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新環境下傳統的社區圖書館所面臨的問題,探索新環境下社區圖書館建設和發展的機會,以北京市海淀區為例,探討新環境下社區圖書館建設和發展模式,最后對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區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 建設模式 文化與科技融合
0引言
在新的社會環境下,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和多維變化的需求給傳統的社區圖書館帶來巨大挑戰,同時也帶來諸多機會。因此,研究和探索新環境下社區圖書館建設和發展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的閱讀及文化需求,提供優質便捷的書刊資源服務,促進社區圖書館建設和發展。
1 傳統的社區圖書館的問題
傳統的社區圖書館已經不能滿足新的社會環境及社區居民的需求,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數量有限,輻射范圍有限。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傳統社區圖書館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發展,社區圖書館數量很少,分布也很有限。(2)場地空間匱乏,社區圖書館的場地和空間經常被忽略,一地多用現象極其普遍,所處環境雜亂,難以成為真正的圖書館。(3)工作人員缺乏,許多社區圖書館的工作人員身兼數職,難以保證社區圖書館的正常運行和服務的提供。(4)供需不平衡,現有的公共圖書館輻射范圍有限,導致距離公共圖書館較遠的社區缺乏閱讀空間和公共文化設施。一方面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與此同時,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 。(5)技術落后,導致提供的資源和服務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而且效率低下,提供的服務沒能充分利用新技術。
2新環境下社區圖書館建設和發展的機會
新環境下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擁有許多機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人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急劇增加。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文化生活需求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質量進一步提高,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成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區圖書館的需求就是其中具體而重要的一環。(2)各方面的力量聚集為社區圖書館的發展提高廣闊的機會,包括公共圖書館的大力建設和發展、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積極參與等,例如居民對社區圖書館的認知和支持意愿 ,全民閱讀的推進 。(3)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帶來巨大活力和可能,甚至是顛覆性的改變。例如自助借還書柜、無人值守圖書室、電子圖書館、虛擬圖書館等的出現和推廣。(4)城市建設及開發越來越重視社區文化設施的規劃和設計,在場地尊重和空間營造 上為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機會。
3 新環境下社區圖書館建設和發展模式
以北京市海淀區為例,探討新環境下社區圖書館建設和發展模式。
根據文獻調研、網絡調研和實地調研,從社區圖書館的建設主體來看,北京市海淀區社區圖書館建設和發展模式主要有兩種。
(1)公共圖書館指導下的分館形式
作為海淀區的公共圖書館,海淀區圖書館已建成社區圖書分館38個,總藏書量達50多萬冊,社區圖書館總面積達到4500平方米。無論是繁華區域還是偏僻的小區,只要有場地、人員及配套設施,都可以有機會申請成立社區圖書館。此外,海淀區圖書館還以圖書流動車的形式,每年送書下鄉264天,建立流動服務點46個,縮短了公共圖書館與社區的距離,極大地增強了公共圖書館的輻射面,讓更多的居民享受到公共圖書館的優質服務。這種模式的社區圖書館比較規范和專業,有利于資源的共建共享和靈活調配,也有利于充分盤活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和服務。
(2)以社會力量為主導的社區圖書館
北京云中圖書館是以社會力量為主導的社區圖書館的典型代表,云中圖書館也叫翡翠書院,是萬科地產在海淀區西北旺鎮翡翠書院項目的附屬文化設施,該社區圖書館基于翡翠書院項目建設,總面積約200平方米,全部免費對外開放。云中圖書館的設計獨具特色,充分體現了環保元素,它以武藏野藝術大學圖書館為參照藍本設計,融合水系、綠坡、景觀等多維度元素,選用竹子、原石、金屬等材料,一切取于自然、用于自然,提供純凈自然、返璞歸真的閱讀環境。雖然它是企業自辦的,但是與公共圖書館聯系緊密,它在海淀區圖書館、西北旺鎮文化服務中心指導下,發揮自身優勢,經常舉辦親子、藝術、運動、文學等各類主題的公益活動,內涵豐富、組織精良,充分豐富了周邊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了社區居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云中圖書館在大眾點評海淀區文化藝術熱門榜中排名第一,被稱為“最美閱讀空間”和“區域文化高地”,獲得群眾的高度認可和贊譽。以社會力量為主導的社區圖書館模式比較靈活多樣,頗具創造性,能夠更加貼近居民的需求。也有助于促進企業積極參與公益事業。
