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養成的重要時期,教師及家長要對其進行正確引導與教育。小學德育教育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感恩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情感要素,在成長中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行。因此,如何在小學德育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以小學階段的情感教育現狀作為出發點,研究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實踐運用,為小學德育教師開展感恩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感恩教育;小學;德育教育特色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社會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成為課程的教授者,還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因此,教師急需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把核心素養提升到教育目標的最前端,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德育教育對小學階段學生素養的提升有積極推動作用,在德育中融入感恩教育更是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正確引導學生的品德養成和思想教育。但目前實際的感恩教育效果卻并不樂觀,育人價值并沒有得到顯著體現。因而,筆者梳理了感恩教育的價值和發展現狀,并結合日常的教育教學,探索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的實踐策略,為小學感恩教育提供些許參考。
一、感恩教育的概念和價值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學[1]。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時,首先關注的是小學生的成長需求及情感需求。在教育過程中找準時機進行適當的德育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并形成全面穩定的價值觀念,推動學生的素質教育順利落實。
其次,感恩教育是對學生生命的啟迪。感恩看起來是付出,但在實施感恩行為時,我們同時也收獲了他人的贊美和感激,知恩報恩是人性美好的體現,是生命美好的象征。在一定意義上說,感恩滿足人們對善良、智慧、和諧等美好情感的需求,彰顯生命的價值追求。
最后,感恩教育是對全社會價值認同的導向。每個小學生都是家里備受關注的存在,從出生起就受到家人的關愛及呵護,很多學生在接受這些關愛時也不需要對父母家庭表示任何的感謝行為。這樣的成長環境促使他們缺少感恩情感,對社會、家庭、父母等缺乏責任、擔當,甚至是誠信和有愛,這些都為今后的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感恩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是一種美德的養成。感恩教育的價值就在于能讓學生正確認識到周圍的關愛并不是理所應當的,從而對親人、教師、同學甚至其他對自己有幫助的人產生感恩之心,讓學生的人格品德培養能更加有效。
二、小學感恩教育現狀及成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對青年提出:“要學會感恩。”這些重要的論述明確了感恩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雖然感恩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時間很長,但是作為現代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感恩教育落實情況并不好,其價值作用也未得到重視,影響了教育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關教師的職業素養不夠,師資隊伍建設也不完善。部分學校的管理人員為減少開支通常將德育教育工作交給其他科任教師兼任,沒有專業的教師,很多學科的教師工作量很大,難以抽出時間放在提升德育教育水平中,導致德育教育的教學模式一直處在較落后的階段。教師僅僅通過口頭講解的方式向學生傳達感恩教育的相關知識,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小學感恩教育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脫離。很多教師在對德育教育的內容進行設計時,沒有對可行性進行考量,缺乏實踐鍛煉,小學生對抽象的德育教育內容理解困難較大,導師教師的教學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同時,一些學校并沒有給學生營造全面的德育教育氛圍,學習風氣不夠濃厚,對學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夠理想。
三、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特色中的實踐策略
感恩教育的價值作用和教育現狀反映了加強少年兒童感恩教育的迫切需要。筆者結合日常的教育教學,探索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感恩環境,營造感恩教育氛圍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主要平臺,更是感恩教育實施的主體。學生感恩教育的啟蒙與思想認識的形成都與校園環境密不可分。因此,學校要創建良好的感恩環境,尤其是人文環境。以活動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感恩活動。例如,在清明節時期,依托烈士墓園的教育環境,開展“感黨恩 緬先烈”的清明祭掃活動,培養學生感念先輩的付出,珍惜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如植樹節、節糧月、愛國月等時機,通過繪畫、征文、觀看愛國電影等方式,積極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
在注重塑造人文環境的同時,加大對校園環境的創建,讓學校的沒一堵墻都會說話。在整個感恩教育過程中,宣傳欄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陣地。可以在宣傳欄開發“日、周、月”公布欄,及時宣傳在感恩教育主題活動中的內容,公布感恩教育的實施進度,突出感恩教育中的先進人物,發揮榜樣的作用。同時可以在教室內設置一個展示角落,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感恩事跡。學生身處其中,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挖掘教材內容,拓寬感恩教育途徑
教師開展感恩教育時,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將理論與實際進行結合,以情感為突破口,喚醒學生對親人的深層次感恩之心,達到全面滲透感恩教育的目的。[2]例如教師在講解小學三年級上冊的《爸爸媽媽多愛我》中的內容時,就可以由家庭作為引子,引導出感恩教育內容。在故事里找到自己家庭中經常出現的畫面,媽媽在家庭生活中的無私付出是觸動學生情感的關鍵點,學生會對媽媽在家庭里對自己的關愛進行回想,同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在長時間的生活中單方面接受著家人的關心與愛護,卻沒有對媽媽的付出表示感謝,這讓學生的情感受到沖擊,從內心里想要對親人表示感謝。
教師可以采用學科融合的方式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營造有利于培養學生感恩之心的氛圍。如在勞動實踐課時,勞動老師結合感恩教育,啟發學生將熱愛自然、愛惜糧食、幫助父母等內容落實到日常行為中,實現教材效果的最大化。
結束語:
總而言之,感恩教育對小學生的人格品質培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感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其價值發揮,將感恩教育融入到小學德育教育特色中能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水平,讓學生對父母、教師及同學的關懷與幫助等表示感謝,加深與其他人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其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為今后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建臣. 感恩教育的行動詮釋:在實踐中懂得"做人的道理"[J]. 人民教育, 2019, 000(005):60-61.
[2]朱蕾蕾. 感恩教育在小學德育特色中的實踐探索[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9, 000(00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