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以燈塔工廠為代表的智能制造企業急需能掌握工業4.0技術,適應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工人”。然而以長周期培養的職業教育不能快速響應產業升級變化,人才培養數量和質量跟不上企業實際需求。從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的建構意義出發,分析校企雙主體育人在形成機制、運行機制、發展機制中存在的資源依賴不強,供需結構性矛盾,人才培養滯后企業需求;資源共享困難,產教脫節;校企依賴性不強,合作不持久等問題,從價值依存機制、資源對接共享機制和質量評價機制提出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需要完善的策略。
[關鍵詞] 產教融合;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
[作者簡介] 鄧秋香(1981—),女,湖南祁東人,碩士,湖南三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副教授,主要從事職業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4?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40-0185-04? ? [收稿日期] 2021-06-21
一、引言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相繼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教職成〔2018〕1號)等一系列文件,各級黨委、政府、職業院校紛紛響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斷加大機制創新與投入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成效。2020年以來,教育部先后啟動7個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省級試點和5個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建設了一大批校企生產性實訓基地,職業院校服務產業的能力進一步加強。然而,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雖然,2017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2.1%[1],首次超過本科,并逐年提升。但是面對全面建設制造強國的今天,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制造業的就業比例從2013屆的28.3%下降到2017屆的21.1%。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因“機器換人”進程加速,適應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工人”需求居高不下,但職業院校培養的制造類學生在數量和質量上卻因培養周期長、培養模式傳統等問題,產教脫節,培養人才跟不上日新月異的智能制造業發展需求。因此,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突出企業主體地位,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成為職業教育研究熱點。
二、基于產教融合的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建構意義
(一)推動產教融合從理念轉向實踐的有益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做出重要批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各職業院校紛紛對接產業,強化或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然而產業和教育作為兩個不同的行業,其價值觀、運行規律、發展模式等存在與生俱來的兩種行業特異性,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在頂層設計上就面臨產教融合中“產”與“教”兩張皮現象,在推行現代學徒制試點、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實踐項目中,更是存在一系列實踐性困境。如快速迭代的產業技術與長周期的學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矛盾、產業增量的技術設備與職業院校落后的實訓設備的矛盾、跟隨市場規律變化的產業忙閑周期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周期的矛盾。因此,從頂層設計上構建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是推動產教融合從理論探索轉向實踐運行的有益探索。
(二)職業教育服務新時代技術變革的應然要求
一個新的技術一定會有新的教育模式相匹配[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準確把握了全球經貿形勢和國際格局變化、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我國經濟階段性特征,指出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引領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斷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產品。新時代產業技術呈現技術迭代速度加劇、跨領域融合、產業集群發展等特征。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服務產業是其天然屬性。因此,創新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是職業教育對新時代產業技術變革的應然要求。
(三)校企合作共贏建立長效機制的必然要求
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跨界的本質是整合、是融合[3],是通過資源共享、取長補短,放大相互資源的價值,產生1+1>2的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等,實現合作共贏。目前職業教育界普遍的觀點認為產教融合的問題之一是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學校一頭熱,且大量研究文獻在對比德國雙元制的成功模式后,提出提升企業源動力的關鍵是加強政府政策引導。2020年,為深化產教融合各地累計出臺30多項突破性政策。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中以短期的、靠感情和人脈關系維系的淺層次的校企合作形式仍然存在。校企合作難以長久的根本原因是校企雙方在跨界合作過程中,未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點。因此,構建基于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價值最大化的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是校企合作共贏建立長效機制的必然要求。
三、基于產教融合的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現存問題
(一)校企雙主體育人形成機制問題
形成機制是指校企雙主體育人的形成過程,即在時代背景、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當前政策環境下,形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技術變革加速影響產業新工人的崗位和職責,對產業工人的技術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少則2年、多則5年的長周期培養導致學校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知識陳舊,技能過時,導致后續職業發展乏力,跟不上企業發展。為緩解職業教育和產業的供需結構失調,國家發布系列政策鼓勵并推動產教融合。將職業教育建在產業上,跟隨產業技術變化更替培養體系成為職業教育主動求合作的動力源泉。職業教育需要利用企業的生產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等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企業則需要職業教育提供能適用技術變革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優秀人才。企業和學校存在天然的資源結構互補性,具有較好的結成利益同盟體的基礎。然而,校企雙主體資源需求的利益動力因機制體制問題,在實踐運行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現實困境,主要為資源分配困難:同企業同崗位需求的人數較少,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現有的企業資源滿足不了職業院校成建制專業班級的實踐需求;跟隨市場規律變化的產業忙閑周期的不確定性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計劃的確定性造成的學生企業實習計劃沖突;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企業需求,且因自由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及新技術快速變化引發的企業人力資源需求預測的不確定性產生的企業人力引進“校招”不如“現招”“校培”不如“自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