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偉
摘要: 舞蹈專業的學生要從生活入手,借助知識的學習和環境的熏陶,實現自我完善,培養出寬廣的心胸,培養出高雅的品格。只有積累了足夠的人文知識,建立起人文意識,才能借助舞蹈來展露出所需表現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高中語文;舞蹈專業;人文性
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十八個要點中提到當代學生要有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里面提到了提高學生藝術素質應遵循藝術教育規律,堅持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既關注學生藝術課程學習水平,也關注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經歷。
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從舞蹈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來看,舞蹈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舞蹈可以用來了解和認識社會的心理特征、精神風貌以及社會的各個側面,舞蹈也是藝術教育的主要形式。目前,舞蹈教育現在已經在很多中小學開展。
舞蹈藝術作品是對生活的藝術化反映,舞者只有積累了足夠的人文知識,建立起人文意識,才能以舞蹈為表達方式展露出所需表現的人文精神。舞蹈專業的學生要從生活入手,挖掘生活中的人文元素,借助知識的學習和環境的熏陶,實現自我完善,進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舞蹈作品。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對舞蹈專業學生的人文性意義展開分析。
一、語文教學能培養舞蹈專業學生的人文精神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依舊沿用過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然而,在“新教材、新課程、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更大,單一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心生反感,最終導致成績無法提升甚至反倒退步。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而言,舞蹈的訓練已經占有很大一部分時間,語文學科的教學倘若是無聊的、枯燥的,更是無法吸引學生投入心力去學習。因此,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模式,抓住教材中的相關篇目,結合理論與實際,讓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科的學習中感受到人文精神,建立人文意識。舞蹈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在高中語文學科的熏陶下養成人文精神,促進舞蹈作品的創作和情感的表達。
高中語文教材中,存在大量富有人文精神的篇幅。如《岳陽樓記》、《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離騷》等。對這類滿滿人文主義色彩的文章。教師在教學中,最先需要教會學生熟悉文章內容,其次教師要積極引舞蹈專業的學生進行互動,激發他們的思考力,調動學習熱情,以人文性教學模式作引導,讓舞蹈專業學生把學到的內容轉化成滋養自身人文精神的“沃土”。
二、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能為舞蹈美提供感知的源頭
如果將語文看成審美對象,則它呈現的美被稱之為語文美。這種美存在于文字以及文學情感中。在音樂、舞臺以及燈光的共同襯托下,舞者曼妙舞姿呈現出直觀的美則喚做舞蹈美。大部分著名的舞蹈家都會在自己的舞蹈中融入自己對經歷過的事物的感悟,在他們眼中,沒有文化內涵的舞蹈,藝術生命是無法持久的。沒有哪一種藝術不需要文化作為基礎。尤其近年來,舞蹈藝考即興表演中增加了許多詩詞類題目 ,讓考生根據所給詩詞內容和相關音樂進行表演,這足以證明語文學習跟舞蹈從某種程度上看是相互交融的,在感受語文美的同時能提高感受舞蹈美的能力。
舞蹈的進行,需要音樂的烘托,漢語中音樂美同樣存在。因為漢字有著一些類似于聲調的聲音元素,構成的詞語與句子都有雙聲、輕聲、長短配合等聲音形式,使得漢語帶有了動聽悅耳的音樂律動。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篇目,都是作者們把漢語語音方面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的經典作品,吟誦起來,給人無限美感。我國古典詩歌中,對韻律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現代詩歌中,盡管沒有了古典詩歌中那么嚴格的韻律要求,但依舊遵循韻律,因此吟詠也有余音繞梁的效果。
一個舞蹈作品如果不具備豐富情感,就僅僅是簡單肢體的舞動的組合,無法稱之為藝術。一個優秀的舞者,情感上必然很豐富,同時也一定是感受力極強的人。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有大量耳熟能詳的作品能充盈舞蹈專業學生的情感世界。不管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上的,亦或是人的本能情感,又或是上升到愛國情、階級情感,在高中語文教學范疇內均可尋覓。例如展露深厚父子情,可以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感受到;感悟濃厚師生情,魯迅在《藤野先生》中作了很好的表達;《最后一課》可以讓你親臨那個時代,感受主人公真摯的愛國情懷。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篇篇感情豐富,教師需要不斷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為舞蹈專業學生情感體驗提供渠道與途徑,從感受作品的情感美入手,陶冶自身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高中語文學科能為舞蹈專業的學生提供創作素材
舞蹈是通過肢體的造型來表現多元社會意義(包括文學內涵)的一種藝術方式。因此,決定了它必將跟人文涵養息息相關,一旦跟人文涵養分離,其中的韻味將會蒼白,呈現的造型將會被視作為基本動作的機械化組合。舞蹈呈現出的美感,是需要有豐富的內心情感作為底蘊的,這就要求創作者以及舞者除了需要有精湛的表演技藝外,還要有較高的音樂與文學涵養。
舞蹈創作者要想創作出的舞蹈作品有一定思想深度、有足夠的文化內涵以及較高的藝術水平,就需要對作品展開更為細致全面的了解與挖掘。運用舞蹈藝術的特性,展現出作品的故事內容及其中思想內涵。從《昭君出塞》、《木蘭歸》到《梁山伯與祝英臺》、《孔乙己》,再到《寶蓮燈》、《千手觀音》,這些舞蹈作品的背后,為其提供敘述思路和感情支撐的都是文學作品,這些都強有力地說明了文學對舞蹈產生的推動作用是極其巨大的。文學作品事實上成就了舞蹈作品,使其題材、內涵、人物形象更加豐厚,結構更加完滿,使舞蹈具備了更強大的生命力和表現力。
在當下教育制度不斷革新的環境下,人文性教學是更為合理、科學的一種模式,舞蹈專業的學生吸收語文中的人文精神,對創作以及未來發展都將大有裨益,同時也能更加契合當下舞蹈觀賞者對于舞蹈美的追求方向。對于舞蹈專業的學生而言,高中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熏陶,涵養了自身的同時,也會豐富自己所創作的舞蹈作品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新妹. 舞蹈專業中專語文合作學習方法探討[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20, 036(006):240-241.
[2]孫亮.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教學策略研究[J]. 新作文.教研, 2020(8):0147-0147.
[3]陳桂芬.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構建[J].? 2021(2013-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