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江
內容摘要:當前,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運用傳統的傳播學相關理論,對當前楚劇藝術進行有效的研究,可以彌補楚劇傳播學研究的學術空白。本文通過結合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通過對楚劇傳播內容的深層研究,分析其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所揭示的楚劇的文化內涵,從而尋求出當前楚劇文化傳播的發展方向。因此,本文通過結合新媒體時代背景,進而對楚劇文化傳播要素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意在為楚劇在新媒體融合時代的再生產、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全面、系統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方向。
關鍵詞:新媒體 楚劇 文化傳播
當前,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運用傳統的傳播學相關理論,對當前楚劇藝術進行有效的研究,可以彌補楚劇傳播學研究的學術空白。本文通過結合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通過對楚劇傳播內容的深層研究,分析其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所揭示的楚劇的文化內涵,從而尋求出當前楚劇文化傳播的發展方向。
一.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藝術文化傳播的特點
藝術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壯大的重要力量。人類歷史社會的每一次飛躍,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歷史文化的進步。當前,伴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整體而言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快速進步的時期。隨著信息、媒體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應用,信息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媒體時代應運而生,同時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構建能夠反映當代中國思想,能夠體現當代中國價值觀、分享中國智慧的話語體系,其內在意義深遠。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次重要會議上多次強調:“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其內部蘊藏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只有不忘原創,才能開拓未來;只有繼承,才能實現更好的創新。我們對待歷史文化,特別是我們祖先傳下來具有先進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的優秀文化思想,要不斷學習,以史為鑒,推陳出新。”2019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強調“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我們應該尊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探索藝術文化中豐富的道德資源,弘揚和踐行古代圣賢的智慧的言行,從而使得傳統文化基因更好的根植于人們的意識形態和道德價值觀當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必須把握其精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藝術文化,最根本的任務要需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義非常明確:“文”指文字、文章、禮樂制度、鼓樂、曲調等;“化”就是教育改變人,所以文化的本質就是“文化改變人”。因此,在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把握中國傳統美德的精華,一方面需要我們堅守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及其思想,通過取舍進而發展相關傳統美德,另一方面通過新媒體技術,將新媒體技術與相關藝術文化有效結合。使得原有的藝術文化搭載全新的傳播媒介,進而實現讓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成為中華美德和文化傳播的受眾主體。
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楚劇藝術文化傳播相關研究
在楚劇百余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先是在20世紀初由農村走進城市,藝術上也趨于成熟;50年代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指引下步入輝煌時期;到80年代逐漸跌入谷底。楚劇衰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電影電視等新興藝術形式的沖擊。電影、電視、互聯網等極具視覺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新興娛樂方式壓縮了戲曲藝術的生存空間。今天戲曲的生存環境和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截然不同,戲曲如何能在這種夾縫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命題。當前, 觀眾的審美趣味已經發展成多層次、多樣化,而戲曲對此缺乏足夠的適應能力。
劇目是一個劇種繁榮與否的標志之一,劇目創作是劇種發展的核心環節。如何解決劇本作為一劇之本極度匱乏的現狀是時下戲曲創作的當務之急。在肯定和嘉獎老一輩編劇繼續堅持創作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推薦新生代編劇進入戲曲創作部門工作。破格引進真正有創作才能的編劇人員。不僅年齡破格、更要學歷破格、專業破格。高學歷不如高水平,專業對口不如創作精通。藝術創作必須打破條條框框,對待藝術創作人員也必須放開束縛。同時實施老幫青、老帶幼, 藝術創作除了要有一定的悟性和靈感,也需要傳幫帶。對現有的青年編劇實施跟蹤培養,摒棄文件培養、口頭培養等形式化的東西。讓編劇以創作為生存養家的方式、以創作為生命的價值所在、以創作成為立足社會的落腳點。真正地讓創作成為謀生的手段,編劇才能在內力和外力的推動下發展起來。