4 建議
通過對北京市海淀區在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模式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采取多種形式促進社區圖書館的建設
在大力推動公共圖書館建設和發展社區圖書館工作的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圖書館建設,多方合作,取長補短,共建共享 。例如,積極探索社區圖書館服務供給機制創新,可以通過政府購買圖書館公共服務,促進公共圖書館與科技公司合作,實現自助圖書館進社區,促進社區閱讀和文化素質教育。又如,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融資方式,促進社區圖書館的建設 。社區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路徑 、基于協同的社區圖書館服務供給機制創新 。
(2)促進公共圖書館的專業指導
為了使得社區圖書館的服務更加專業,圖書的檢索和流通更加便捷,公共圖書館的指導很重要。例如云中圖書館在海淀區圖書館的指導下,在本館的圖書目錄建設、數據回溯加工、圖書流轉、業務人員培訓、圖書管理系統及電子資源引入等方面,都能提供比較專業的服務,還正式加入北京市公共圖書館“一卡通”服務體系,作為海淀區圖書館西北旺鎮分館下屬社區級服務點,有效拓展基層圖書館業務,為周邊居民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3)充分體現文化與科技融合
圖書館是體現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重要場所,社區圖書館更是將文化與科技融合落地服務廣大居民的重要路徑。社區圖書館在資源建設、服務提供、文化場所營造、教育培訓方面都可以充分體現文化與科技融合,并使科技更好地造福人民。例如網上圖書館、手機圖書館、智慧圖書、自助借還書架、圖書自助消毒柜、無人值守小型圖書館、智能機器人,電子化數字化資源、網絡培訓、智能空間服務等,都體現了文化與科技融合,這些都能很好地應用于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為社區居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4)以需求為導向,關注不同群體的需求
在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中,要重視以需求為導向,關注不同群體的需求,在滿足大眾化需求的基礎上,兼顧用戶細分,提供個性化服務。除了社區居民的共性需求外,老年人、少年兒童、特殊群體等需要重點關注。例如海淀區中關村街道社區圖書館,需要充分考慮老人的需求和具體情況,尤其是針對中科院離退休老人,提供個性化的特色服務。又如,對于大部分社區來說,對親子圖書館的需求比較大,需要考慮少年兒童的特點設計和規劃社區圖書館,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此外,還可以招募各類志愿者,充分發揮海淀區的優質教育資源,打通退休老教師與社會服務,在社區圖書館舉辦各種講座,為其發揮余熱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①李紅霞.公共圖書館服務“最后一公里”——我國鄉村(社區)圖書館(室)建設的實踐與研究[J].圖書館界,2018(05):77-81+94.
②臧國全,李哲,金燕.社區圖書館:居民的認知與支持意愿[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02):100-106.
③譚成華.社區圖書館推廣全民共享閱讀策略分析[J].智庫時代,2020(01):80-81.
④劉榮伶, 李然. 技術·形式·環境——西班牙三座社區圖書館設計策略討論[J]. 新建筑, 2020, No.192(05):23-28.
⑤汪其英.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圖書館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圖書館學刊,2019,41(09):18-22.
⑥肖俊.我國社區圖書館的融資方式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9(12):124-125.
⑦閆巧琴.推進社區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路徑探析[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9(03):73-76.
⑧吳金鵬,林風謙.走向協同:社區圖書館服務供給機制創新[J].圖書館,2019(10):100-105.
作者簡介:張萍(1973年11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江西;職務職稱:副研究館員;學歷:研究生;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管理,信息組織,信息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