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也
摘要:良好的預習方式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養成自學的良好習慣,在培養獨立思考方面,預習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文論述了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前預習;重要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以學定教。這一理念將教學活動牢定位于學,學生學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學過程是從學生的預習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施教,學有教,不學則不教。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教師“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可見,預習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推動學生不斷進取的“前奏曲”。
一、學會預習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預習是為了學習新知識而做的準備。如果學生在老師講課之前能自學新課的內容,就會對教師要講的課有了初步的了解,就會提高聽課的質量。我們知道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必須得反復備課、朗讀課文、鉆研教材等等,即使是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老師也是如此。更何況是一個學生,要學好語文這門學科,課前預習很重要。
然而很多學生忽視課前預習的重要性,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繪聲繪色,生動感人,他們在臺下卻不知所云。原因在于沒有真正掌握正確預習的方法,所以我們教師有必要就如何進行語文課前預習在方法上加以指導。下面我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課文的方法談一下自己的幾點做法。
1.初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學生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及多音字,然后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再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詞義,以便第二天到課堂上與同學討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也有利于掃除語言文字上的障礙,更便利了學生順利地讀懂課文。
2.查閱資料,了解時代背景
有些課文所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很遠,學生對于文本內容很難引起共鳴。我就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及作者,這對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學習《少年閏土》這一課時,我課前先讓學生了解魯迅對社會的貢獻、所處的社會背景及魯迅的名言、作品等,就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中“四角的天空”的含義和魯迅對閏土的羨慕,以及對閏土知識豐富、聰明、機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的敬佩。
3.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在前面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這次讀課文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預習后能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處,例如:學生在預習《左公柳》這一課后,我在課堂上檢查這一環節預習情況,發現很多學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雖然學生的表述很多,但大多數都能把握要點,悟出作者的思路。
4.細讀課文,學會質疑問難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提示問題和課后思考練習的具體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時,一定要根據這些具體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預習。帶著預習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去認真地讀課文,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課后的思考與練習對預習也很有幫助。思考題往往體現了作者的思路、課文的重難點。預習時,看看并想想這些題目,可以幫助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課文的重難點。練習題則側重詞句段的訓練,富有啟發性。預習完課文試著口頭做一做,可檢查預習的效果。
俗話說:“不會提問的學生就是不會學習的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勵學生再次回到課文中,通過默讀思考,提出自己在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獨特的見解。這正是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具體體現,這一步預習完成得好,可為課堂上“問題的探討”這一雙邊活動奠定基礎,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節約了時間,使自主合作學習的效果更好。
學生通過預習,初步進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學懂,什么地方還不會,心中有數。這樣就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難于理解的知識上,而加強了聽課的目的。這樣,在學習中對不懂的地方,他們會聽得更專心。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為上課創造了有利的心理狀態,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礎;用教育學的理論說,帶著問題上課,求知欲更強。變被動為主動。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教師的無效勞動。
二、學會預習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面對一篇新鮮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愿望,在這種內動力的趨動下,主動地去研讀課文,要勤動筆。預習課文不只是讀讀、想想,同樣要注意多動筆。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含義深的句子畫上線,重點的字詞加圈加點,有疑難的地方打個問號等。做上這些記號,等到上課的時候,再特別加以注意,把自己覺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徹底弄明白。
培養學生預習習慣,主要靠學生持之以恒的預習實踐。我想只要教師做到長期關注,經常指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課前預習能力也就指日可待。
三、學會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
預習就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就是自己學習的過程。課前預習這一方法的運用既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促進語文學習所必備的學習技能的形成。“預習”這一環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一來,就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的理念,那么,通過自學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是發展學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前預習的學習方法在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培養自學能力,張揚學生個性,表現自我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
葉圣陶曾經說過:教的目的是達到不要教。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單純地傳授學生某些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識的方法;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學習知識,才能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一定要教給學生預習各種體裁課文的方法,讓學生在預習中培養自學能力,使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結語
強調課前預習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率、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展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優化的學習方法。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盡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的好習慣,為學生學好語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樊立卓.淺談農村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課前預習的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6(8).