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馨新
摘要:網絡謠言主要指以互聯網為載體,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的人們所關注的卻未得到證實的不真實消息。作為一個無中生有的言論性發表行為,其極易傳播,不僅傳播速度快,而且覆蓋范圍廣,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易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許多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傳播違法內容,間接使網絡變成他們進行違法犯罪的工具,直接導致網絡謠言犯罪問題至今依然無法杜絕,如“柑橘蛆蟲”謠言導致柑橘大量滯銷事件、數百萬山西民眾因“地震”傳言而受到驚嚇事件、“爆炸謠言”引起江蘇鹽城群眾大逃亡和部分民眾遇難事件等案例,充分體現了網絡謠言對國家安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社會管理秩序的嚴重危害和大規模破壞,而刑法的介入有助于打破和制止網絡謠言的產生,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網絡形態。
關鍵詞:網絡謠言,刑法規制,現狀
一、網絡謠言概述
(一)網絡謠言的界定
網絡謠言主要指以互聯網為載體,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的人們所關注的而卻未得到證實的不真實消息。關于網絡謠言的法律解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第二款的相關規定,網絡謠言指的是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個體或者組織制造的,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和警情,在已知相關信息為虛假信息的情況下,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進行傳播,并且對社會秩序帶來極大的干擾的,根據刑法規定可以對傳播個體或者組織進行三年以下的拘役、有期徒刑或管制;如果謠言對社會秩序帶來嚴重惡劣的影響,造成嚴重后果的,根據刑法規定可以對傳播個體或者組織進行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定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
虛假信息即不存在的或歪曲事實的消息,任其在社會中泛濫傳播,會對社會的穩定發展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雖然網絡屬于虛擬環境,但其與我們現實生活的社會是相輔相成的,其發展是否健康科學可直接影響到社會的有序健康發展。不法分子把不真實的、影響社會安穩的消息包裝成真實存在的信息,以假亂真,通過互聯網便捷的渠道惡意傳播,欺騙人民群眾、擾亂社會安定。因此,網絡謠言與虛假信息并無明顯差別,網絡謠言可理解為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危害性更大的虛假信息。
(二)網絡謠言的特點
網絡謠言與傳統的謠言不同,其是以網絡媒介為載體和渠道,比傳統謠言更具有顯著的特點,具體可歸納為以下4點:
(1)傳播速度快。現代網絡及各類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網絡謠言的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并且不受傳統口頭傳播的時間和空間束縛。
(2)波及范圍廣。網絡謠言與H7N9禽流感疫情一樣,可以通過網絡在短短幾日內就傳遍全國各地,人盡皆知,急需引起高度重視和警惕。
(3)頻發性高。在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和開放性等特性的推動下,造謠者肆意地編造和傳播謠言,例如H7N9禽流感疫情在爆發的初始階段,便有大量造謠者受到行政拘留的處罰,然而后續依舊有非常多的造謠者散播禽流感疫情謠言,頻發性高。
(4)危害性大。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網絡謠言極具危害性和強大的破壞力。網絡謠言一經發生,就有可能引發社會群體心理恐慌,在社會上營造一個異常緊張和恐懼的氛圍,嚴重影響和干擾人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秩序。
二、網絡謠言的刑法規制的現狀
(一)網絡謠言刑法規制的分類
基于中國現有刑法的分析和研究,所有關于網絡謠言的罪名都過于簡單,制裁網絡謠言的罪名體系尚處于初級階段,只有以下四個罪名可以供人們適用:
一是誹謗罪(包括侮辱罪),該罪主要是用于對特定個人發布網絡謠言且對他人聲譽產生巨大侵害、情節嚴重的行為的制裁。
二是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這個罪名產生的情景是針對某個企業、公司或者某個特定的產品所偽造的網絡謠言,致使公司相關人員產生了嚴重的損失等其他重大影響或者情節的行為。
三是編造并傳播證券、期貨交易虛假信息罪,這個罪名主要是打擊圍繞期貨交易和證券交易市場的謠言行為,其故意編造的網絡謠言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或者后果。
四是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缎谭ā返诙倬攀粭l第二款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網絡謠言類犯罪刑法上的認定
迅猛發展的互聯網為人類帶來各種便利,也潛藏著各種的風險和傷害,諸如各種各樣的謠言。在謠言的推動下,某些本應不被注意或者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被無限放大或者虛構,導致嚴重的后果,變成公共事件。對于網絡謠言類犯罪在刑法上的認定就顯得至關重要。關于網絡造謠、傳謠行為的刑法認定及其調整范圍認定,要從以下各個方面入手,加以有效把握。
第一,造謠者、傳謠者本身具備一定程度上的主觀故意,這種主觀故意是直接故意。從刑法的本質上來看,其具備一定的謙抑性,也就是關于某一行為,其無法因其本身所具備的社會危害性,而將其歸納到刑法調整范圍內,而是要始終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找到相應的證據,對于行為人在編造和故意傳播謠言行為時存有故意行為,將其故意行為歸納進刑法的考究范圍中。對于行為人只是隨手傳播和發帖,并不知信息的真假而造成的無意傳播行為的,當被證實后確定內容為虛假信息的,但是對其傳播行為過失而給他人造成精神上或者財產上損失的行為人,可借助民事途徑加以解決,也不能將其認定是網絡造謠行為,也不能將其行為認定為網絡謠言犯罪。網絡造謠者、傳謠者的主觀故意且為直接故意對于網絡謠言類犯罪認定來說是必須的。本身網絡的傳播就具有角色模糊性,其影響力有相對應的不確定性,發帖人和其他組織人員都無法有效掌控網絡事件的未來發展,因此,就必須嚴格把控犯罪主觀性,不然,將會提高其言論所產生的誤傷可能性。
第二,編造和傳播具有虛構事實的行為。編造是指對不存在的事實進行虛假編造而成的事實。倘若網民自身在網絡上所發表的帖子或微博等內容是真實的或者是證實已經存在的事實,就不存在以訛傳訛的情況,當事實和言論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說刻意夸大的行為時,不能被認定為網絡造謠行為。針對網絡謠言犯罪行為來說,如果個人只是存在編造謠言或者虛假、恐怖事件,但并未進行發布和傳播,只是用于宣泄個人情緒而在加密的空間等網絡平臺發布的話,也就不能被認定為網絡謠言犯罪行為。
第三,對網絡謠言行為針對的對象區別對待。假如網絡謠言針對普通民眾進行傳播,只要被認定為是編造和主觀故意傳播的行為,對民眾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和傷害,即可被認定為網絡謠言犯罪。假如網絡謠言行為針對對象為公眾人物或國家權力機關,那么刑法保護就應該相對節制,也要提高對訴訟行為的證明難度,更加保障公眾的言論自由權。
第四,網絡謠言行為造成相應的危害和影響。在網絡上編造和傳播謠言行為時,當行為人編造的虛假信息已被證明損害他人、社會或國家利益,且行為人具備主觀上的故意,即可被認定為網絡謠言犯罪。用刑法規制網絡謠言的目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制止網絡謠言帶給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危害和影響。倘若造謠者、傳謠者蓄意捏造、散播的網絡謠言,存在夸大其詞的情況,但是已經夸張到讓廣大網民都可以認識到其是虛假信息時,對行為人的財產和人身無法造成損失。這樣的行為事件就不需要歸納進刑法管制范圍,無需進行打擊。
基于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只有在網絡造謠、傳謠行為滿足并符合上述四個要求的情況下,才可以將網絡造謠行為納入刑法的調整范圍。在網絡造謠、傳謠的犯罪行為認定方面,一定要始終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尊重事實和證據。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