲透在英語課堂的各個角落,甚至是不同課型的課堂和課外拓展活動中,引發全體學生的內心共鳴,讓學生由內在動力轉化成實際行動,在生活中也能自覺自發地展現出高尚品德,努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徐丹.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的德育滲透[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3):187-188.
[2]王英.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效進行德育滲透[J].人民教育,2020(9):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