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逸
摘要: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他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才是活的書、直接的書,應該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科學教育的目標中強調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當下幼兒園對于戶外探究區活動的探索越來越深,戶外探究區活動的開展有利于為幼兒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有利于拓寬幼兒的視野提高孩子認知以及自主探索的能力。但對于自然材料的使用上一直是個問題,孩子們的使用率始終不高,教師也一直找不到有效辦法。筆者通過觀察發現目前中班幼兒在戶外探究區對于自然材料的使用上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材料投放的結構化程度失衡;投放的自然材料安全性不足;投放的材料不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者開發與利用自然材料的能力欠缺等問題。
本研究主要采用觀察法,以本園中班幼兒為例對幼兒在戶外探究區對于自然材料使用的現狀進行觀察描述與分析,嘗試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研究出相應的策略,以促進教師戶外探究區活動更好的開展 。
關鍵詞:中班幼兒、戶外探究區、自然材料、策略研究
虞永平先生指出幼兒從小就有一種材料尋覓趨向,幼兒從能看清周圍事物的那天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對周圍物質材料的尋覓,他們正是在與不斷豐富的物質材料的互動中不斷進步的。幼兒園作為幼兒步入社會的第一個場所,與室內活動一樣,戶外活動的開展仍是為了更好的促進幼兒各方面的更好發展。然而,戶外探究區活動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材料這個關鍵因素。如果換一種角度來形容戶外活動和材料的話,那么可以說戶外探究活動是形式,而材料則為內容。進而言之,自然材料投放的科學程度關涉戶外探究區活動的質量。
1.戶外探究區自然材料種類繁多可以隨地取材
本園戶外探究區包括戶外種植區及大片的灌木叢,原生態區域。自然材料豐富,孩子們利用這些自然材料游戲, 具有操作簡單有趣、便于幼兒學習掌握、 作品美觀形象等特點,深受幼兒喜愛。種植區的泥巴,種植物、灌木叢里的樹枝樹葉、形狀各異的鵝暖石、原生態區域的鮮花,果實。自然界許許多多的物體都可以做為自然材料應用于幼兒的戶外游戲中。
2.自然材料玩法多樣,能一物多用
由自然材料的先天特點所決定,一種自然材料往往可用于多種游戲活動中。再以樹枝為例:在音樂角,它可以當做神奇指揮棒;在種植角,可以做成小籬笆供攀爬類植物做依附;在手工操作區,可以做成各種物品,比如眼鏡、小狗、大馬、桌椅、盤子等;在計算角,它又可做為比較長短、粗細的材料;在娃娃家,手巧的“媽媽”可以用它釘鍋蓋; 而在結構區,它又可做為輔助材料一展風采。再比如沙子。在美工區, 沙子則可與各色染料混合繪制沙畫。
3.大自然對于幼兒戶外游戲具有重要意義。
大自然對兒童的教育意義確實非常重要,且目前得到不少有識之士的認可,愛默生曾經說過:“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自然面貌豐富多彩,孩子們每天生活在自然中,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自然與孩子在互動中,也需要被充分地觀察和全身心地感知,它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開啟孩子的智慧新大門。自然總能給孩子們個更為廣闊的世界,孩子爬上自然之樹,在廣闊的自然中鍛煉各種感官,刺激身體成長,強壯其體魄﹔自然對孩子時而親切時而敬畏,給孩子一個遠離浮華世界并充滿幻想、自由、靜謐的園地。我們需要自然材料對孩子的發展作用重視起來。
陳鶴琴先生根據中國幼兒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活教育”理論。他認為兒童喜歡野外生活,主張幼兒園的課程要以“大自然、大社會做為出發點讓兒童直接對它們去學習”。其中“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是“活教育”的基本原則,“做”是孩子學習的基礎,也是“活教育”教學論的出發點,強調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并從活動中獲取直接經驗。其特殊性更是決定了他們受教育的特點—--將生養過程與教育過程歸一,寓教育于生活之中。孩子與環境之間互動越充分,他的能力發展就越充分,如此,才能“增加兒童的快樂,活潑兒童的精神,強健兒童的身體”。無獨有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他關注孩子的經驗獲得與真實感受,鼓勵孩子在操作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在生活中求知。兩位教育家的教學實踐研究更是為當時中國學前教育發展起到了啟示作用。
育。《幼兒園教育新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地運用。健康領域對孩子教育要求里指出“開展以多種有趣的體育活動,特別是戶外的、大自然的活動,培養幼兒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并提高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和活動進行安全、保健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培養孩子“喜愛動植物,親近大自然,關心周圍的生活環境”的興趣愛好。在此大環境下,我們在組織戶外探求區的活動時,一定要將孩子于大自然聯系起來,對于自然材料的投放也要注意層次性并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教師自身的學識也要與時俱進,不能松懈。從中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孩子將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
[2] 陳鶴琴.陳鶴琴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