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保護區是自然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資源、自然遺跡等就地保護的重要區域,在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是一種自然保護的主動戰略,對自然保護區的持續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鹽城珍禽保護區是傳播生態知識、弘揚生態文明的重要場所,有利于提升全民生態保護意識,擴大自然保護區的社會影響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自然教育;珍禽保護區;生態文明
一、鹽城珍禽保護區概況
鹽城珍禽保護區地處江蘇中部沿海,海岸線長約582公里,總面積24.73萬公頃,是太平洋西岸及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原始生態保持最好的連續分布泥質潮間帶灘涂,也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上不可替代的棲息地,它與海岸緊密相連,渾然一體,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輻射沙脊群,丹頂鶴、麋鹿、勺嘴鷸等各種野生動物組成一幅幅美麗畫卷。
保護區的淤積淤長型海岸帶、豐富多樣的灘涂濕地生態系統,孕育著異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區內有動植物2600多種,其中高等植物626種,有各類動物1565種,這里共記錄鳥類416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丹頂鶴、白頭鶴、東方白鸛、白尾海雕等2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有大天鵝、鴛鴦、灰鶴、白琵鷺等81種。這里是全球野生丹頂鶴西部遷徙種群最大的越冬地,每年約有600-800只丹頂鶴回家“過年”,被稱為“丹頂鶴的故鄉”。每年約有1000萬只以上的候鳥經此遷徙、繁衍、停歇,季節性居留和常年居留的鳥類達50多萬只。保護區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高度富集區,還是一些瀕危物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棲息地,更是名副其實的生物物種“基因庫”。珍禽保護區先后發展成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東亞澳大利西亞涉禽遷徙網絡成員、世界自然遺產,素有“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故鄉”的美譽。
二、鹽城珍禽保護區的核心資源
鹽城珍禽保護區立足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底蘊豐厚的歷史文化,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動,先后創建成為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自然教育學校(基地)、全國林草科普基地、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
(一)文化資源
旅游的生命核心主要在于以地方文化為主的特色文化建設,鹽城保護區結合自身特點,堅持以濕地文化為承載,鶴文化為核心,“一個真實的故事”為靈魂,突出表現迥異于其他景區的文化特點,充分顯示出文化個性和文化底蘊。具體實踐中,著重以大筆墨將丹頂鶴的吉祥、愛情和長壽元素進行濃縮提煉,形成丹頂鶴文化的核心要素,重點打造丹頂鶴主題館、紅毯棧道婚紗基地、浪漫花海等生態景觀項目。同時配合國家、省市級媒體、電影制作單位以及文化創作者,協助做好以徐秀娟為原型的相關藝術作品的創作,將徐秀娟的精神牢牢扎根在生態文明的土壤之中,扎根在人們的心中。
(二)濕地資源
鹽城珍禽保護區是國際重要濕地,位于我國的黃海之濱,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3′45″—121°18′12″,北緯32°48′47″—34°29′28″之間,總面積為24.73萬公頃,其中,核心區2.26萬公頃,緩沖區5.67萬公頃,實驗區1.7萬公頃,是我國最大的淤漲型海涂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保護對象為以丹頂鶴為代表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北亞熱帶邊緣的典型淤泥質海涂濕地生態系統。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顯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符合世界自然遺產第十條(生物多樣性)標準,為數以百萬計的遷徙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是勺嘴鷸、丹頂鶴等珍稀瀕危候鳥保護的不可替代的自然棲息地,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2019年7月5日,鹽城珍禽保護區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名錄。
(三)海洋資源
鹽城保護區東鄰黃海,黃海是太平洋西部最大的邊緣海,位于我國與朝鮮半島之間。黃海平均水深90米,海底比較平坦,大部分水深超過60米。鹽城黃海海岸線綿延582公里,占全省海岸線長度的61%,其中沿海灘涂長達444公里,為中國最長,灘涂面積達到683萬畝,相當于南京城區的20多倍,且每年以2萬多畝的速度向東淤漲。江蘇沿海地區灘涂資源豐富,海洋動物中魚類占主要地位,共約 300種。
(四)森林資源
鹽城林場建于1959年9月,位于鹽城大市區東首,緊鄰鹽城保護區,占地面積1900公頃。林場歷經50余年的開發,森林覆蓋率達85%,現有樹種100多個。林內棲息著數百種珍禽奇獸。其中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珍禽有12種,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珍禽有67種,灘涂獸類22種。場內森林景觀優美,林相整齊,空氣清新,生態環境良好,是休閑旅游、科普研學的絕佳場所。
三、基礎條件完善
(一)優秀的人力資源
早在1988-1990年,華東師范大學與美國史密司桑野生動物研究院合作,以鹽城珍禽保護區為課堂,連續三年開設面向第三世界國家的野生動物管理人員、自然保護地科研工作者以及高校和研究院所相關人員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管理培訓班。鹽城珍禽保護區成為各級各類培訓基地與自然課堂。2020年,珍禽保護區與鹽城師范學院合作建立了我國高等院校中首個濕地學院。保護區7名專業技術人員被聘任為濕地學院教授、副教授、講師。
珍禽保護區配備專職人員統籌自然教育工作,為活動開展提供了專業保障。在科普教育團隊中有《科普中國》項目聘請專家、中國生態環境科普專家、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濕地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作為技術引領。
