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聰翔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重要環節。小學美術的實際教學情況參差不齊,在教學表現上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這些狀況給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以最基礎的圖像識讀策略為切入點,推助學生審美情感、創意思維、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發展,才是切實實現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科學舉措。
關鍵詞:核心素養? 圖像識讀? 小學美術? 教學策略
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涉及多個方面,但是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既是基礎又是前提。學生并非毫無準備地走入課堂,在日常生活中,有關圖像識讀的信息比比皆是。這些都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有效培養。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很多時候把對教師范畫的模仿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甚至整節課學生都在繪畫中機械模仿,這不僅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影響了學生美術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的圖像識讀,不僅是看到圖畫的表面,更是透過圖畫表面看圖像識讀的本質?;谶@樣的考量,教師就應該將圖像識讀策略置身在美術核心素養的視域之下,以圖像識讀促進學生的審美、創意和文化內涵。
一、積極創設圖形識讀情境,激發學生審美情感
兒童對圖像的感知本身就帶有一種審美情感。倘若追溯到嬰幼兒階段,對黑白色塊的反應可謂是圖像識讀的啟蒙。除此之外,兒童在幼兒園時期就有相對清晰的界定,能夠判斷出哪些圖畫“好看”,哪些“不好看”。但是這種判斷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也同樣受各自的審美觀影響,致使兒童面對同樣的圖像或許也會滋生出不同的情感與思維。到了小學階段,兒童開始系統學習美術,以學科的全面性和相異性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更傾向于在普世價值中認可學生的想法,并在此基礎上給予其相對科學的導向。積極地創設圖像識讀的情境,不僅在潛移默化中降低了美術教學的難度,更以主觀、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看見美、感受美、思考美,進而深化審美情感。
例如,在學習《冷暖色調的畫》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創設圖像識讀的情境培養學生審美情感。
學生在接觸了冷暖色彩的相關知識后學習這部分內容,相當于將自身掌握的美術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學生通過對冷暖色調的感知,在創作中表達出對色彩的感受,從而培養色彩美感意識。為了帶給學生更好的教學體驗,教師可以依據冷暖色調所代表的不同場景,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圖像識讀情境。像森林、夜色、海洋等顯得幽深靜謐的情境通常用冷色調來表達,而如秋天的田野、落日余暉下的晚霞、迎著太陽的向日葵等,則能夠傳達出美術作品中的溫暖與熱情。生動的情境教學讓學生如臨其境,置身在這樣的色彩旋渦中,對冷暖色調的感受也就更為直觀,而這種直觀的感受也讓學生更加理解冷暖色調營造出的不同特點以及代表著的內涵。學生的生活環境與性格也決定了對不同色調有不同的審美視角,以此讓學生自主選擇冷暖色調作品的創作,自然也就有了審美傾向和情感。
二、巧妙依托圖像識讀維度,培養學生創意思維
在一定程度上,圖像識讀承載著的不僅是圖像客觀反映給人們的感受,還牽涉到理解、審美、思維等。事實上,圖形帶給人類生活的變革與社會經濟息息相關。例如,莫奈在創作《日出·印象》時,曾一度因為反對學院派的保守而被嘲諷,也使得印象畫派由此而來。發展至后現代畫派,因為受到政治和文化因素的沖擊,繪畫風格再次得到啟示。這些都可以說明在圖像識讀的過程中,應該以多種維度來指導學生思考。對待一幅美術作品,更要以發展的思維來看待其內涵。與此同時,有針對性地啟發學生從多個維度進行圖像識讀分析,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在學習《蔬菜的聯想》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維思考圖像識讀策略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特點,而學生選擇的不同維度也會對蔬菜有不同的詮釋。學生在初步了解蔬菜特征的基礎上自由聯想,對蔬菜造型大膽設計,在獲得生活情趣的同時也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美,從而激發其對生活的熱愛。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維度來實施圖像識讀策略。就各式各樣的蔬菜而言,無論是運用添加的手段,還是切割或者切挖的形式,或者進行適當的擺放和拼湊,都能賦予蔬菜造型新的內涵。為了進行較好的類比,教師可以用學生所熟知的水果——菠蘿為例。倘若把菠蘿正著擺放,整個造型就像是一個卡通人物的頭部,上面的菠蘿葉就可以解讀成是人物的頭發。但是如果把菠蘿橫著放置,將菠蘿的葉冠朝向后方,就像是一條金魚,此時的菠蘿葉就充當了魚尾。同樣地,在蔬菜中也有很多類似的造型技巧,比如說茄子從不同的維度也可以制作出不同的造型,從而切實培養了學生的創意思維。
三、深度剖析圖像識讀內涵,加深學生文化理解
栩栩如生的美術作品或許會讓人拍案叫絕,但是真正有內涵的畫作往往有深度。《清明上河圖》在美術作品鑒賞中的重要地位不僅僅是因為其高超的畫技,更因為它通過繪畫的形式反映出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涵。在中外文化的對比方面,美術作品更是承擔著不可估量的責任。在這樣的前提下看待圖像識讀策略,更是要在深度剖析的過程中發現圖像背后的事物,從而將圖像識讀的收獲提到一個新的高度。這里要強調的是,無論是以往的美術作品,還是當下的圖文廣告,甚至具有明確指向意義的圖像標記,都或多或少反映出了一片地域的風俗民情等,而這些風俗民情的背后便是文化的依托與支撐。那么,教師在小學階段便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圖像識讀的過程中用深度剖析的手段來了解作品中的文化內涵,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識,更讓他們在美術創作時“入木三分”。
例如,在學習《中國青銅藝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剖析圖像識讀的內涵來指導學生,進而加深學生文化理解。
本部分教學不僅是對教學中配圖的解讀,更是對相關歷史的探索與追溯。如果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青銅器,那么它顯然不如金銀值錢,可是帶有一定歷史淵源和文化元素的青銅器則如瑰寶一般不可估價。戰國編鐘、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帶給世界的震撼不是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待的,而是要考慮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制造工藝的美妙絕倫。在古代,青銅的提取并不簡單,在提取后再加工成器物就更是難上加難。即便如此,智慧的中國人依然將其制作成日常用具、樂器、兵器、貨幣等,尤其是青銅禮器的象征意義,更將其上升到藝術的高度?;诖嗽僮R讀這些圖像也就加深了學生的文化理解。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美術教學,不單是要把圖像識讀策略作為培養學生美術學科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還要有機地將其融合至學生的審美情感當中。在鍛煉學生發散性圖像識讀能力的同時不能忽略創意思維的培養,以期讓學生在深度剖析圖像識讀的內涵時加深文化理解,形成良性美術學科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鄧偉林.小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方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20).
[2]薄嵐.淺談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美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課堂效率[J].學周刊,2020(04).
責任編輯: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