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曾瑞芳 黃鈺瑜



摘 要:理想課堂是為了使全校新生了解雁型梯隊小組合作學習的理想狀態而進行的展示課,以地理、生物和心理多學科融合的方式授課,內容圍繞苗家獨特的文化符號,利用心理認同感推動雁型梯隊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采用雁型梯隊角色分工的方法,使互相不認識的學生在未經彩排、無合作經驗、沒有相關學科基礎知識鋪墊的情況下,迅速實現全員參與、有序合作和深度思考。
關鍵詞:雁型梯隊;合作學習;理想課堂;學科融合
一、教學背景
1.雁型梯隊小組合作學習簡介
雁型梯隊小組合作學習,指小組成員以“斑頭雁”為圖騰,仿照雁隊合作方式設置學習小組角色分工(表1),分別承擔領頭雁(組織分工)、檢查雁(檢查任務完成)、記錄雁(記錄成員意見)、乖乖雁(控制噪聲)、發言雁(闡述成員觀點)和救援雁(小組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推動任務完成)的責任,以明確的分工指向確保小組活動的全員參與和小組任務有序進行。
[雁隊特質 小組特質 互助才能長途遷徙 互助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性格熱情,用叫聲鼓勵同伴 有學習熱情,遇到困難互相鼓勵,失敗不指責 領頭雁翅尖產生向上的氣流,為后面的雁隊節省體力 先懂的同學幫助后進的同學 變換隊形,更換頭雁以節省體力 變換分工,機會均等 ][表1 雁隊特質與學習小組特質對應表]
2.理想課堂
理想課堂是指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教師設計的以知識為載體、融合雁隊角色分工的課堂,展示合作學習課堂的理想狀態[1]。目的是使全校新生了解雁型梯隊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形成“深河之雁”(深圳中學河源實驗學校簡稱“深河”)的心理認同感,利于雁型梯隊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展開。實施如下(圖1):臺上設6個小組作為課堂活動參與的主體,每組有5名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和1名雁型梯隊小組合作研發團隊的教師。學生參與課堂的分工與合作,教師作為檢查雁參與課堂活動,同時做好課堂記錄。其余新生作為臺下觀眾,根據大屏幕上的內容參與討論互動和評價環節。
3.多學科融合教學
2017版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本節理想課堂以地理學科為核心,融合生物和心理學科,通過學科融合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七年級三位雁隊主力教師根據自己的學科特質和個人專長,圍繞苗家獨特的文化符號,設計涵蓋地理、生物和心理三門學科的課程內容(圖2)。以小組合作體驗任務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扮演導游,以苗家旅游為情境構建知識生成過程。利用首因效應的心理學規律,學生在開學之初就接受了這幾位教師的獨特授課方式,為后面課堂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心理建設。三位教師依次授課,當一位教師授課時,另外兩位教師負責觀察,查看學生小組活動進程,解決小組活動出現的問題,組織現場觀眾互動環節的答案評判與獎品發放。
4.教學目標
理想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雖為隱性目標,但更為重要,是理想課堂之“魂”;知識與技能是顯性目標,為課堂活動的載體,是理想課堂之“骨”(表2)。
二、教學過程
【教具準備】苗家銀飾項鏈、特色房卡、草藥圖名卡。
【課前準備】30名學生和6名教師分別來自不同班級、不同科目,以“組間均質,組內異質”原則分成6組;討論取組名;商議角色分工。
【教學導入】三位教師佩戴苗家銀飾項鏈出場,整理課堂,開場:我們三位老師今天化身為苗家導游,帶領大家探秘神秘的苗族。我是第一站的導游劉宇,歡迎大家來到千戶苗寨!(其余兩位老師回到學生旁邊)
【新課新授】第一部分:天人合一的苗寨(表3)。
第二部分:獨成一系的苗藥(表4)。
第三部分:與眾不同的苗文化(表5)。
【環節激勵】發放問卷,為獲獎小組頒發獎品,為參與上課的學生頒發證書。
三、教學評價
學生對自己所屬小組的整體表現評價為8.19分,個人對小組的貢獻自我評價為6.75分,而教師給出的個人對小組的貢獻評價為8.11分,由此可見,學生對小組合作情況非常滿意,對自我表現不太滿意,這種自我苛求可以為后面的合作學習提供動力,因此,也證實了將理想課堂之后的一周時間定為強化雁型梯隊小組合作學習“黃金一周”的正確性。學生對“天人合一的苗寨”“獨成一系的苗藥”“與眾不同的苗文化”三個授課環節給出的評分分別為8.44分、8.63分和8.31分,“獨成一系的苗藥”環節獲得最高分,而該環節難度最大,沒有一個小組能夠準確配置三個藥方,可見這個配藥方活動設計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難度大令學生覺得充滿挑戰而不是挫敗感,欣慰的是學生并非在意贏得對錯而在乎對知識本身的探索。
本課的亮點在于注重知識關聯和知識遷移,注重思維的綜合,向深度學習靠攏。在第一期理想課堂基礎上,做了一些升級調整,具體表現如下:在師生參與上,由30名教師加6名學生的組合變化為30名學生加6名教師的組合;在學科上,由單一地理學科升級為地理、生物和心理相融合的多學科課程,更具課堂魅力;在學習方法上,運用了四次雁隊角色分工的學習方法,彰顯了該方法在解決復雜問題方面的高效性。不過學科融合屬于初次嘗試,融合層次和時長仍需在未來的實踐中進行改進。參考文獻:
[1] 南希·弗雷,道格拉斯·費舍,桑迪·艾佛勞芙.教師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效率[M].劉琳紅,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
[2] 龍正榮.基于山地生境的黔東南苗族環境倫理[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3,5(01):99-103.
[3] 吳崇山,單軍.黔東南苗族半干欄吊腳樓夏季熱環境實測研究[J].實踐探索,2019(04):49-55.
[4] 徐樹蕓.貴州十種民族藥的應用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2006(06):73-78.
[5] 王彭,覃海龍,云雪林.苗藥性味與組方理論探析[J].江西中醫藥,2016,47(10):8-9.
[6] 周英信.苗醫治療下利的常用藥方[J].中國民間療法,2008(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