(二)科普設施齊全
珍禽保護區經過多年的悉心經營,基礎設施完備,研學條件優越,科普基地建設頗具規模,已經初步形成以研學培訓中心、中國鹽城丹頂鶴主題展覽館、丹頂鶴救護繁育中心、鳥類研究中心、拓展基地、徐秀娟精神傳承教室、觀鳥屋為主體的科普教育游線。
1、中國鹽城丹頂鶴主題展覽館
以廣闊的黃海海濱濕地為背景,以珍禽丹頂鶴為主題,是一座集文化傳播、科普教育、物種保護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自然類專業展館。2016年榮獲“最佳生態濕地場館”稱號。主題館外觀造型來源于千紙鶴,整體建筑面積10300平方米,內設可容納120人的科普教室、手工作坊。
2、觀鳥屋和觀鳥棧道
觀鳥是一項健康、文明、綠色的休閑活動,有助于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鹽城珍禽保護區獨特的地理優勢使之成為鳥類的天堂,區內精心設計了造型別致、隱蔽于竹林中的專業性觀鳥建筑,讓公眾在不干擾鳥類的情況下,通過望遠鏡等設備欣賞鳥類的各種行為以及多姿多彩的美麗身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提高人們愛鳥、護鳥的意識。
3、徐秀娟精神傳承教室
徐秀娟精神傳承教室是保護區開展紅色教育基地。主要記錄徐秀娟烈士在扎龍保護區和東北林業大學期間,學習、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來到鹽城黃海灘涂為了救護珍禽,將她23歲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一生熱愛并為之嘔心瀝血的生態保護事業,為這片神奇的黃海濕地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在這里瞻仰烈士墓地,學習她堅定信念、盡職盡責的敬業精神和她樂于奉獻、勇于探索的大無畏精神。
4、丹頂鶴救護繁育中心
丹頂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鹽城珍禽保護區是我國野生丹頂鶴最大的越冬地,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及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使丹頂鶴種群數量有所減少。鹽城保護區從1986年起開展越冬地丹頂鶴人工繁育研究工作,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經驗的積累,終于在1994年取得丹頂鶴人工繁殖系列工作的全面成功,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截止2021年保護區已成功繁育100多只丹頂鶴,為保護和復壯野生種群作出了貢獻。這些重要成果理論,通過導賞員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孩子們在了解丹頂鶴生長過程中,逐漸使大家認識到瀕危物種成長的艱辛,從而更好地珍愛生命,保護珍禽,保護濕地。
(三)精品自然教育課程
鹽城珍禽保護區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自然教育模式,精心編寫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的校本教材《鹽城濕地我的家》、研學手冊《“鶴”我一起去旅行》、《雛鶴夏令營》以及系列科普折頁,設計制作有趣實用的教學道具,量身打造了“美麗的丹頂鶴”、“走進鳥的世界”、“探尋濕地精靈”、“倦鳥歸巢”、“小小飼養員”、“為鳥做個家”等系列精彩紛呈的科普課程,深受青少年的歡迎,使孩子們認識到提升人與自然間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普教材分為五部分:認知篇、濕地篇、生物篇、人文篇和綜合篇。認知篇主要介紹鹽城保護區的基本概況;濕地篇主要介紹黃海濕地的地質特征;生物篇主要介紹濕地常見的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的環境;人文篇主要是介紹古詩詞文化中的鳥類和植物;綜合篇將上述內容充分融合,形成一個綜合性的“觀鳥識花賞自然”科普研學項目,將自然觀光、生態觀鳥和科普研學相結合,將大美濕地與學生的課本相結合,進一步拓展研學活動的廣度和深度。該系列課程主題有走進濕地、飛羽精靈、花木精靈三大系列。走進濕地系列課程作為孩子們探索濕地的基礎課,讓孩子們了解濕地的功能、認識入侵物種的危害和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讓青少年嘗試走出校園,認識濕地,融入濕地。飛羽精靈系列課程主要讓孩子們了解濕地中鳥類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掌握鳥類觀察的基本方法,感受到觀鳥的樂趣。花木精靈系列課程主要讓孩子們了解濕地中的植物,提升環境感知力,學會生物多樣性調查方法,引導孩子們理解人與濕地和諧共存的意義。
四、社會反響極好
鹽城珍禽保護區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悉心經營,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挖掘自身特色,設置不同活動主題,打造精品自然教育課程,在“生物多樣性日”、“世界濕地日”等主題日活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特色,創塑品牌,做到內容和形式多元化,增加趣味性和參與度,積極策劃組織開展各種科普活動,突出自然教育意義,彰顯生態特色。
科普活動“觀鳥識花賞自然”在2020年榮獲“第九屆梁希科普活動獎”,逐漸創建成為蘇北地區頗有影響力的科普研學品牌,這是鹽城保護區自然教育重要的發展契機。經統計,截至2021年7月,此系列科普活動累計接待省內外中小學生5.2萬人次,在“觀鳥識花賞自然”的衍生產品“濕地科普進校園”活動中,我們走進鹽城師范學院、鹽城工學院等9所高校,聘請了國內知名院校的教授向4600多名學生宣傳普及濕地科普知識,活動結束后有400多名學生自愿成為鹽城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志愿者,社會效應得到進一步彰顯,提升保護區的社會影響力,推進生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廣泛傳播自然生態知識,引導社會公眾更加自覺地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彩琴、羅探基、鐘象景--象頭山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初探,《農家科技:中旬刊》-2017;
【2】馮科,謝漢賓—陜西長青自然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林業建設》-2018;
【3】惠莉、陳衛華--鹽城珍禽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江蘇環境》-2021。
作者簡介:
姓名:惠莉,性別:女,出生年月:1975.12,省市(籍貫):江蘇省鹽城市,民族:漢,學歷:本科,職稱:工程師 ,工作單位: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專業:環境科研,研究方向: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