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進行,可以強化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最大化地發揮出德育教育的價值。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科之一,通過深挖課本教材可以發現很多思政教育元素,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理解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行。本文針對思政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探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思政教育;小學語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0-041-03
【本文著錄格式】韓燕.思政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J].課外語文,2021,20(30):41-43.
隨著現代化教育理念的發展,很多創新的教學思想開始應用到教學中,思政教育理念也屬于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核心內容就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以及品行進行培養。此外,語文本就屬于一種語言性學科,落實思政教育理念,對于深化語文知識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素養有較大的意義。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較大,無法將思政教學理念貫徹其中,一是被傳統教學觀念所影響,不愿意創新,二是不能將思政理念與語文課堂有效結合,進而無法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使思政教育理念可以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中。
一、小學語文課堂融入思政教育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發表了重要的講話,最為主要的內容就是強調思政課程不可替代的地位。要求學校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思政教育,對辦好思政教育充滿信心,一方面來說,要構建高素質的思政教育教師隊伍,另一方要將思政教育與其他各科進行融合,將其他課程的育人功能發揮出來,讓思政與其他課程形成協同效果,共同前行。在小學的眾多課程中,語文學科是進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語文知識中本身就蘊含了較多的思政教育內容,在教學中對思政教育知識進行有效挖掘并利用,不僅可以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還能提高語文課程的育人效果,助推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
但是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即使素質教育已經漸漸在小學教學中滲透,還是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比較看重功利,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上,通常有許多老師都會忽略思政教育理念的滲透。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關鍵階段,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其良好的品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有提到,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中。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改變教學理念,端正自身的態度,積極進行創新,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思政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挖掘語文教材,找到思政教育元素
為了讓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師需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在各個學科的課堂上有效滲透思政教育理念,明確清晰的教育方向,促進國家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教材融入思政教育,認真分析教材中的課文內容,并將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進行合理連接,引導學生共同摸索,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同時領略思政教育的內涵。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關于思想政治的內容,如:《全神貫注》中作者對羅丹的詳細描寫,體現了羅丹對工作和藝術的熱愛,滲透了“敬業”觀念;《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愛國情懷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橋》中體現了老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偉大革命精神;等等。教師應不斷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此為著手點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
例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時,課文描寫了周恩來總理年幼時讀書的故事,在“先生”詢問他讀書的目的時,周恩來總理的回答卻與他人不一樣,體現了他遠大的理想抱負,并且需要為了理想勤奮努力最終才可以實現。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圍繞課文的中心提出問題:“同學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在通讀文章后會被周恩來總理的精神所影響,不是以個人的利益為出發點,而是站在國家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理想,對于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而言有所益處。
(二)優化教育內容,找準思政教育的落腳點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材是教師實施各項教學措施的基礎,語文教師還需從部編教材的內容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以生本化為落腳點,強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例如,在對《圓明園的毀滅》進行教學時,我認為思政教育的落腳點就是“中華民族的這段屈辱歷史”,通過相關歷史故事的講解,可以激發學生的羞恥心,為中華民族的富強而努力。語文教材中關于“圓明園毀滅”的故事較為短小,很多學生不能對歷史事件進行清晰的了解,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教師可以以重點的段落為落腳點,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并結合自身的知識水平,對段落故事的細節進行描述,讓學生對文章作者的思想變化進行具體感悟,切實去感悟“弱國無外交,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在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思政知識的針對性講解,不僅會激發出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更能讓學生產生奮發圖強的決心。通過語文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優化,可以準確找到思政教育的落腳點,促使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得到體現,為學生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增加奠定了基礎。
(三)融入傳統文化,引導文化認同
思政理念中的文化理念非常關鍵,特別是在現階段,東西方文化交流十分緊密,學生會受到不同的文化沖擊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的教學時,一定要積極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理解我國的文化,讓學生體會到祖國文化的歷史悠久,進一步推動學生形成文化認同感。
