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興鈞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不斷向縱深推進,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高中生物是一門理論知識與實驗緊密結合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完成理論知識的講授,還要注重理論與實驗的平衡性,在二者的結合中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從而培養其學生良好的探究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基于此,本文圍繞高中生物課堂中提高探究性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探索,以期為高中生物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幫助與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探究性;策略
在傳統的生物教學課堂中,教師普遍采用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可以完成知識的講授和傳遞,但是學生將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很難培養起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究能力。而生物學科是一門理論與實驗緊密結合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探究能力,根據理論知識的引導進行實驗探究,這樣才能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識。因此,教師要以生物學科固有的特征為基礎,以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依托,在教育觀念和教學形式進行創新和突破,將提高探究性為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致力于為學生打造良好的生物學習環境。
一、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者最好的老師。想要提升教學的探究性,教師首先應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興趣的指引下進行主動探究。教師要以學生的實際特征和學習需求為依托,科學的構建多元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情境的促進下提升學習興趣。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等現代化教育設備來輔助教學,為學生帶來多元化的感官沖擊,快速將學生帶入學習狀態,逐漸引導提升學習興趣。例如,在《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一課學習中,教師為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神經對人體的重要控制、調節作用,可以先試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與服用毒品、藥品濫用的相關紀錄片,一方面讓學生了解神經對人體影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向學生傳遞拒絕毒品的重要意義。或者,根據教材學習內容,教師利用互聯網搜集相關的生活化教學資料,通過各種形式向學生們展示,以生活化內容為突破口,讓學生在熟悉的思考空間內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在這樣的教學環節結束之后,教師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且與學生進行互動式討論,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探究,從而構建起探究性教學課堂。
二、采用問題驅動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不斷思考
問題驅動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不斷探究。首先,在備課階段,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出多個問題,問題要具有對知識的概括性和引導性。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向學生提出問題,利用問題將學生向著下一個知識點引導,實現知識點之間的有機銜接。在知識講授完畢后,再利用問題對教學重難點問題進行總結與回顧,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一系列的問題提出后,學生將會跟隨問題的節奏有條不紊地完成思考與探究,既使知識系統地滲入學生腦海中,也讓學生感受到獨立思考的能量,使學生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例如,在《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一課學習中,教師在課程初始階段便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國目前人口狀態如何?據此狀態會呈現出哪些發展前景?”讓學生對我國的人口問題展開思考。在學生思考與回答之后,再通過問題將人口問題與環境問題相聯系并提出問題“人口的增長會給環境帶來哪些影響?”從而引入教材內容。在經過教材學習后,再引發學生思考“人口與環境之間的問題應當怎樣協調?”這樣循序漸進的問題引入,可以讓學生有序的思考,逐漸明確生物學習的意義。
三、開展小組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
為了加深課堂的自由度為探究留出更多的空間,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需要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將每4-6名學生分為一個學習小組,再組織各個小組對問題展開討論。例如,在《細胞的基本結構》一章學習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內預習,根據組內的討論將細胞的基本結構通過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再讓每個小組選出代表對本組圖示進行講解。由于要通過自主預習來完成任務,因此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一定要經過相互交流探討,對部分知識要開展橫向和縱向的探索,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得到強化,有利于探究性課堂的構建。
結束語:結合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想要提高高中生物課堂的探究性,需要教師在自身專業素養以及教學的各個環節下功夫。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留出更充足的思考空間,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改變,讓課堂教學活動主動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改善學生對知識吸收的態度,從被動轉為主動。并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馬中泉. 高中生物課堂中如何提高探究性教學的有效性[J]. 學周刊, 2020(31):2.
[2] 姚永蘭. 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