對于青年編劇首先是扶一把,鼓勵以項目的形式申報市級創作項目,限定結項時間和結項標準,即最終劇本完成的時間。能立上舞臺則爭取立上,暫時不能立的修改之后作為劇本儲備。其次是推一把,促成青年編劇去省級劇院跟團跟戲,拜師學藝。在實踐中掌握和消化編劇技巧,并轉化成編劇能力。最后是拉一把,由主管機構對青年編劇的作品實施市場化購買,智力成果的貨幣化轉變將極大地推動創作自信和行業自立。這既需要文化管理層在制定方針政策的時候進行全面布局,也需要戲曲編創人員的共同努力。
楚劇演出和其他商品的買賣不同之處在于楚劇演出是一次性的精神消費,其消費成果的根本在于觀眾是否得到精神享受。長期以來,國有文化資產經營需要大量人員,而且效率低下。部分國有劇團配有兼職營銷人員,但是在營銷心態、手段和策略上不夠專業,在制定營銷方案上也不夠系統,整個營銷活動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戲曲在市場受到嚴重擠壓的階段必須正視營銷的作用,重視市場的開辟。營銷團隊要培養票務銷售人員的溝通技能、服務技巧,同時也要進行市場調查、受眾分析,為楚劇的演出市場做準確的定位。
開發楚劇衍生商品,形成次級市場。戲曲衍生品是戲曲藝術符號化、形象化、產品化的重要途徑,高質量的戲曲衍生品能夠使觀眾與戲曲的黏合從劇場內延伸到劇場外,更為戲曲文化的傳播提供有效便捷的途徑。可以從戲曲音樂、戲曲樂器、戲曲道具、戲曲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戲曲衍生品在功能上具有實際用途,要特別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特性;在工藝上要適當采用科技手段和接納新材料工藝等,選取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文化元素進行產品設計。
三.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楚劇藝術文化傳播方式
新媒體傳播最重要的特征是互動性。以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使得信息傳播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受眾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受眾也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通過新媒體,受眾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新的信息。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傳統的等級結構和信息傳播的集中化已經消失,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因此,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楚劇藝術文化傳播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方式。
1.微視頻的傳播方式
微視頻播放時間通常為短短幾分鐘。雖然播放時間短,但內容相對完整,具有新聞、娛樂的特點,方便網民在移動媒體上瀏覽。當人們在等公共汽車、排隊或乘坐地鐵時,播放傳統戲曲視頻可以起到娛樂的作用。一方面,它利用零碎的時間,調整現代社會緊張的生活節奏。另一方面,它也對傳統戲曲的傳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微視頻的制作要短小精悍,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吸引瀏覽者,同時由于手機便攜的特點,方便瀏覽觀看。
2.微博的傳播方式
微博可以時刻幫助用戶傳播信息,其特點在于它的裂變式廣泛傳播,可以在較為短暫的時間內形成群體效應,使相關話題成為熱點。以中國的新浪微博為例,日活躍用戶達到1.84億。通過微博傳播相關戲曲信息,大V可以帶動大量粉絲可以進一步了解戲曲文化,增加關注戲曲話題的用戶數量。微博不僅可以以文字的形式發布戲劇信息,還可以通過@好友的方式提醒好友關注自己看到的戲劇圖像和視頻。在轉發的過程中,人們還可以“#地方戲”,讓自己的微博好友也能看到與“地方戲曲”相關的微博。
3.微信的傳播方式
微信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社交平臺。根據相關中介平臺現實,微信的月活躍用戶已達10.8億,微信當前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動態的手機應用,它已經成為中國手機用戶群體強大的社交媒體,覆蓋90%以上的手機。25%的微信用戶每天使用微信高達50次,基于微信平臺龐大的用戶基礎,相關機構可設立各種賬號,方便用戶參與交流。通過微信平臺,用戶還可以顯示視頻,圖片,進行相關戲曲文化的傳播,因為微信朋友圈擁有強大的情感基礎,容易在互動過程中釋放情感共鳴,從而進一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種傳播方式能夠有效的實現感傳遞,其正是戲曲發揚和繼承過程中所需要的的文化內涵,其使得戲曲在當前新媒體時代得以了新的發揚和繼承。
在當前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地方戲曲藝術在當前的數字時代浪潮中必然面臨著更多發展的機會,新媒體時代下的數字化發展不僅保護和保存了原有的地方戲劇,同時賦予了地方戲曲更多的時代意義,使其與現實生活更加密切。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地方戲曲的保護和傳播將翻開新的一頁,以各種全新的方式得到繼續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愛華.瀕危民間戲曲傳承意義的文化學、價值觀、實踐性解讀:從“依團代傳”傳承創新模式談起[J].戲曲藝術,2014(4):104-107.
[2]王敏,鄭麗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濰坊高密茂腔培養模式[J].大眾文藝,2012(5):274-275.
[3]薛剛,金濤.體育大國盛名之下的隱憂:晉南民間村落武術的生存現狀[J].中華武術(研究),2011(1):61-63.
[4]王亞東.新媒體技術運用于戲曲舞臺創作的思考[J].戲曲藝術,2014(1):111-114.
本項目由湖北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時尚藝術研究中心支持,項目名稱:新媒體傳播平臺下的楚劇藝術活態化研究。項目編號:IFA-2020-06。
(作者單位:漢口學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