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一課時,作者講述了熱鬧且充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春節,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所有學生都經歷過的節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往常的春節,思考自己過節時遵守的習俗,再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介紹春節的短片,內容需要包含春節的起源、春節的發展進程、各地的習俗等,加深學生對春節中傳統文化的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激發出來,并且還可以通過課堂教學開拓知識面,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到我國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講解革命歷史,激發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精神可以說是思政教育中的中心內容,因此,教師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多為學生講述革命歷史故事,并指引學生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并引入一些相應的課外資料,讓學生可以了解更多真實發生的英雄故事,并從歷史故事中獲得啟發,激發自身的愛國情感,形成保護國家的良好意識。教師還可以在教學時安排一些語文活動,如唱紅歌、誦讀英雄故事等,并積極鼓勵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加深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例如:在教學《七律·長征》這一課時,此詩對紅軍在一年的長征過程中經歷的種種困難進行了描寫,學生在讀完這首詩后可以體會到紅軍不畏艱難的頑強精神,感受到紅軍濃厚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再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文,描述了五名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給黨政機關、連隊及群眾轉移作掩護,將敵人引到狼牙山峰頂,和敵人周旋直至將彈藥都耗盡,最終英勇跳崖的故事,學生便可以在學習中感受到革命戰士值得歌頌的偉大革命精神,同時也對學生起到了思政教育作用。
(五)關注學習過程,強化思政教育水平
教師需要將語文知識和思政教育要素相結合,在為學生講解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要時刻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強化思政教育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有效指引學生明確其將來的目標和人生理想。因此,教師需要注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的思政教育理念要與學生的發展和學習需求相符,站在學生的角度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推動學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養成。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弘揚思政美德的內容,如“岳母刺字”“鑿壁借光”“孔融讓梨”等,教師需要將語文課堂當作進行思政教育的重點途徑,通過創設情景、舉辦朗誦會、制作手抄報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面。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強化思政教育水平,達成思政理念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墨梅》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花中四君子”的相關知識內容,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拓展他們的知識面?!盎ㄖ兴木印奔礊楣旁娫~中經常提及的“梅、蘭、竹、菊”,為何將它們歌頌為“君子”,是因為在古人眼中,這四種花草表現出良好的品性。“梅”迎寒而開,代表堅韌不拔的品質;“蘭”與世無爭,代表謙謙君子;“竹”經冬不凋,代表剛正不阿、不亢不卑的品質;“菊”不趨炎附勢,代表傲然不屈的高尚品質。教師在引入上述內容時向學生滲透了德育教育要素,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語文知識,也實現了基于思政理念的語文教學目標。
(六)拓展學習路徑,延伸思政教育的內容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進行思政教育的科目主要就是品德課程,教師要常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增加學生的體驗。但是隨著新課改標準的實施,各科教師開始紛紛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
科目知識中,從各方面入手對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素養等進行培養。但是從實踐的教學情況來看,很多教師思政教育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問題,根據學生的道德需求來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學生所學的知識不能用于解決問題,思政教育的價值沒有得到有效發揮。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常會將勞動教育的內容融入其中,但是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勞動意識較差,且沒有珍惜勞動果實的意識,在進行勞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勞動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落實思政教育,展開針對性的教學,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
實際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內容較多,且勞動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從勞動中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同時,通過將勞動知識與思政教育進行結合,可以對學生的內在素養進行培養,尤其是作文教學中將勞動實踐與思政教育的內容融合其中,更能深化學生的感悟,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有效的提高。本文認為,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拓展勞動教育內容,深化思政教育:首先,注重家庭勞動教育安排,教師可在作文教學時給學生預留題目,讓其描寫第一次幫助父母進行家庭勞動的場景,很多沒有勞動經驗的學生,會親自體驗,通過作文促進學生勞動,通過勞動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得到提高;其次,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教師需要從具體的勞動技能出發,制定社會實踐計劃,組織學生親自參與一些充滿生活技能的社會勞動項目,對思政教育知識進行實踐,讓思政教育的內容充滿活力。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下,小學語文科目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已經成為必然。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思想,從多角度出發,將思政教育貫穿到小學語文教學的始終。實際上,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實能夠填補語文教學中的空白,將兩者融合既可以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還十分具備應用價值。但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貫徹思政教育理念難度較大,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校及語文教師需要在小學生接受基本教育時加入思政教育,并意識到進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在日常教學時掌握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正確的時機融入思政教育理念,推動學生將來的全身心發展。
參考文獻
[1]樊莉.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貴州教育,2020(13).
[2]廖龍梅.關于如何有效發揮語文思政教育功能的思考[J].文淵(高中版),2019(4).
[3]鄭麗芬.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教育觀察,2020(23).
[4]查正琴,查正權. 課程思政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 文教資料,2020(4).
[5]郝婷,羅婉茹,鄧小桔,等. “課程思政”理念下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現狀及對策建議[J]. 教育進展,2020(4).
作者簡介:韓燕,女,1975年生,山東人,中共黨員,本科,副高級職稱,現任第十二小學黨支部書記,深耕研思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